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永 朱垚
一轉眼,做“鄉土田園”寫作10年有余。專題課題一兩個,系列論文十來篇,但一直不敢綴之以“研究”二字。一則,這條路上雖前有寥寥可數的先行者,但他們的身影無不清晰地站立于打上他們各自鮮明烙印的鄉土田園領域,他們借助土壤的原力旺盛生長,亦與田園彼此成就,達成一體式聯結關系。供后來人欣賞、瞻仰、心慕手追而后繼之;二則,作為后來者的我力有不逮,步履蹣跚,耗時不可謂不久矣,然仍不達鄉土之縱深,不解土地之生命密碼,不得田園之內涵真意。因而所得之果微小而干癟。聊以自慰者,不更之初心也。余雖駑鈍,然志猶未已,篤信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最壞的結果不外乎雖不能至,但心向之往之了,也能給自己那顆天生易惹鄉愁的心一個應答的。
和做閱讀相比,探究寫作是一條人跡罕至的小徑,是一段寂寞的旅程。若說閱讀研探是春天的一座盛大花園,園內百花爭妍,姹紫嫣紅,好不熱鬧。那么,寫作教學就是綻放于冬季的一株寒梅,于闌珊處,幽幽遠遠,安靜孤獨。在日新月異、崇尚速度與時效的今天,在探究作文教學的隊伍中,做舊色調的、不洋氣的“鄉土田園”寫作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了,堪稱寂寞中的寂寞了。君不見,城市越來越浩大,越來越迫近,鄉村越來越微小,越來越遙遠。走在遠城遠人的這條往回望、朝回歸返的羊腸小道上,情形通常是形單影只,應和者寡。想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單憑鄉土情結是不夠的,除了堅定自信力之外,還需要前人的啟迪、鼓舞與引領,需要他力、他慧的加持。這二者缺一不可。強大如范文正公,懷揣理想獨行時,亦會忍不住發出“噫!微斯人,吾誰與歸?”的喟嘆,況平凡鄙寡如我乎!
值得慶幸的是,在回歸鄉土田園的路途上,一直有前行不輟者的身影,他們以行為向,以言為導,如陽暖我,如燭照我。在大自然四季的繽紛里,我循著他們留下的微光,沿著他們帶有稻荷醇香的足跡,朝著一塊豆田或一座村落出發。他們之于我是亦師亦友的存在,是我教學探幽的動力之源,給我持續丈量鄉土田園,抵達生命根柢的勇氣與力量。倘若沒有珠玉在前,我萬難不能窺得鄉土田園堂奧的一點半斑,基于此,我對他們一直心存感念。
在我心土上播下第一粒田園文化種子的是東晉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進到鄉土田園的這片狹仄又廣袤的疆域,任誰都不能繞過陶淵明這座被很多人視為精神故鄉的巍峨豐碑。
初中時期,初遇陶淵明的田園詩句,不論是“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亦或是“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他的每一個句子,每一個字,都源自自然,韻致沖淡悠長,無不散發著泥土混雜青草才有的清芬,讀來總是讓人滿目青綠。心里朝向自然的大門被這些美好的句子轟然推開——山清水秀,屋舍儼然,土地可親,露珠可愛。原來質樸的土地產有這若多鮮活的風物和故事,可以生長出枝葉繁茂的詩歌之樹之林,熟悉的地方也有很多未曾見到的風景呵。得未曾見,幸甚至哉!
