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德·維爾熱斯

巴馬科的小米價格正在飆升,內羅畢的食用油變得稀缺且昂貴,拉各斯市場上的雞蛋已成為奢侈品……食品價格上漲的壓力已傳導至整個非洲。人們擔心,在這片本已脆弱的土地上將再次上演饑荒,屆時,20%的人都將吃不飽飯。
根據世界糧食及農業(yè)組織2021年12月發(fā)布的月度晴雨表,隨著此前全球糧食價格連續(xù)四個月的上漲,2021年11月的糧價就已達到了自2011年7月以來的最高值,糧食恐慌情緒嚴重。一年多來,包括谷物、乳制品、糖、油、肉類等基本糧油產品在內的國際市場價格指數已漲超27%。
糧價上漲導致的通貨膨脹將加劇那些依賴進口的非洲國家的財政負擔。根據世界糧農組織的數據,非洲約1/3的谷物需要進口,北非的這一比例甚至超過了1/2。在小麥價格已升至2011年5月以來最高值的當下,對于那些食品支出已占家庭收入2/3的國家來說,糧價的大幅上漲著實是一個嚴峻挑戰(zhàn)。
飆升的價格讓人想起了2007年至2008年時的情形。在當時的國際市場上,小麥和其他谷物的價格幾乎翻了一番,這不僅推高了食品價格,還引發(fā)了社會騷亂,尤其是在非洲國家。
世界糧農組織首席經濟學家讓·塞納霍恩表示:“現(xiàn)狀令人擔憂,比2008年的情況更復雜。雖然和當時一樣面臨糧價上漲,但現(xiàn)在還存在其他不穩(wěn)定因素,如新冠疫情、重大氣候變化和地區(qū)沖突。”
新冠疫情在食品安全和供應方面產生了巨大影響。首先,在非洲,新冠肺炎疫情導致了大量失業(yè),居民收入嚴重減少,食品購買力大幅下降,特別是在加納、尼日利亞和蘇丹等貨幣急速貶值的國家,貨幣貶值放大了進口通脹,影響尤甚。

2021年11月,在尼日爾西部瓦拉姆地區(qū),一個村莊的小米糧倉空空如也。
其次,新冠疫情直接影響了農業(yè)生產。化肥、種子及農藥等農業(yè)投入品的供應鏈已被打亂。非洲的氮肥主要依賴進口,而當前,氮肥價格正同天然氣價格一道飆升。西非農業(yè)市場獨立信息服務機構恩卡洛公司的分析師皮埃爾·里考表示:“木薯、大蕉及甘薯等作物的生產基本不受影響,這些作物幾乎不需要化肥,但化肥漲價和斷供將導致非洲的玉米和大米大量減產。為了填補國內市場,非洲各國只得在不太有利的情況下追加進口,并且,海運成本的上升也使進口食品的價格更加高昂。”
新冠疫情限制措施和各國之間邊界的關閉同樣阻礙了農業(yè)勞動力的流動和畜群的遷徙。受地區(qū)沖突等不安全因素影響,薩赫勒中部、乍得湖流域和非洲之角等地區(qū)在農業(yè)生產方面損失巨大。在布基納法索、馬里、尼日利亞北部和埃塞俄比亞飽受戰(zhàn)爭蹂躪的提格雷地區(qū),暴力沖突阻斷了游牧轉場路線,阻礙了土地耕種。
還有部分地區(qū)受到了氣候沖擊,比如,肯尼亞、埃塞俄比亞和索馬里等國就出現(xiàn)了嚴重的干旱天氣,西非降雨量分布嚴重不均使本就嚴峻的形勢雪上加霜。
世界糧食計劃署中非和西非顧問奧洛·西布分析道:“從最初生產端到最終消費端,產業(yè)鏈的所有環(huán)節(jié)都存在困難。種種跡象表明,中非和西非的情況異常。比如,在乍得湖地區(qū),2021年出售一頭牛的收入只能買4到5袋100公斤的谷物,而在2020年可以買到7袋以上。”
在布基納法索,世界糧食計劃署調研了上百個當地市場,其中60%的市場正承受著巨大壓力,主要原因是基本食品的價格在一年內上漲了25%以上。在瓦加杜古,高昂的面粉價格已導致當地部分面包店不得不歇業(yè)或關閉。

在馬達加斯加南部,糧食危機已經暴發(fā)。

2021年9月,在埃塞俄比亞德巴克,民眾正在分發(fā)援助糧。
塞納霍恩表示:“當前狀況的持續(xù)是否會再次導致非洲重大糧食危機,現(xiàn)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不同于2007年至2008年,目前,大米價格沒有大幅上漲,市場總體保持穩(wěn)定。大米是非洲進口最多和最重要的產品之一,特別是在西非地區(qū)。實際上,最難過的將是下一個青黃不接的季節(jié),也就是今年的七八月份,那時糧倉將空空如也,只能等待下一次收獲再補充。”西布認為,鑒于目前的嚴峻形勢,這一日期恐怕還要提前。
當前,非洲一些地方正在爆發(fā)糧食危機,馬達加斯加南部和埃塞俄比亞的提格雷省就出現(xiàn)了饑荒。根據世界糧農組織的數據,目前有33個非洲國家都需要外部的糧食援助。糧農組織在2021年12月發(fā)布的作物前景與糧食形勢報告還指出,東非部分地區(qū)由于沖突和干旱,糧食安全現(xiàn)狀十分令人擔憂,西非的糧食情況更加糟糕,今年會上升到一個新的警報等級。
[編譯自法國《世界報》]
編輯:侯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