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慧
摘? 要:開展留學生道德教育,是來華留學生教育不可回避的任務,也是國際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本文擬從“三全育人”視域下探索來華留學生道德教育工作實踐,從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三個方面對來華留學生德育具體方法內容進行探析,最終形成學校、家庭、學生、社會四位一體的全員德育模式,將來華留學生道德教育貫穿留學生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力求從法律知識、心理健康、日常管理等多個方面對留學生開展全方位的道德教育,借此為高校來華留學生德育工作實踐提供研究意義。
關鍵詞:三全育人;來華留學生;道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2)06-0-03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遍_展來華留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來華留學生教育不可回避的新任務,也是國際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由于來華留學生母國與中國的社會發展大相徑庭、政經文化存有差異、人文環境有所不同,一系列的社會人文差異造成來華留學生對中國社會制度的理解存在偏差,導致部分來華留學生道德水平不高,道德意志薄弱,個人價值偏頗,言談舉止有失規范,甚至出現一些無視我國社會公德,侵擾公共秩序的現象。盡管當下我國各大高校正在逐步探索留學生趨同化教育管理模式,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然存在對留學生過于人性化的管理服務,在高校教育體系中,來華留學生道德教育仍然存在較大漏洞。因此,用“三全育人”理念加強來華留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幫助留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促進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更好地成長成才。
一、全員:構建來華留學生德育共同體
第一,高校層面加強來華留學生道德體系建設。一是制定系統合理的留學生德育方針政策。高校不僅是學術的地方,更是培養學生個人品德的圣地。高校應從戰略層面明確學校來華留學生德育的辦學宗旨,培養品學兼優的優秀國際留學生;明確來華留學生人才培養德育目標,培養留學生細心謹慎、公平公正、自我克制、杜絕享樂和遵守紀律的優秀個人品德;教育留學生擁有良好的國家和國際公民意識,使他們成為社會正義的推動者和世界和平的催化劑;營造濃厚的校園學術道德氛圍,在尊重他人權利的基礎上追求學術自由;完善留學生德育文化教學大綱和課程內容設置,設立德育必修、選修學分,開設道德教育理論課程、學術規范道德課程、專業道德課程、德育案例模擬研討等必修、選修德育課程。二是加強建設校園德育文化環境。通過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加強來華留學生道德教育。營造文明和諧的校園德育文化氛圍,加強學校官網和社交媒體等網絡方面的道德教育,用先進的校園文化和氛圍熏陶和感染留學生。通過第二課堂進行潛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在留學生中打造校園德育品牌活動,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以培養人文素質為核心的學術活動、文體活動等校園文化活動,推動留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以及中外學生之間的交往,促進留學生適應性和幸福感的增長,以及自信、自知、自尊人格品質的形成;激發來華留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和教育留學生崇尚科學、誠實守信、遵紀守法。三是制定留學生德育評價體系。通過留學生培養績效考核等相關指標的評估和分析,構建高校留學生德育評價體系,有利于更客觀地對留學生德育水平進行判斷,發現其中的不足,為高校留學生道德教育的進一步優化提供參考意見。每學期末對留學生培養管理單位的道德教育指標進行績效評估考核,評估標準包含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否滿足在培養管理過程中注重塑造留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其次,是否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效融入學術和職業道德觀點和原則;最后,是否所有課程都在教學大綱和課程內容中明確體現了道德教育。這三個方面是德育評價的主要維度,還需要對整個培養管理過程進行分析,繼續細化評價指標,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才能保證評價的科學性和真實性,為留學生德育水平提供真實可靠的建議。
第二,家庭層面注重加強留學生道德養成。在留學生來華學習和道德養成的過程中,家長的作用不容小覷。盡管留學生身在海外,但通過視頻通話、語音聊天、電子郵件等方式,與留學生日常交流最深入的除了同學、老師,就是自己的父母,家庭方面提供的道德教育無疑是學校方面的有效補充。形成學校和家庭之間的教育合力,保證校方與留學生家長之間的及時溝通,有助于有效開展留學生日常教育管理和道德品質養成。通過電話訪談、郵件往來等家校溝通方式,及時給家長提供留學生家長手冊,按時反饋留學生日常學習生活表現,有計劃性、有目的性、有針對性地加強留學生道德教育合作,共同做好來華留學生道德教育工作。
第三,留學生自身層面不斷提高自我德育能力。作為道德教育客體,處于道德養成期的來華留學生亟需主動加強自我道德教育,主動接受道德教育。留學生應當通過課堂知識、第二課堂專題德育活動、道德模范講座論壇等多種渠道了解德育的重要性,加強自身道德意識,培養正確的道德認知、理智的道德情感、堅強的道德意志;提升自我德育意識,成立并健全留學生德育自治團體,包括留學生學生會、留學生德育委員會、留學生志愿服務中心等學生組織,發揮自身接受教育的主觀能動性,促進留學生道德教育方面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2];同時還應主動參加校外德育實踐活動,提高跨文化適應能力、在實踐中踐行良好的道德行為。
