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晉鳴,戴小華
室性期前收縮可見于正常健康人群和患有器質性心臟病的病人,在冠心病、心肌病、二尖瓣脫垂、風濕性心臟病中多見[1]。室性期前收縮在普通人群中發病率為1%~4%,通過動態心電圖檢測發現室性期前收縮的發病率高達40%~75%[2]。目前,室性期前收縮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抗心律失常藥物和射頻消融方法,但藥物治療效果差,而且易出現心律失常、負性肌力等副作用[3]。竇性心率震蕩(HRT)是近年來研究發現的一種與心律失常密切相關的心電現象,用來描述室性期前收縮后竇性心動周期的變化,可以作為評價室性期前收縮療效的重要指標。本研究觀察調脾護心方治療室性期前收縮的療效及對竇性心率震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就診于我院心內科的室性期前收縮病人6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30例。研究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30~70(57.0±5.0)歲;合并高血壓9例,糖尿病7例,高脂血癥7例。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30~70(58.0±5.0)歲;合并高血壓10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癥6例。兩組性別、年齡、合并癥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室性期前收縮診斷參考《內科學》[4],①癥狀:或可無癥狀,可有心跳暫停感或心悸感,頻發者可伴隨乏力、心慌胸悶、呼吸急促,嚴重者會產生低血壓、心絞痛、暈厥等;②體征:觸診可有脈搏脫漏現象,聽診可見不規則心律,期前收縮后間歇時間較長;③心電圖:提前出現寬大畸形,此前無P波;QRS波群>0.12 s,代償間歇基本完全;ST段和T波方向往往與QRS波方向相反。
1.2.2 中醫診斷標準 參考《中醫病癥診斷及療效標準》[5]心脾兩虛證診斷標準,主癥:胸悶不適、乏力、氣短、頭暈心悸;次癥:語聲低微、自汗、活動后勞累、倦怠懶言、腹脹納呆、面色不華、頭暈、胸悶胸痛;舌象與脈象:舌胖大,有齒痕,質淡,苔白微膩,脈細、弱或數、促、結代或虛無力。脈象、舌象符合,具備主癥和次癥各2項及以上可確診。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1.3.1 納入標準 ①符合西醫診斷及中醫辨證標準;②年齡20~70歲;③室性期前收縮次數每分鐘6次以上,無器質性心臟病的成對、單形室性期前收縮;④無房室傳導阻滯;⑤病人及家屬知情同意。
1.3.2 排除標準 ①惡性或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器質性心臟病,心功能不全,房室傳導阻滯;②合并感染性疾病、甲狀腺疾病、電解質紊亂或藥物導致的室性期前收縮;③伴有肝、腦、腎、血液系統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④近2周服用抗心律失常藥物;⑤年齡<20歲或>70歲;⑥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⑦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 給予琥珀酸美托洛爾緩釋片,每次23.75~95.00 mg,每日1次,口服。療程為4周。
1.4.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調脾護心方治療,方藥組成:酸棗仁10 g,白術12 g,茯苓10 g,遠志10 g,陳皮10 g,木香10 g,蒲公英10 g,炙甘草6 g。每日1劑,水煎200 mL,分早、晚兩次服用。療程為4周。
1.5 觀察指標
1.5.1 室性期前收縮次數 采用24 h動態心電圖分析系統檢測并記錄兩組病人治療前后室性期前收縮次數。
1.5.2 竇性心率震蕩 采用24 h動態心電圖以及竇性心率震蕩軟件檢測兩組病人治療前后R-R間期,計算震蕩斜率(TS)和震蕩起始值(TO),其中,TS表示室性期前收縮后心率是否減速,TS中性值為2.5 ms/RR,TS≥2.5 ms/RR表示室性期前收縮后竇性心律減速,TS<2.5 ms/RR表示室性期前收縮后無竇性心律減速;TO表示室性期前收縮后心率是否加速,TO中性值為0%,TO≥0%表示室性期前收縮后初始竇性心律加速消失或減弱,TO<0%表示室性期前收縮后初始竇性心律加速。
