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李福春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在全國各地保存著大量的古建筑。在我國,古建筑是我國的瑰寶,但在大部分木結構建筑中因為自身施工材料的問題,容易出現開裂、蟲蛀等問題。因為受到自身與外界環境的影響,使得現存在的木結構建筑出現卯榫節點的松動、關鍵構件的截面尺寸出現減少、柱腳出現異動的情況,面對這些問題,必須對其進行檢測鑒定,加強對木結構的修復與加固。本次從以下工程實例中,探討磚木結構的檢測鑒定與加固修復。
該工程為某地的一個仿古建筑,為建在地下一層的框架結構頂板上方的其中一個(地上共4 個單體)磚木混合結構,建筑面積約120m2,屋脊高度為6.98m,室內外高差0.45m。地下一層基礎持力層為(2)層粘土,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150kPa,基礎采用獨立基礎加防水底板,底板頂標高為-5.300m。底板厚為350mm,鋼筋為雙層雙向布置,層高4.3m,現澆鋼筋混凝土柱和現澆鋼筋混凝土梁,部分梁為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梁。
經現場踏勘和查閱相關施工圖等資料證實,該工程是建在地下一層的框架結構頂板上方,地下框架結構層高4.3m,中柱截面均為450mm×450mm,邊柱截面均為 400mm×400mm,頂板厚均為150mm,板上鋪設400mm 厚覆土。該工程為磚木混合結構,朝向為南偏西30o,平面呈一字型,木圓柱直徑約為230mm,外墻為采用130mm 青磚、190mm 空心磚中夾80 厚阻燃型擠塑板組成的夾心墻體,墻體四角局部設有長條石,外墻四角均設有構造柱。共設4 道木屋架(曾進行過加固補強),屋面為木構架上鋪瓦片坡屋面。檢測示意圖見圖1 和圖2。

圖1:平面圖

圖2:立面圖
該工程為磚木混合承載結構,豎向傳力構件為木柱和兩側山墻,主要傳力路徑為兩道:
1. 木梁→木構架→木柱→地下室頂框架梁→地下室框架柱→獨立基礎→粘土地基;
2.木梁→兩側山墻→地下室頂框架梁→地下室框架柱→獨立基礎→粘土地基。
現場檢測工作分地上和地下兩部分。
1.木構架:木構架主要由檁和柁(梁)組成,未見明顯的蟲蛀、損傷、裂縫和松弛變形等現象,通風良好,前期已對木構件采用鋼構件加固木構架與木柱采用榫卯連接,連接部位已發生錯位。
2.木柱:對某木柱根部進行開挖,發現木柱直接落在地下室頂框架梁上,根部400mm~850mm 高度范圍內為覆土,示意圖見圖3。木柱根部處于潮濕環境,通風不良,腐蝕嚴重。腐朽深度情況按面積估算已超過原截面面積5%,按《民用建筑可靠性鑒定標準》對構件安全性進行評定,已達到cu 級,顯著影響承載能力,應采取措施。木柱窗臺以上部分未見明顯的蟲蛀、損傷和松弛變形等現象,通風良好。

圖3:木柱根部做法示意圖
3.兩側山墻:兩側山墻墻體內外葉墻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裂縫。山墻與木梁發生明顯錯位;對外墻轉角檐口標高處側向位移進行量測,其中向外傾斜最嚴重的最大值超過H/250,按《民用建筑可靠性鑒定標準》對結構不適于承載的側向位移等級進行評定,已達到cu 級,顯著影響整體承載,應采取措施。
4.圍護墻體:圍護墻體為青磚、空心磚中夾擠塑板組成的夾心墻體。抽檢處內外葉墻未按規范要求設置可靠拉結件,內外葉墻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裂縫,窗下主要為斜裂縫,木屋架下主要為八字形裂縫,較為嚴重處外葉墻已經形成通透裂縫,最大裂縫寬度達到20mm,見照片1~照片3。

