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仕勇
一、“雙減”政策下初中數學的教學方向
雙減政策對學生每天的作業時間和每學期的考試次數提出了明確的規定,讓教育者真正感受到把時間還給學生、讓教育重回學校的意味。初中階段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重要階段。“雙減”背景下,減負和提效要同步進行,著力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因為學生學習能力的強弱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習效率的高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發展,讓學生深入體驗數學思維的特征,養成自覺運用數學思維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習慣。
二、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策略
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數學課堂教學是主陣地。教師要立足新課標,依托教材,圍繞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內容的核心和教材的主線,堅持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各個學習環節有意識地加強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一)貫穿推理于教學中,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
推理是數學的基本思維方式,也是人們學習和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思維方式。在初中階段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大量內容涉及歸納推理、類比推理和演繹推理,教學過程中不必過度強調推理概念,但要反復滲透推理的模式。在尋找數學規律時,經常要用到歸納推理,很多章節的學習過程,都可以通過歸納推理來得到一個穩定的數量關系。初中階段的教學重點在于引導學生發現規律,不要求作嚴謹的證明,但我們一定不能直接灌輸公式和規律,這樣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通過死記硬背得到的知識很難實現靈活應用,也很難形成數學思維能力,更不要說自覺應用數學思維來思考和解決問題了。
演繹推理貫穿于整個初中數學證明結論的過程中,我們有必要向學生展示它的思維模式和結構,并通過反復運用讓學生深刻體會演繹推理的過程,在扎實的訓練中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教師的反復舉例示范,學生對于什么是推理證明一定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對證明過程的書寫和內在邏輯關系的把握也會更加清晰,從而提高理解能力。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稱之為知識,才能使人保持知識和回憶知識的各種關系,并能夠把知識運用到新的情境中[1]71。
(二)滲透化歸策略于教學中,建構問題解決策略的觀念
初中學生好奇心濃厚,求知欲強,若引導得當,容易對數學問題產生興趣,但由于缺乏系統的數學觀念組織訓練,他們普遍沒有建立問題解決策略的觀念,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反復滲透。
化歸策略是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數學思想層次上的觀念之一。化歸是將要解決的問題轉化歸結為已經解決或容易解決的問題,包括化陌生為熟悉、化繁為簡、特殊與一般的轉化、順推與逆推之結合、動靜之轉化等問題解決策略[2]169-176。在初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大量的學習內容都可以進行化歸策略的建構,如在平行四邊形的相關性質和判定定理的證明過程中,就經常把四邊形的問題轉化為已經學過的三角形問題;在研究經過長方體或圓柱體表面的最短路徑問題時則經常將幾何體展開,把立體幾何問題轉化為平面幾何問題等。我們要充分挖掘教學內容和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在教學中反復滲透化歸這種重要策略觀念,讓學生養成自覺應用化歸策略來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三)重視數學活動教學,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
中學生構建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需要不斷進行數學思維訓練。數學活動無疑是一種非常好的訓練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依托教材,重視數學活動的組織教學。如筆者組織八年級下冊勾股定理這一章的數學活動:學校需要測量旗桿的高度,同學們發現系在旗桿頂端的繩子垂到了地面,并多出了一段,但這條繩子的長度未知,請你應用勾股定理提出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案,并與同學交流。各學習小組的學生提出了各種可行方案,其中有一個小組并沒有應用勾股定理,而是提出一個非常有趣的方案:找一個有陽光的時間,假設旗桿的高度為h,測量得出旗桿影子的長度為h′。這時找個同學順著陽光照射的方向和旗桿平行站立,測量出這個同學的身高為h1,測量得該同學的影子的長度為h1′,則由=即可求得旗桿的高度。附帶說明這種方法還可以用來測量學校路燈、籃球架等設施的高度,只需要一把卷尺就行,操作簡易。
在問題解決方案的設計過程中,學生往往能創造性地提出一些別出心裁的方案,也常常能提出很有價值的數學問題,這對于開拓思維,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都是很有益處的。在小組合作交流過程中,學生們往往也能對其他小組的方案提出質疑,或者提出優化,這對于提升學生的質疑精神、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也很有幫助。
(四)借助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自主開發學習資源的能力
現代教育已進入“互聯網+”時代,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開發學習資源是當代教育者要著力推動的一項工作。利用網絡和信息技術自主獲取學習資源,是學生提升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也可以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基礎數學學習過程中,很多復雜的幾何空間或者代數關系,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更直觀更具體更形象地呈現出來,進而開拓學生的視野和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但在借助信息技術的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經歷過程體驗,而不能簡單用信息技術替代學生的思維過程。此外,還要杜絕學生不經思考就使用“作業幫”等軟件直接搜索數學作業答案等現象,否則結果必定適得其反。
“雙減”政策背景下,探索“提質增效”新路徑,提高教學效益是教學工作的核心任務。在基礎教育階段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中學數學教育者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美]約翰·杜威著,姜文閔譯. 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何小亞. 與新課程同行——數學學與教的心理學[M].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廣州市番禺區大石中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6C234B6D-CF17-4C7E-8961-B36CC745EA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