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賽兒
寫作,不是無病呻吟,而應該是經世致用,應該是考查學生對自然、社會、生活中的具體現象或問題的感受、思考和評析能力。當下,浙江省中考寫作命題紛紛指向問題的解決,以學生對問題認識深淺的思維品質作為主要衡量標準。
那么,馬上要面臨中考的考生們應該如何訓練自己的思維品質,為提升議論文寫作做充分的準備呢?
除了觀察、體驗、反思、質疑、對比和溝通等,我們不妨經常訓練如下四種思維。
第一,變化思維。世間萬物都是處于不斷運動變化之中的。我們要能用變化的思維去看待萬物。刻舟求劍、荊人涉澭,便是沒有變化思維的體現。帶著變化思維看萬物,我們就不會把萬事萬物看“死”了。
第二,相對思維。一切結論都是相對而言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一切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強與弱,好與壞,都是相對而言的。卓別林在一次演講中說:“我們發展了速度,但是我們隔離了自己;機器應當是創造財富的,但它們反而給我們帶來了窮困;我們有了知識,反而看破了一切;我們學得聰明乖巧了,反而變得冷酷無情了。”這便是運用相對思維之后的發現。
第三,角度思維。換個角度看事物,結論會有所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角度不同,所見便也不同。舉個例子,“喝茶”何以成了一種良好的生活方式?我們可以從健康角度、生活節奏角度、傳統文化角度、人生哲學角度等來思考這一問題,讓思考的結論更加多元。
第四,身份思維。每個人的站位、立場、經歷不同,結論也會有所差別。面對同一場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秀才說“大雪紛紛落地”,縣官說“正是皇家瑞氣”,地主說“再下三年何妨”,一個乞丐站出來說“放你娘的狗屁”。所以,我們思考問題的時候,為了讓結論更為周全,也要運用身份思維,站在不同人的立場去思考。
例1 現在,校園里,老師拖課占課的現象很嚴重。有學生認為,作為老師,拖課占課是對學生的負責。請談談你的觀點和理由。
運用思辨性思維,首先問自己幾個問題:這種行為,老師是經常還是偶爾為之?老師為什么要這么做?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達成老師的目的?學生和這一班級的搭班老師對這種行為怎么看?是要跟誰比負責與否?
這幾個問題,便是圍繞思辨性思維的四種思維方式在進行思考。然后再把思考結果整合成文字,進行有條理的表達。示例如下。
首先,我們要看老師這樣做的頻率。如果是偶爾為之,盡可理解。(變化思維)
其次,我們要分析老師這樣做的原因。第一,可能是他課堂效率太低,教學任務完成不了;第二,可能是他教學能力弱,只能通過延長上課時間來提高學生成績;第三,可能是他想通過延長教學時間提高成績。分析這三點理由,我們可以看到,第一、第二點理由和“負責”無關,第三點理由看似是負責,其實不然,因為,老師應該采取更好的辦法提高學科成績。(角度思維)
最后,負責與否,還得與結果相關聯。多占用時間和成績之間不一定成正比。即便成正比,我們要知道,每個學生的學習時間是恒定的,如果某門學科占用的時間多了,勢必導致其他學科學習時間少了,這便會影響其他學科成績。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科之間的均衡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講,即便這門學科成績好了,學生整體成績還是沒有優勢。從這一結果來看,也不能認為老師這么做是負責的行為,甚至可以說這是老師自私的體現,因為他只考慮自己的學科。(角度思維、身份思維)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相比較那些課堂上亂講一通,鈴聲一響拔腿就跑,除了課堂再也見不到人影,學生學科成績還一塌糊涂的老師,這樣用增加老師勞動時間和學生學習時間來提高成績的老師,也算是負責的了。(相對思維)
例2 這些年,中小學教育界,“內卷”這個詞很流行。很多學生拼了命地學,原因就是別人都在拼了命地學,不學就要落后,各類興趣班、各種學科培訓、海量刷題充斥著學生的生活。如果你有機會在電視媒體發出你的呼吁,你準備怎么講?請寫下你要說的話。
要完成這一任務,我們可以圍繞“是什么”“為什么”“有何危害”“該怎么辦”(這也是議論性寫作中的“靈魂四問”)來闡述自己的看法。過程中運用思辨性思維,可以從多個角度分析原因,提出方法;可以運用相對思維,把“內卷”和“躺平”相比較,辯證地看待“內卷”的利弊。示例如下:
“內卷”是一種非理性的內部競爭,一般指同行間競相付出更多努力以爭奪有限資源,從而導致個體“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現象。當下,“雞娃”和“內卷”成了社會熱詞。這是有原因的。第一,生活水平逐漸提升;第二,升學壓力越來越大;第三,用人市場競爭激烈。
但是,我們不能任由這一現象發展下去,否則,教育的焦慮會導致出生率下降,抑郁甚至自殺的學生比例逐年上升,教育資源越來越不均衡。
那么,怎么解決這一問題呢?我呼吁:第一,校內外同步減負;第二,提升家長教育理念;第三,均衡和改善教育資源;第四,整個社會提倡重能力輕文憑的用人原則。
當然,“內卷”不見得都是壞事,至少,它能激發斗志,讓人有憂患意識,相比“躺平”,“內卷”是能促進社會進步的。只是,不能太過于“卷”,否則,無異于自相殘殺。
例3? 冬奧會上,谷愛凌奪冠之后,國人歡呼雀躍,但同時,外網上“酸”谷愛凌的聲音不絕于耳:“美國出生的谷愛凌,卻為中國拿到了金牌,叛徒!”同時,在國內,也有人質疑谷愛凌:“我們集體為一個美式精英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歡呼,太傻了!”盛大的贊美和惡意的詆毀總是攜手而來。有記者就這種輿論現象采訪谷愛凌,我們來看看谷愛凌是怎樣回應的。
“我覺得我并不是想要讓所有人滿意。事實上我并不十分在意別人是否滿意。我覺得我自己在竭盡所能,我也在享受整個過程,我在用我的聲音,在與我相關的領域,帶來盡可能多的積極的改變。
“我知道我的心地是善良的,我也知道我所做的決定,符合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我覺得這會帶來更大的益處。如果有人不相信這是我的初衷,那么只能說明他們沒有足夠的同理心理解別人的善意,可能因為他們和我有不同的價值觀。
“所以,我也不打算浪費時間在沒有受過足夠教育的人身上。他們可能也永遠不會體會到我有幸每天感受到的喜悅、感激和愛。
“如果有人不相信我或不喜歡我,那么這是他們的損失。他們也成不了奧運冠軍。”
谷愛凌在回答記者的時候,充分展示了她的思辨性思維。“我覺得我并不是想要讓所有人滿意”,這便是相對思維的體現,一切事物都有兩面性,有人滿意,有人不滿意,這是正常的現象。此外,她分析了那些不理解、不支持她的人的行為背后的原因,這便是身份思維,她意識到每個人的同理心、價值觀、受教育程度不同,結論也會有所差別。而最后一句“如果有人不相信我或不喜歡我,那么這是他們的損失。他們也成不了奧運冠軍”則是逆向思維的體現。
下面,再以一篇完整的議論文寫作來呈現思辨性思維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