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林鳳
(安徽明珠規劃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601)
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使國土空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雖然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但受資源開發過度等因素影響,環境污染、生態系統功能退化情況日益顯著,為從源頭上避免環境惡化問題,必須以科學的國土空間開發為導向,對國土空間的戰略格局進行系統性規劃,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自然資源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保障,在科技時代背景下,為工業生產、機械設備提供重要的支撐,對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具有推進的意義。但隨著自然資源被大量消耗,環境破壞問題日益顯著(圖1、圖2)。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等問題在影響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人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極大的威脅。在此背景下,環境保護工作成為當前研究的重要課題。國土空間規劃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通過對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根據區域環境的實際情況,進行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對國土空間進行治理,對生態修復標準和生態破壞補償展開研究,所構建的生態環境保護監管體系,使生產空間呈集約高效方向遞進,為生態環境的平衡發展提供推力[1]。另外,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構建,遵循以人為本理念,推進區域協調發展,通過建立更具有針對性的政策,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制度,對節能減排工作進行嚴格控制,使所形成的生態主體功能區向更高質量的方向前進,實現經濟和生態效益最大化。

圖1 資源枯竭

圖2 環境惡化
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環節,為保證環境保護工作高質量落實,需結合實際情況,以各項政策制度為依據,對生態環境保護目標進行明確。對于其具體規劃目標,主要是以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為基點,對生態環境和國土空間規劃要素進行討論,對生態環境治理體系進行完善,發揮出體系的導向作用,將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二者共同納入規劃中,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工作二者進行協同,實現“生態促經濟、經濟保生態”的發展局面,為國土生態安全格局的形成提供推力。
具體開展時,國土空間規劃過程中要將環境保護工作作為核心要點,遵循綠色、循環、低碳理念,借助生態信息平臺構建等方式,設立各級各類自然文化資源保護區域,對生態功能區進行重點保護,打造山清水秀、美麗宜居的生態空間。其目標設定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
(1)服務質量的提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其主要核心目標是對人們居住環境進行改善,推進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在對環境保護工作進行規劃時,要對生態環境保護和空間規劃體系二者之間的關系明確,以此為依據,構建國土空間規劃評價標準,實現二者的協調發展。
(2)生態環境的修復。自然資源具有種類豐富的特點,所應用的領域較為廣泛,所以在對生態環境進行修復時,所涉及的內容也相應較多,為保證修復工作的有序開展,需要以更系統化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為支撐,發揮出引導和監督價值,實現自然資源的最大效益。
(3)改善民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其開展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民生,實現生產空間的集約高效化,保證生態空間的山清水秀(圖3),所以必須要對基礎設施進行完善,對生態環境保護與區域規劃之間的關系進行重新梳理,提高其服務能力,在推動空間布局發展的同時,達到滿足人們生活需求的目的。

