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彬,周美聯
慢性蕁麻疹以風團、瘙癢等為主要表現,病程較長,具有反復發作、經久不愈等特點,嚴重影響患者工作與生活質量[1]。早期預測患者治療反應性,對制定治療方案、減輕經濟負擔、減少不良反應等意義重大[2-3]。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可增加血管通透性,與蕁麻疹患者皮膚黏膜血管擴張、滲透性增加、血管性水腫等有關[4]。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內皮抑素(ES)均有VEGF抑制作用,可阻礙VEGF介導的皮膚黏膜擴張、血管通透性增加等效應[5-6]。但TSP-1、VEGF、ES是否能預測慢性蕁麻疹患者治療反應性尚不明確,故本研究對此進行探討,為臨床預測治療反應性、制定治療方案等提供參考。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我院118例慢性蕁麻疹,其中男62例、女56例,年齡19~55(38.89±8.01)歲。納入標準:符合慢性蕁麻疹診斷標準[7];入組前2周無相關治療史。排除標準:未遵醫囑接受治療、脫落失訪者;存在相關藥物過敏史或過敏體質者;肝腎功能不全者;妊娠或哺乳期患者;伴急性感染性疾病者。
1.2觀察指標 治療效果;總有效組和無效組治療前后血清TSP-1、VEGF、ES水平;TSP-1、VEGF、ES與治療反應性關系;治療反應性影響因素;TSP-1、VEGF、ES預測治療反應性的效能。
1.3評估及檢測方法 ①治療與療效評估:所有患者予枸地氯雷他定8.8 mg每日1次口服,治療1個月后評估療效。治療前后觀察瘙癢、風團數量、風團大小,計算慢性蕁麻疹癥狀積分[7],癥狀積分下降指數=(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癥狀積分下降指數≥90%為痊愈、60%~90%為顯效、30%~60%為有效、<30%為無效,其中痊愈、顯效、有效患者納入總有效組,無效患者納入無效組。②血清學指標檢測:治療前后分別采集患者外周靜脈血5 ml,12 000×g離心15 min,分離血清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清TSP-1、VEGF、ES水平。

2.1療效及臨床資料比較 治療1個月后,痊愈23例、顯效44例、有效26例、無效25例。總有效組和無效組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病程、病情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TSP-1、VEGF、ES動態變化 與治療前比較,總有效組治療后TSP-1、ES升高,VEGF降低(P<0.05);總有效組治療后TSP-1、ES高于無效組,VEGF低于無效組(P<0.01)。見表1。

表1 2組慢性蕁麻疹患者TSP-1、VEGF、ES動態變化
2.3TSP-1、VEGF、ES與治療反應性的關系 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TSP-1、ES與治療反應性呈正相關(r=0.452、0.627,P<0.01),VEGF與治療反應性呈負相關(r=-0.476,P<0.01)。
2.4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TSP-1、ES是治療反應性的獨立保護因素,VEGF是治療反應性的獨立危險因素(P<0.01)。見表2。

表2 影響慢性蕁麻疹患者治療反應性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5TSP-1、VEGF、ES預測治療反應性的效能分析 以無效組治療前各指標為陽性樣本,以總有效組治療前各指標為陰性樣本行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TSP-1、VEGF聯合ES預測慢性蕁麻疹患者治療反應性的曲線下面積(AUC)最大,見表3。

表3 TSP-1、VEGF、ES預測慢性蕁麻疹患者治療反應性的ROC曲線分析
VEGF來源于血管內皮細胞,具有促血管新生作用,可調節細胞外基質變性、血管內皮細胞遷移等[8]。既往報道顯示,VEGF與銀屑病、蕁麻疹等多種皮膚病有關,在蕁麻疹患者中,高水平VEGF能通過增加血管通透性,導致瘙癢、風團[9]。本研究結果顯示,無效組治療前后VEGF無明顯變化,總有效組治療后VEGF較治療前降低,且低于無效組,提示VEGF可能與慢性蕁麻疹患者治療反應性有關。后續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證實,VEGF是治療反應性的獨立危險因素,其水平越高患者治療反應性越差,這可能是因VEGF水平較高患者病情程度越嚴重,治療難度越大。當VEGF>102.45 ng/L時,預測治療反應性的AUC為0.803,呈現出較高的預測效能,能為臨床預測治療反應性提供客觀、量化的數據參考。
TSP-1是肝素結合蛋白,能作用于血管內皮細胞,調控細胞間連接,抑制VEGF促血管生成作用[10]。本研究結果顯示,無效組治療前后TSP-1相似,總有效組治療后TSP-1高于治療前,且高于無效組,表明慢性蕁麻疹治療后TSP-1升高是具有良好治療反應性的標志。孫田等[11]報道,慢性蕁麻疹患者治療后瘙癢、風團大小及數量明顯改善,且治療后TSP-1高于治療前。分析原因發現,慢性蕁麻疹患者VEGF水平較高,為抑制VEGF升高TSP-1被大量消耗而降低,這是機體自身的一種保護性或應激性機制;治療后患者VEGF降低,病情緩解,TSP-1消耗減少,故較治療前升高。同時TSP-1與治療反應性呈正相關,是治療反應性的保護因素,再次表明檢測TSP-1可預測療效。當TSP-1≤185.60 ng/ml時,預測治療反應性的AUC為0.706,呈現出一定的預測效能,但因AUC<0.8,故不建議單獨應用TSP-1預測。
ES末端是由11個精氨酸組成的堿性區域,這是其發揮血管內皮細胞生長抑制的關鍵結構域,對血管內皮細胞增殖具有選擇性抑制作用[12]。張學玲等[13]報道,慢性蕁麻疹患者治療后ES高于治療前,且病情嚴重程度明顯緩解,可反映ES治療前后的動態變化趨勢。且本研究還發現,ES與治療反應性呈正相關,是治療反應性的獨立保護因素,證實ES可作為預測治療反應性的指標。當ES≤63.23 ng/ml時,預測治療反應性的AUC為0.868,大于TSP-1,但仍低于TSP-1、VEGF聯合ES預測的AUC,且TSP-1、VEGF聯合ES預測的AUC最大,故建議臨床應三者聯合檢測預測患者治療反應性,以提高預測準確性。
綜上,慢性蕁麻疹患者TSP-1、VEGF、ES與治療反應性有關,聯合檢測可作為預測治療反應性的一個可靠方案,為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