第四,社會層面輔助增強留學生道德教育。高校與政府、社會各單位合作開展留學生德育實踐活動,組織留學生參加中國本土國情體驗活動、社會公益活動、專業實習實踐等各類社會實踐。如深入中國脫貧攻堅新農村開展社會調查、開展公益演出和環境保護等社區服務、參觀中國革命英雄紀念館、博物館、文化名人故居等教育基地,通過為留學生提供接觸和了解中國現實社會的機會,既能讓留學生真正感受中國的社會文化和道德文明,增進對中國的友好感情,又能幫助留學生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增強學習動力和社會道德責任感,使留學生道德教育的目標在潛移默化的教育活動中實現。
二、全過程:根據留學生培養的不同階段實現長期動態道德教育
第一,從入學伊始關注留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針對來華留學生剛入學時由于生活環境、人際交往、學習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產生的跨文化適應問題,給予及時的心理建設和人文關懷;同時實施趨同管理,開展留學生行為規范教育,分發留學生行為規范手冊,說明校規校紀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耐心細致地引導留學生自覺遵守。
第二,通過課堂教學和日常管理兩種途徑,將道德教育貫穿來華留學生培養全過程。課堂作為來華留學生道德教育的主陣地,通過系統的道德知識講授,輔以多媒體教學、案例教學、比較教學、情景模擬教學等教學方法,提高來華留學生德育理論水平。一是教師利用課堂教學開展學術道德教育。通過講解《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不端行為處理的意見》《關于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精神,講授學術不端行為辦法,提出學術規范標準,培養來華留學生誠實守信,實事求是的科學道德要求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二是在專業課程教育中滲透職業道德教育。教師通過自身言行,感染和教育留學生,將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術能力的傳授與思想道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寓道德教育于專業知識的教學中,培養留學生樹立不急功近利、腳踏實地做人的人生價值觀、努力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和學術修養,成為有職業操守的文明社會人,認清學術道德的道德底線。三是通過中華文化及中外文化對比分析進行文化道德教育。開設“中國文化概況”課程,講授中國歷史文化,讓留學生了解中國發展脈絡,提升人文修養;設立“中華傳統體育研修班”,幫助來華留學生有效增強體質,充分領略中華傳統體育文化的獨特魅力;組織學生開展世界文化和民俗對比分析,提高留學生對兩國的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對國際范圍內文明差異的理解,以及作為當代世界公民對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3]。四是道德教育不僅要貫穿于課堂教育中,更要在日?;顒又屑訌姷赖乱I,踐行道德行為,將課堂上的道德導向與生活中的道德實踐相結合,提升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在日常管理中,通過有組織地開展第二課堂的系列德育實踐活動,引導來華留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培養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開展德育班會課,結合發生在校園內外真切的典型事件和案例,在留學生內部開展社會公德討論,培養來華留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通過開展德育文化大講堂,講授和宣傳道德相關理論知識,啟發并培養留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舉辦尊師重教活動、留學生文化節、參訪各類教育基地,達到在實踐中教授學生道德倫理知識的直接效果。
第三,結合中國傳統節日、國家安全教育日等重要的時間節點,開展社會實習實踐、志愿服務、集體參觀等勞動教育。高校通過搭建實踐育人平臺,開展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注重在實踐活動中培養留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留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人道主義精神,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同時在實習實踐活動中加深留學生對中國經濟社會現狀、“一帶一路”倡議、國家對外開放戰略的了解,在實習實踐感悟中促進留學生與中國人民民心相通。
第四,在來華留學生畢業之際對其進行社會公德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培養來華留學生遵守社會秩序和維護公共環境的道德品質,提高其社會責任感,成為社會需要的優秀合格人才;引導畢業生進入社會后要踐行社會公德要求,堅持將道德理論知識轉換為道德實踐活動,抵制不道德行為,恪盡職守、誠實守信、實現個人價值,從而適應社會新環境和新挑戰。
三、全方位:協同多方面教育內容綜合提升留學生德育效果