后來做了語文教師,每每讀到學生的作文,難過地發現他們的作文大多是浮空之作,跳脫了他們生長的土壤和環境。農村的孩子在作文中屏蔽了他們正在生活著的鄉村。城里的孩子遠離了滋養過祖輩或父輩們的土地,盡管這片土地還會時不時地接受他們的斷續來訪。鄉村于他們而言,并不是完全的過去式,還有若多解不開的纏聯。但無論是鄉村的孩子還是城市的孩子,均習慣于將城市與鄉村進行二元化區隔,劃著涇渭分明的邊界。生命里,那段時光成了空白格,仿佛是他們從未生活過的。他們漸漸忘卻,那片土地是一切生命的共母,或直接或間接地承載過、承載著他們。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說“從基層上看,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哪一座現代化的城市不是擴大了的鄉土城?我擔心隨著作文與土壤的日漸隔離,生活與土壤,情感與大地也會越來越隔膜。到那個時候,誰還會想起人類曾與那片土地締結過密不可分的生命關系?誰還會惦念土地的饋贈與恩養?誰的心底還會在某個夜晚突然躥出那名叫鄉愁的稀有物品?當鄉土的作用一再被低估、被漠視,所帶來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人類的失根、失源,當根源無可回溯,初心將難再托。
如何引導孩子們在眺望遠方之前先腳踏實地、接地氣地去生活,繼而進行真實的寫作表達?朱光潛說:“一切距離首先是情感的距離。”不解決情感的問題,其他距離永遠不能得到彌補與修復。鄉土田園寫作不是直奔飄逸悠然的詩情畫意而去的,也不會給鄉村加上重重美顏濾鏡,無視鄉村的現實,刻意美化鄉村。筆者無意開掘新的審美領域,只是著意引導學生回望鄉土,走進鄉土,深入鄉土,因發現鄉土的本真之美,進而從心理上接受田園,理解鄉土,悅納田園。基于這個層面的意義,鄉土田園寫作首先要學的不是陶淵明自然平淡的語言風格,不是他樸素疏淡的筆調手法,也不是他醇厚沖淡的詩歌意境,而是他發自內心的對田園生活熱愛的態度。
陶淵明在經歷了幾十載的宦海沉浮之后,掙脫塵網,辭去彭澤令,復返田園間。入了田園,他更加明確官場本樊籠,而自己“性本愛丘山”這一事實。回歸田園即回歸本性初心。如魚得水,如鳥歸林。自此,找到本我和生命之源的陶淵明,生命與詩情因得土地的滋養而旺盛拔節,恍如田園中一株自由生長的茅草,隨自然時令而歇而長。這才有了如《飲酒》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如此點睛又無比契合生活本貌的自然筆法。人是自然人,字句亦是自然字句。站在南山腳下的陶淵明,出現在陶淵明眼中的南山,幾近沒有邊界,“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陶淵明胸中懷丘山,丘山在他眼里自然葳蕤勃發,才會迎來“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這般妙境。
風光霽月,物我合一。正像戴建業教授所評價的那樣:“無意于詩而詩已至,無意于傳而傳不朽,本不期然而適得其然。”陶淵明的生命歷程告訴我們,熱愛是寫作表達最不可或缺的底色,是真實寫作頂級的技法。不貼近生活,對生活不夠熱愛,作文之中就見不到生活之真美趣;遠離鄉土,對鄉土不熱愛,文字就沒了源頭,必然缺乏清新的氣息與蓬勃的生機。如同一棵樹,根系不扎進土壤,永遠不會迎來抽芽、開花和結果的那一天。你的作文之花,只會綻放在你所熱愛的土壤里。
潘新和教授說:“當下語文教學出現的諸多問題,都是由于對語文愛得不夠造成的。”這句話放在作文教學的檢視上亦成立。跟隨陶淵明一起走進原野,用步履親近自然,用心觸摸田園,用情浸潤田園,不失為解決這一痼疾的極具語文屬性的路徑。1EDEFA38-03CC-4249-BAC6-7C29D790DD1D
在鄉土田園文學年鑒里,也絕不能少了劉亮程這個響亮的名字。少了“20世紀中國最后一位鄉村哲學家”的名字,這份年鑒就會少了該有的權威性和說服力。沒有劉亮程,本來就形象模糊的鄉土風物、人情、習俗、文化等鄉村文明將越來越遠離當下的現代文明生活,無法以文字的方式大規模進入讀者的視野。
他用飽蘸著草籽綠與落花紫的繽紛筆如實記錄他所生活著的那個古舊的鄉野邊地。在這個遙遠的小村莊,人們按照自然的規律,聽從季節的安排從事農務。他深入田園與泥土,聽雨打莊稼,和昆蟲對語,與飛鳥共鳴,看村中的生命來來往往,榮榮枯枯,生生滅滅。而村莊依舊一副黃沙莽莽,空曠混沌的中性模樣,從未見它偏愛過哪一個生命。劉亮程和田壟上的狗尾巴草,和溝壑旁的一群螞蟻一樣,夾雜在大自然中,認真地活著、愛著。不一樣的是,他是一根有靈氣、會思考的蘆葦,他觀察著、體會著、窺探著自然的奧秘,同時也通過文字呈現他窺視與思考的結果。讀劉亮程的鄉土文字,不能僅僅把它當作鄉土散文來看,亦不能以文學景觀等視之。如果說陶淵明從藩籬走向田園,是跟隨內心,不斷找尋靈魂的寄托和心靈的居所才折返而回。劉亮程呢?他從未真正離開過鄉村,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光都在那里度過。這片黃土地,他生于斯,長于斯。身心長時間和泥土打交道,和鄉村的生命長久相處,目之所及,是整個鄉村,是完整的家園,是鄉村一切的生命群體影像。毫不夸張地說,劉亮程本身就是鄉村的一部分,是鄉村本體,是整個村莊。
