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衛偉
浙江乃教育高地,最近幾年中考作文題啥模樣、怎么樣,概括起來就是“四個化”。
一、穩中求進時代化
中考作文命題,還得遵循教育教學的規律,穩字當頭。如成長中的煩惱、成長中的自我,這樣的話題設置遵循的就是中學生的青春期規律。2021年溫州卷,材料提示語就告訴考生,“成長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2020年紹興卷要求考生給正在上初二的表妹寫一封信,以消除她因“長相平平”而產生的煩惱。這樣的話題,考驗的是能否找到新角度。近三年,命題、半命題類作文仍占有相當的比例,這也是中考作文命題的傳統,如2018年、2020年寧波卷的“幸福的約束”“自己決定”,都是標準的命題作文。
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命題本是題中應有之義,順應時代發展,讓作文命題引導中學生關心社會、了解社會、思考社會,讓命題更具時代色彩也是題中應有之義,這叫穩中有進、穩中有新。如2019年衢州卷要求寫游記、寫家鄉,命題材料中提到“青山綠水圖”“歡樂農家圖”,這樣的內容時代感很強,它與環境保護、鄉村振興、農業轉型等國家最新發展戰略都有直接的關系。2021年衢州卷的作文命題材料中關于“美國宇宙探索技術公司的埃隆·馬斯克宣布移民火星計劃”,以及“中國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于火星”的報道,這提醒考生,關心時事政治,關注科技及社會發展,對從容應對包括中考作文在內的語文考試將會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著力思維哲理化
良好的思維品質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從2018年至2021年,“生活哲理”類作文題幾近對半,占比非常高。如2021年寧波卷“旅行可改變認識、改變習慣、改變觀念……”這一文題,它給予我們的哲學思考是:走進自然、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人生便能展現出與以往不一樣的自我。2020年的嘉興/舟山卷關于“熟悉與陌生”的話題,同樣充滿了生活的哲理,它給我們的啟示是: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是因為我們沒能珍惜身邊的人、身邊的物、身邊的環境;陌生的地方風光無限,是因為你能夠感知自然和人文的溫暖溫情……
作文命題的材料中處處包含著哲理,如“幸福的約束”這個命題作文:幸福往往與自由相隨,幸福與約束應該是一對矛盾,正因為矛盾,才能形成哲學思考的空間。這個題目能讓考生從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等幾個方面闡述道理、講述故事,可以建立的觀點如“幸福就是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等。
美國有一個SAT考試(美國大學入學前學業水平測試),它對作文的要求是:“有效而富有洞察力地發展作者自己的觀點,表現出杰出的批判性思維,清晰地使用恰當的事例、推理,以及其他證據證明自己的立場?!?/p>
如2021年寧波卷的“旅行帶來改變”這道作文題,其中“任務二”是寫一篇議論文,要求是“所提煉的相關素材能證明你的觀點;能運用多種論證方法,論證有力”。這樣的要求,和SAT的作文要求非常接近。又如2020年寧波卷,給的一段文字是塞林格《麥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一段名言:“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边@是一段標準的哲語,它讓人想起另一句名言:“你只能做你所能做的,不能要你所想要的?!比绻幸粋€角度和立意,如“面對、接受、處理、放下”,應該是完全可以的。
三、類型多樣創意化
在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話題作文、材料作文(包括文字材料與圖畫材料)等傳統命題方式的基礎上,命題者的創新意識明顯增強,創意化類型多樣是近幾年中考作文題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我們也可以把這樣的特點叫作多類別表達。
如2019年寧波卷,要求考生為學校文學社所辦刊物的特定欄目寫一篇文章,當然,這篇文章是專門用來投稿的。用來投稿的文章會有一些特別的要求,針對性要強,可讀性要好,時代色彩要濃。
這幾年“任務型”寫作很常見。寧波卷有“任務一”“任務二”,目的是既考查考生的敘事能力,也檢驗考生的說理能力。還有2020年溫州卷,是以“筆記”為話題的多任務選擇寫作。做筆記并不陌生,但要講述做筆記的經歷、做筆記的感悟、做筆記的方法,很多同學恐怕不會想到。
2021年的紹興卷也是別具一格,同樣是“任務單”類別。第一個任務是根據特定新聞標題(關于漢語熱)寫一篇評論。寫新聞評論,你平時練過嗎?第二個任務是圍繞“我與漢語的故事”征文活動寫一篇文章,這就相當于參加征文的比賽活動了……更讓人想不到的是2021年嘉興/舟山卷通過創設特定的情境,要求考生為一個集子(一本書)寫一篇序言。為別人寫序言,一般是名家,或是在某一領域有建樹有影響的人物,讓考生寫序言,很有挑戰性。
當然,考卷中的“序言”要求及內容實際上是“前言”,即把一本書的編寫意圖與主要特色講清楚即可。
最近三年的中考作文命題,常常出現各種圖表,如2018年麗水卷關于“求助”的話題所提供的材料是一張圖表,圖表里有針對特定人群的數據,要求考生就此寫一篇文章。如果考生寫議論文,談論如何利用數據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考驗的是綜合分析、判斷的能力。
四、目標前移高考化
高考作文命題,對考生的寫作要求——“自選角度、自定立意”,與中考作文一致,只是“新高考”作文大概率地要求“自擬題目”,這樣的情況一般稱之為高考作文的“三自”要求,而中考作文一般會給定一個具體的題目。但近幾年,中考作文要求“自擬題目”的越來越多。
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考生自擬題目能力普遍不足,而題目質量不但會影響到閱卷老師的判分,更重要的是,一個好的題目往往會形成一個好的角度、好的立意,它對考生全文的順利完成將會產生有利的影響。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是2021年全國卷高考材料作文題:爸爸開車打手機,女兒多次勸說,爸爸還是我行我素,于是女兒就把爸爸告了。要求考生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老師在高考復習課上與學生一起討論這道作文題。一個同學擬“大義滅親”,另一個同學擬“情與法”,老師示范擬“特別狠心別樣愛”。對比三個自擬題目:第一個,不合適,過了;第二個,用一個連詞形成一種關系,比第一個標題要好一點;第三個標題用“狠心”與“愛”構成對比性反差,有力度也有溫度。
2021年的杭州卷,就考試或日常生活中的“超常、正常發揮”這一現象發表看法,要求自擬題目。如果寫記敘文,我們不妨(模擬)起這樣一個題目:“那次超常也正常”,可以擬一個副標題:“校園藝術節非遺制作奪冠記”。如果寫議論文,我們可擬這樣一個題目:“日常、超常、非?!?,以此題寫一則小評論應該會比較成功。
中考命題高考化還表現為思辨性、社會思考性材料的明顯增多,如2019年紹興卷提供的三句話材料:“他們說。他們說什么?讓他們去說吧!”這三句話鐫刻于蘇格蘭阿伯丁的馬歇爾學校大門上。這讓人想起2021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題“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不會過去”,近幾年上海的春季高考作文題大都是這樣的類型。
中高考作文命題要求雖然不一樣,但相同點也很多。在倡導語文學習要無痕貫通的今天,尤其要注意中考作文命題與高考作文命題的相關性,中考作文命題高考化傾向也正好說明了這一點。511EF19E-57E9-4884-A05F-DD55124531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