圖3 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
國土空間規劃作為建設美麗宜居家園的一種空間治理手段,對國家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二者工作的落實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為提高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高質量,相關管理人員需對地區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二者之間的關系明確,結合區域實際情況,在生態安全格局規劃下,對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體系進行完善,保證體系的科學性、合理性。具體開展時,空間規劃的核心內容要從生態環境管理和生態環境改善兩個方面著手。
(1)對生態環境保護目標進行明確,在區域發展戰略目標背景下,采用生態環境分區管治的方式,對生態環境進行管理,保證空間布局的合理性,以確保其滿足經濟和生態發展需求。例如,在對生態環境進行管理時,要打破傳統的從源頭污染控制,而是以人與環境為中心要素,對整個環境保護工作進行全方位細化,在強化空間使用價值的基礎上,保證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2)在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體系構建的過程中,要對國土空間規劃布局情況進行重視,發揮其使用功能價值,在對空間功能進行優化的同時,立足于長遠角度開展環境保護工作,確保生態環境保護控制底線劃分的完善性。與此同時,在對生態環境進行改善時,對于區域環境之間的差異性要考慮到位,結合區域環境的特點,根據相關政策制度,使國土空間發展形式由空間布局逐漸向環境優化方向演化,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二者的平衡,達到環境保護目標的實現。
國土空間規劃在梳理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時,要將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作為其遵循的主要原則,以此為前提,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保證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最優效果。在具體開展時,需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與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進行有效銜接,結合區域環境的實際情況和建設需求,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落實力度,將推進國家、社會高質量發展作為戰略導向,將各項政策制度作為依據,在確保生態環境質量底線控制合理基礎上,對國土空間規劃進行細化,對國土資源進行合理開發,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以此推進區域的綠色化生產[2]。另外,在工作落實過程中,對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需明確,確保所開展的各項經濟活動均在環境資源的承載力范圍內,保證生態與經濟二者的協調性。在此階段為避免出現不可控的因素,在空間規劃各項基礎工作落實齊納,需根據環境承載能力的底線指標,制定相應的預警措施,確保各項工作的開展均符合標準要求,將隱患降到最低,發揮其最大的效能。
立足于多維度生態環境保護層面,在對國土空間進行規劃時,為使資源利用率和使用價值二者達到平衡,保證生態空間布局的合理性,提高其服務功能效益,要以信息技術為載體,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全球定位系統(GPS)等先進技術,建立多樣化的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平臺,以達到提高國土空間規劃和生態環境保護效果的目的(圖4)。該信息平臺的建設,以先進的信息技術為支撐,對空間結構進行優化,對自然資源保護工作進行調整,實現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全覆蓋,在此基礎上,將各項生態環境信息導入平臺中,對其進行分析、整理,保證各項數據的精準度,為國土空間規范的合理性提供技術保障,有效解決生態環境中突出的問題。

圖4 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平臺
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背景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工作在開展的過程中,需要做到與時俱進,對傳統的思想觀念進行革新,推進生態環境保護長遠性發展[3]。以先進的思想觀念為導向,結合經濟發展持續性的特點,運用靈活的思維對國土空間進行合理規劃,對各項生態環境保護措施進行精準落實,最大化地保證生態空間布局的合理性。在對國土空間進行規劃時,需對其前瞻性、持續性的特點進行凸顯,制定完善的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此為前提,對國土空間規劃法律法規進行健全,發揮其執行力效能,保證規劃工作落實的質量。國土空間規劃終極目標是在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基礎上,保證環境資源保護工作的有序開展,所以,為保證資源高效利用,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對持續國土空間規劃方案進行優化,對經濟活動的開展進行有效控制,以達到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
在新時代背景下,環境保護工作不再局限在政府和國家的責任,而是社會的責任,更是每個公民的責任,所以在國土資源規劃體系構建的過程中,需提高全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將國民納入生態環境保護中,號召整個社會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國土空間規劃目標是提高居民居住環境質量,也就是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反之,在開展環境保護工作時,政府部門可以利用這一優勢,實現全員參與,將民眾的意見納入環境保護和治理中,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為規劃工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制定出針對性的生態環保措施,提高工作落實效率。并且環保意識的提升,可以從源頭上解決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為生態環保目標的實現提供力量保證。
在生態環保工作開展的過程中,為保證工作落實效率,相關管理部門需要加大監督和管理力度,制定完善的權責制度,將責任進行明確落實,提高各項工作落實的約束力,為環保工作的持續推進提供助力。因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工作在實施的過程中,需要多方面的財政投入,以促進生態環境管理體制的改革步伐,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協同發展,所以,為明確各項資金的流動情況,保證各項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落實效果,在原有管理機制的基礎上,要建立有民眾參與的公共監督機制,以提高工作開展的實效性。
總而言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作為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重要部分,需以政策方針為依據,遵循與時俱進生態思想觀念,借助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平臺,構建完善的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體系,提高資源利用率,推進生態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