1.5.3 中醫證候積分 主癥:胸悶不適、乏力、氣短、頭暈心悸;次癥:語聲低微、自汗、活動后勞累、倦怠懶言、腹脹納呆、面色不華、頭暈、胸悶胸痛,主癥根據無、輕、中、重依次計為0分、2分、4分、6分,次癥根據無、輕、中、重依次計為0分、1分、2分、3分[6]。
1.6 療效評定標準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證候類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技術指導原則》[7]制定:胸悶不適、乏力、氣短、頭暈心悸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室性期前收縮次數減少率>90%,臨床指標基本正常,為顯效;胸悶不適、乏力、氣短、頭暈心悸等臨床癥狀明顯好轉,室性期前收縮次數減少率在50%~90%,臨床指標明顯改善,為有效;胸悶不適、乏力、氣短、頭暈心悸等臨床癥狀及臨床指標無明顯變化,室性期前收縮次數減少率<50%,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0.0%,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治療前后24 h室性期前收縮次數、TS、TO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24 h室性期前收縮次數、TS、TO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24 h室性期前收縮次數較治療前減少,TO水平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研究組室性期前收縮次數較對照組減少,TO水平較對照組降低(P<0.05);兩組TS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P<0.05),且研究組TS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24 h室性期前收縮次數、TS、TO水平比較(±s)
2.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主癥積分、次癥積分、中醫證候總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主癥積分、次癥積分、中醫證候總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研究組主癥積分、次癥積分、中醫證候總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s) 單位:分
室性期前收縮屬“心悸”“怔忡”范疇,多由先天心脾虛弱、情志失調、年老體弱、飲食不節、過度勞損等所致。心氣虛弱,心氣不足,氣滯血瘀,經絡瘀滯,無以血行,心神失養,神無所藏所致;或病人過度勞損,損傷心神,加上后天失養,或思慮過度,損耗心氣,致使心氣不足,引發心悸[8]。心悸病位在心,也有在脾者,脾氣虛者會失于運化,肺氣不足,可見倦怠乏力、氣短胸悶、懶言等,補益心氣重在健脾,需調脾養心[9]。
調脾護心方中白術配伍酸棗仁既補脾氣,又滋養心血,共為君藥。茯苓與白術相配,加強補脾益氣之功;遠志與酸棗仁相配,以增強養心安神之效,兩藥均為臣藥。陳皮與木香理氣健脾,與補脾養心合用,有收補不礙胃、補而不滯之效,加之蒲公英清熱解毒、利濕通淋,三藥共為佐藥。炙甘草益氣補中,調和諸藥,為使藥。陳皮主要成分有黃酮類化合物、揮發油類、生物堿和微量元素等,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有良好的效果[8]。諸藥合用,補、清、通俱全,標本兼治,共奏健脾祛濕、養心安神定悸之功。
竇性心率震蕩是嚴重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險因素,其獨立預測價值可能超過心室晚電位、心率變異性等心電學指標。TO代表室性期前收縮后竇性心律出現加速,TS代表室性期前收縮后竇性心律出現減速。心率震蕩減弱或消失則提示自主神經調節受損,迷走神經的抗心律失常保護性機制已被破壞,預示惡性心律失常和心臟性猝死的風險增大。室性期前收縮后竇性心率震蕩現象減弱或消失多見于心肌梗死后猝死的高危病人[9-11]。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室性期前收縮次數、TO水平低于對照組,TS水平高于對照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說明調脾護心方可減少病人室性期前收縮次數,改善竇性心率震蕩,還可緩解臨床癥狀。
綜上所述,調脾護心方可改善室性期前收縮病人室性期前收縮次數,改善竇性心率震蕩現象,緩解病人臨床癥狀,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