照片1:窗下墻體出現斜裂縫

照片2:木屋架下出現八字形裂縫

照片3:11-B 軸交接處墻體裂縫
該建筑在汛情期間有大量水從樓梯處進入地下室,現場可見地下室框架柱柱根近1m 高度范圍內均處于潮濕狀態,地下室頂板漏水嚴重。地下部分鋼筋混凝土框架梁和框架柱,未見不適于承載的裂縫。但底板沿長軸方向跨中部位地面發現裂縫,且隨時間變化,雨期地面裂縫增長,過后恢復,但有殘余變形存在。
依據相關規范標準的規定,對該建筑夾心墻體的外頁墻砌墻磚及砌筑砂漿的材料強度進行檢測,實測材料強度均滿足國家現行設計規范的最低強度要求。
通過現場調查及檢測,裂縫產生原因分析如下:
該建筑采用磚木混合結構,屋面采用木構架,主要豎向受力構件為木柱和山墻,墻體采用青磚、空心磚中夾阻燃型擠塑板組成的夾心墻,局部設有長條石。抽檢部分內外夾心墻未設置拉結筋,墻體四角設有鋼筋混凝土構造柱。該混合結構各種建筑材料構件線膨脹系數不同,受溫度作用會產生不同程度變形,不能協調工作,整體性差。且該建筑某軸縱墻開洞較多,在外力影響下,該軸縱墻破壞較嚴重。
木質材料經過長時間的風吹日曬雨淋,受溫度作用木構件產生翹曲和變形,導致開裂。
木柱根部長期處于潮濕的環境下,且未采取防腐通風措施,已出現不同程度的腐蝕情況,自身的承載能力降低。抽檢處木柱根部已經腐朽嚴重,有效截面減少,不適于繼續承載。某軸墻體及木柱直接落在地下室頂框架梁上,另外地下結構室外出口樓梯處框架梁長期暴露在外,屬于露天環境使用,與地下其他構件使用環境不同。
該工程原設計未考慮抗浮,但在使用過程中,汛情期間地下水位上升,對該地下室結構體產生向上的不均勻水浮力作用,地下室的整體上浮可能導致上部結構產生變形,尚需做沉降觀測以便進一步分析。
1.臨時支護:該工程墻體變形嚴重,存在安全隱患,在加固補強完成之前應設置臨時支護。
2.沉降觀測:由于該建筑受到水浮力影響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沉降變形,需對地下室結構進行定期沉降觀測,監測建筑物在使用期間的工作情況和沉降狀態,提供可靠的建筑物動態沉降數據,以便在發生不正?,F象時,能及時分析原因采取補強措施,確保工程質量安全。
我國現存在的古建筑木結構面廣量大,受到廣大群眾的關注。在古建筑的保護和修繕工作中,必須關注結構方面的問題,因為結構問題直接關系到古建筑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1.加固方案:沉降觀測完成前,該工程下部增設整體鋼筋混凝土剛性基礎,與地下結構隔開,形成獨立體;改變結構體系,改為木構件承重體系,墻體作為圍護構件使用;原結構木柱根部腐朽部分局部替換;木構架與木柱發生錯位的連接處扶正;原夾心墻內外葉墻增設鋼筋拉結,并與木柱拉結。沉降觀測完成后,根據觀測結果進行分析,然后確定避免地下室變形對上部結構影響的加固方案。
2.加固保護的原則:在加固施工前,應綜合考慮綜合造價和施工周期等因素,選擇合適的修繕處理方法,并且由設有相關資質的單位進行設計后方可施工。在修繕時,應保持補缺或者替換上去的材料或結構在形式、材質、工藝上都必須和原先保存下來的有所區別,不可以以假亂真。在加固和維修中不能改變古建筑文物原始的狀態,保留原始工藝技術、建筑材料、建筑結構和建筑形制等。對于古建筑(木結構)保持結構原有的變形協調及受理平衡的條件不變,不可以改變原有結構的受力分配狀態和傳力路徑。更換的構件、加固材料、連接構件必須具有易于拆除的特點,便于以后可以更新穎的材料和更先進的技術做更可靠、更合理的處理。
對近代磚木結構加固設計前,需對其進行全面的檢測、計算和鑒定分析,檢測時應弄清楚建筑物現狀,如:沉降、傾斜、裂縫、材料強度、裝修情況等,再制定相應的加固方案。我保證加固效果,新老結構結合面處應妥善處理,以保證新老結構的可靠連接,保證力的可靠傳遞。加固處理時要注意對節點部位進行重點處理。對木屋架殼采用有效的支撐系統,既快速方便,又大大提高屋架的整體性和穩定性。對于建設年代久遠的保護性建筑,在施工過程中切忌大面積開挖施工。應首先考慮建筑物安全,根據分段、對稱的原則合理布置開挖施工段。
磚木混合結構的加固和維護能夠有效提高結構的力學性能,延長磚木結構的使用壽命,提升結構的整體使用效果。磚木結構的加固和維護方法很多,選擇方法時充分分析出現安全問題的原因,對癥下藥才能夠確保結構的整體狀況得到改善,整體性能得到有效提高。本文的研究可以為這些地區加固房屋結構提供指導,保障人們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