第一,來華留學生作為中國高校社會的重要成員,其對法律的認知與遵守程度,將直接影響高校和諧穩定和我國社會安定。加強留學生法制教育是開展來華留學生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通過邀請法官、出入境公安等專業人員開展講座,可向留學生講解出入境法律等與留學生在境內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思修教師開設英文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制基礎》課程;法律專業教師開設法制教育理論課程;具有較高法律素養的政治工作干部,以及具有一定法律業務素質的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人員開展日常法律常識普及和法制教育活動,同時將法制教育融入各個培養環節,結合國家安全教育日、畢業季等時間節點,以各類課堂教育和實踐活動為載體,積極傳播我國法律知識文化,從而提高留學生對中國法律的認知,提升綜合道德素養。
第二,來華留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來華留學生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初來華的國際生,由于陌生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原先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等都受到極大的沖擊,留學生難免會產生各式各樣的心理問題,高校有責任和義務對留學生開展心理危機教育、挫折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從而培養留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態度和健全的人格特征。高校可通過以下兩個方面,加強留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開設來華留學生心理工作坊,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開展與留學生面對面的個別心理咨詢和群體心理輔導,對留學生遇到的各種心理、思想、生活中的現實困難,通過提供免費的心理服務,進行細致深入的心理疏導;充分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的便捷,開通校園心理咨詢熱線、QQ、微信互動、電子郵件留言等形式進行遠程心理咨詢,滿足不同留學生的心理咨詢習慣,為部分心理有困惑但不愿主動前往心理咨詢室的留學生排憂解難[4],引導留學生用辯證客觀的方法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加強德育認知,提高明辨是非、分清善惡的能力。二是留學生教育管理人員通過日常溝通交流及時發現留學生心理困惑和情緒困擾,通過談心談話等方式改善留學生不良情緒、幫助留學生重建積極心態、提高挫折應對能力、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積極做好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防止出現極端心理問題。同時,留學生教育管理單位可結合開學典禮、心理健康日、畢業典禮等各類時間節點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專題活動,鼓勵來華留學生積極融入校園社會,參加校園文化活動,不斷拓展人際關系,注重通過各類活動培養留學生的跨文化交往能力、樂于奉獻的團隊精神、控制和調節自身思想情感和行為舉止的自制能力、以及做事深思熟慮的審慎能力。
第三,在留學生日常教育管理中加強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教育,促進高校留學生道德教育持續性的健康穩定發展。發揮好留學生輔導員在留學生日常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及時了解留學生日常道德狀況和思想動態,加強來華留學生學習、生活、社會交往等各方面的道德教育。首先,通過定期與教學秘書、任課教師交流,關心留學生日常學習態度、學習過程、學習成果,對學習行為有偏差的學生進行學習態度教育,引導留學生樹立積極進取、謙虛謹慎、勤奮刻苦的治學態度;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引導留學生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尊重他人,自我尊重,形成正確的交往觀、戀愛觀;最后,通過集中教育、查房查寢等方式加強留學生人身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財產安全教育,提高留學生防詐騙意識,培養留學生遵守校規校紀、社會秩序法規的良好道德行為規范,借此從日常生活管理方面推動留學生管理德育的規范化和法治化[5]。
四、結語
本文從“三全育人”視域下構建來華留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著手,力圖從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三個方面對來華留學生德育的具體方法、內容進行系統闡述,有助于深化三全育人思想在來華留學生培養過程中的指導作用;同時為高校來華留學生德育工作實踐提供經驗,促進來華留學生德育研究系統理論體系的形成以及完善。
參考文獻:
[1]新華社.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EB/OL].(2016-12-08)[2022-04-10].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8935836.
[2]張宗利,王鳳麗,王春剛.如何開展來華留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3,16(11):102-103.
[3]劉金蘭,伍愛鳳.來華留學生的德育實踐與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18(3):93-96.
[4]王春剛,王鳳麗.來華留學生德育研究[M].知識產權出版社,2020.
[5]陸颋浩.高校來華留學生德育建構的三維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19(10):130-133.
(責任編輯:董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