侯雪楠,趙淑霞,顧來梅
臨產前胎膜破裂稱為胎膜早破,發生率為2.7%~17%,胎膜本身病變、感染、宮內壓力增加、羊水過多等是其影響因素[1]。隨著臨床對胎膜早破危險因素深入研究發現,細菌、病毒、支原體等感染引起絨毛膜羊膜炎導致胎膜結構破壞,可能為胎膜早破的主要病機。故需重視妊娠晚期孕婦陰道微生態平衡情況,了解胎膜早破孕婦陰道菌群分布,為預防及早期治療胎膜早破有積極意義[2]。基于此,本文收集本院141例妊娠晚期胎膜早破孕婦臨床資料,分析其陰道菌群分布、微生態情況及妊娠結局。
1.1一般資料 將本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妊娠晚期胎膜早破孕婦141例作為觀察組,年齡22~38(27.45±3.27)歲,分娩孕周28~40(38.13±1.34)周。另選取本院同期正常妊娠孕婦128例作為正常組,年齡22~38(27.31±3.16)歲,分娩孕周28~40(38.09±1.19)周。納入標準:孕周≥28周;單胎妊娠;在本院規律產檢;觀察組孕婦符合胎膜早破診斷標準[3]。排除標準:近2周內有糖皮質激素、抗生素、免疫抑制劑使用史者;近1周內有性生活、陰道或外陰用藥史者;合并妊娠期高血壓、糖尿病等妊娠期并發癥者。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觀察指標 比較2組孕婦陰道菌群分布、微生態情況及炎性因子水平,對不同微生態胎膜早破孕婦隨訪3個月了解妊娠結局。
1.3評估方法
1.3.1陰道微生態檢測:孕婦分娩前取陰道分泌物樣本2份,一份用于細菌培養及分離鑒定,另一份檢測pH值。制作陰道分泌物涂片,革蘭染色觀察陰道微生態情況。結果判讀:顯微鏡下最多微生物為優勢菌,其他為菌群抑制;優勢菌改變判定為菌群失調。菌群密度以視野平均細菌數劃分:Ⅰ級為1~9個,Ⅱ級為10~99個,Ⅲ級為≥100個,細菌聚集成團或在黏膜上皮細胞中密集覆蓋為Ⅳ級。菌群多樣性根據細菌形態分為,Ⅰ級:1~3種、Ⅱ級:4~6種、Ⅲ級:7~10種、Ⅳ級:≥11種[4]。微生態評估標準[5]:正常:優勢菌為革蘭陽性桿菌,陰道菌群密度和多樣性均為Ⅱ~Ⅲ級;失調:病原微生物為陽性,優勢菌為非革蘭陽性桿菌,陰道菌群密度和多樣性為Ⅰ級或Ⅳ級,滿足上述任何一項即可判定。
1.3.2炎性因子檢測:在孕婦未出現宮縮前采集外周靜脈血3 ml,檢測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

2.1陰道菌群分布情況比較 優勢菌中,觀察組乳酸桿菌占比低于正常組,革蘭陽性桿菌、革蘭陰性桿菌、革蘭陽性球菌占比高于正常組(P<0.05,P<0.01);致病菌中,觀察組溶血葡萄球菌、糞腸球菌、陰溝腸球菌及其他占比明顯高于正常組(P<0.01)。見表1。

表1 妊娠晚期胎膜早破和正常孕婦陰道菌群分布情況比較[例(%)]
2.2陰道微生態情況比較 觀察組陰道菌群密度、多樣性為Ⅰ、Ⅳ級者明顯多于正常組,Ⅱ、Ⅲ級者少于正常組,pH值高于正常組(P<0.01),見表2。

表2 妊娠晚期胎膜早破和正常孕婦陰道微生態情況比較
2.3炎性因子比較 觀察組IL-6水平明顯高于正常組(P<0.01),見表3。

表3 妊娠晚期胎膜早破和正常孕婦炎性因子比較
2.4不同陰道微生態妊娠晚期胎膜早破孕婦妊娠結局比較 陰道微生態失調妊娠晚期胎膜早破孕婦低出生體質量兒6例、早產14例、新生兒感染16例、產褥感染21例、病理性黃疸18例。陰道微生態正常妊娠晚期胎膜早破孕婦低出生體質量兒1例。陰道微生態失調妊娠晚期胎膜早破孕婦早產、新生兒感染、產褥感染及病理性黃疸發生率明顯高于陰道微生態正常妊娠晚期胎膜早破孕婦(P<0.05)。
機體正常情況下,陰道菌群與局部環境相互制約,以乳酸桿菌絕對優勢形成了正常陰道微生態環境。妊娠期孕婦體內雌激素水平明顯升高,陰道內細胞通透性也隨之增加,同時會出現黏膜水腫、充血、糖原堆積現象,導致黏膜屏障功能下降,使細菌易增生、繁殖,從而出現陰道菌群紊亂現象[6]。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乳酸桿菌占比低于正常組,多種致病菌占比也明顯高于正常組;陰道菌群密度、多樣性正常比例低于正常組,pH值高于正常組。說明妊娠晚期胎膜早破孕婦陰道微生態明顯失調。陰道pH值是反映陰道微生態環境的重要指標,妊娠期陰道pH值明顯低于非妊娠期[7]。也有研究發現,胎膜早破者在胎膜破裂前陰道菌群就出現了變化,陰道內異常菌群可通過胎膜、血管、淋巴途徑進入羊膜腔引起胎膜破裂,故認為陰道菌群異常是引起胎膜破裂的重要因素[8]。陰道微生態失衡時,細菌可分泌大量內毒素引起炎性因子分泌增加,環氧化酶、磷脂酶分泌也明顯增加,從而促進前列腺素、花生四烯酸合成增多,易引發宮縮增加胎膜早破風險[9-10]。本研究觀察組IL-6水平明顯高于正常組,提示胎膜早破者體內存在炎性因子異常表達情況,可能與陰道菌群失調及細胞免疫反應增加有關。
衣原體感染與孕婦不良結局存在密切聯系[11]。隨著孕婦妊娠時間延長,陰道黏膜屏障功能隨之下降,而陰道菌群紊亂后不僅可導致胎膜早破,還對孕婦不良結局存在一定影響[12]。本研究發現陰道微生態失調妊娠晚期胎膜早破孕婦早產、新生兒感染、產褥感染及病理性黃疸發生率明顯高于陰道微生態正常妊娠晚期胎膜早破孕婦,表明陰道微生態是否平衡與胎膜早破患者妊娠結局密切相關。陰道微生態失調,致病菌可在陰道內大量繁殖,導致胎膜細胞磷脂分解,增加胎膜早破風險[13]。胎膜早破者致病菌所產生的酶類可分解子宮頸液,且致病菌可輕易進入子宮腔內,造成胎兒感染、新生兒感染[14]。
綜上,妊娠晚期胎膜早破孕婦陰道微生態失衡、pH值增加,可增加孕婦不良妊娠結局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