陶淵明越過山丘,一步步走向他的理想國——鄉土田園。他的田園依然在原地等候,等待一位詩人為它賦詩,叫醒靈魂。劉亮程在他的村莊里,親眼目睹著村莊一天天的蒼老和衰變,看著它一點點空曠,一步步遠離,樣態模糊。他是一位農民,他根植鄉土,不忍告別。于是用生命守望著這片麥田。
陶淵明在找尋和皈依,劉亮程一直持守在原地。鄉土田園之于他們的地理距離和心理距離迥異,他們二人和鄉土田園的互動格局亦大不相同。陶淵明在與田園的對白中成為他自己,劉亮程把自己完全投放到鄉村之中,在和鄉土的對話中,他成為鄉土內容。劉亮程用文字野氣淋漓地講述一個村莊的百年孤獨,以最自然、最古樸的方式將這片土地上的生命的生存和生活方式自然地全盤托出。鄉村沒有被詩化,就像這片大地一樣,遼闊裸露,無所憑依,不隱不藏。他秉承自然的意志與天地之心,摒棄了任何的包裝,使真實的鄉村生活樣貌得以還原和鋪展。
他在《寒風吹徹》一文中這樣寫道:“當一個人的歲月像荒野一樣敞開時,他便再無法照管好自己。就像現在,我緊圍著火爐,努力想烤熱自己。我的一根骨頭,卻露在屋外的寒風中,隱隱作疼。那是我多年前凍壞的一根骨頭,我再不能像撿一根牛骨頭一樣,把它撿回到火爐旁烤熟。它永遠地凍壞在那段天亮前的雪路上了。”鄉村予人以哺養,也予人多種多樣的考驗。人們活在這片土地之上,冷冷暖暖都會經歷,也都須承接。他從不諱言鄉村艱苦生活給他留下的無奈與傷痛,也不遮掩傷痕,他的人和他的文都是不矯情、不虛偽的,一如曠野般清透。生活本就是多面的,哪里會有處處花紅柳綠,時時草長鶯飛呢。當人生的冬天來襲,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這是生命的必經之途。敢于獨自面對生命之中的寒冷,與眾人談起就像旁述一個故事,這是需要勇氣的。這份勇氣也會給予他走出寒冷,走向溫暖的力量。“從那個夜晚我懂得了隱藏溫暖——在凜冽的寒風中,身體中那點溫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個隱秘的有時連我自己都難以找到的深遠處——我把這點隱深的溫暖節儉地用于此后多年的愛情和生活。我的親人們說我是個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僅有的溫暖全給了你們。”即便人生冷色打底,寒風時凜,他依然會執著追求著溫暖。溫暖有時微弱如風中殘燭,得來不易,守護不易。他仍不吝惜,真摯地向人們播撒這來之不易的溫暖。困苦并沒有減損他對鄉村的愛與誠。他愛鄉村,不單愛它的五彩繽紛,恬淡祥和,也接受它的塵沙漫天和風雨如晦,甚至貧瘠荒蕪。愛它,就會接受它的全部。所以他的文字綠水青山,黃沙滾滾,但從來都穩定安詳。
劉亮程的可愛之處是他不會一味地贊美,好與壞都擺在那里,他的鄉村就在那里,他始終忠于他的土地與鄉村。像草木蟲魚一樣,順著自然所給的本性生活。他表達一種困苦,一種危機,也傳達一種天命中的落寞、無助、快樂和幸福。他用從身邊、從心底流淌出來的天然去雕飾的純然文字,開辟了令無數人向往的精神棲息地,不經意間,引發讀者潮涌般的鄉土情愫,清晰了讀者心里那座熟悉又陌生的村莊印象。因劉亮程文字的映照,我們的記憶緩緩地活過來,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放映過往的時光碎片,每一幀都對應著一個雋永的故事。不要很努力,就可以將現在與過去串聯。
前有千古隱逸之宗陶淵明開辟的田園詩路,后有鄉村哲學家劉亮程用文字編織的鄉野王國。我沿著鄉野小徑,一路追尋他們的身影而來。雖我前行的腳印清淺,好在大道不孤。鄉土田園是文化之根,亦是生命之根與心靈的居所。我何其有幸,得以在鄉土世界中流連徜徉,獲得很多哺育與饋贈。即便心笨筆拙,但還是勇敢擎起芬芳的泥土之筆去記錄、去回味。我無意探索新的鄉土疆域,只想用文字疏通一條通往故鄉的敞亮歸途,給過往歲月提供一個明確的證據。無論何時,緩緩回望,故鄉的風,都會裹挾著熟悉的稻香撲面而來。故鄉依舊,河流依舊,村莊依舊。因為這些證據,我知道,我沒有離開過它們,它們也未曾離開過我,都在那條路的盡頭等著我。
我隨時可以回去。
(作者單位:廣東深圳市龍華區實驗學校;廣東深圳市龍崗區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 李 淳1EDEFA38-03CC-4249-BAC6-7C29D790DD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