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虹


【摘要】美國種族歧視由來已久,當今美國由于政治極化,種族矛盾加劇,種族沖突不斷,兩黨更多的是利用種族問題攻擊對方,造成黨爭升級、社會撕裂,使得種族問題陷入政治僵局之中,最后的結果就是:問題還是那個問題,受害者還是少數族裔本身。將種族/族裔角色置于政治極化背景之下,從一個側面展現在意識形態、黨派認同等因素影響下,民眾的種族立場和態度存在著嚴重對立,一旦發生極端事件,就會出現極化的社會思潮和社會運動,在大選之年用選票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而這種政治參與往往被黨派所利用。由此可以發現,美國的政治極化重塑了種族關系,種族沖突進一步加劇了黨派斗爭,加深了政治極化。
【關鍵詞】政治極化? 社會運動? 種族主義? 選舉政治
【中圖分類號】D771.2?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2.06.006
當前美國社會處于嚴重撕裂的狀態,種族問題被認為是撕裂美國社會的重要因素。不同膚色、不同黨派的人們在種族問題上有著迥異的認識,而不斷惡化的政治生態環境,如政治極化的加劇,使得種族問題更加突出和尖銳,處于政治光譜兩端的民眾立場難以調和,一旦遇到極端事件,如弗洛伊德之死,就會出現街頭抗爭運動。民眾用這種極端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不滿,同時在大選年也會選邊站隊,用手中的選票來表達政治訴求,但這種政治參與往往會被政黨所利用,成為黨爭的手段。其結果便是,不同群體之間對抗日益激烈,社會撕裂進一步加劇。
種族問題是美國政治的分界線
單一社會問題上的立場與態度嚴重對立是黨爭的一個縮影,這在種族和移民問題上表現得最為突出。美國是移民之國,種族與移民問題長期存在,但對這些問題的社會關注度只有在突發事件時才會持續走高。蓋洛普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民權運動以后,除1992年洛杉磯發生種族暴亂時,15%的人認為種族是美國面臨最重要的問題外,其他年份這一數據均為個位數,直到2017年夏洛茨維爾騷亂時才上升為18%,然而2020年因弗洛伊德之死,這一數據再次升至19%,2021年5月回落至11%。[1]民眾的種族觀固然與種族、年齡、受教育程度、地域等因素有極大關系,但黨派歸屬作用更大,麥克·豪特(Michael Hout)認為當下種族、移民與黨派偏好的關系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強。[2]
2017年皮尤中心一項研究顯示,根據從1994年至2017年的跟蹤研究,相對于種族、受教育程度、年齡、性別等人口學特征,美國民主黨與共和黨在政治價值觀上分歧明顯增大,1994年的數據顯示兩黨分歧的綜合平均值為15個百分點,2017年為36個百分點,其他因素變化有限。[3]種族問題歷來是美國兩黨分歧較大的領域,在此項民意調查中,當問及“國家應該繼續努力,促進種族平等”時,持肯定回答的民主黨/傾向民主黨人占81%,2009年這一數字為57%,有較大幅度的變化;持肯定回答的共和黨/傾向共和黨人占36%,2009年為30%,有小幅增長。在這個問題上,兩黨分歧差距拉大(81%:36%),而且逐年增加,2009年數據之比為57%:27%,同黨內不同群體看法呈一致性,白人民主黨支持這一觀點的占80%,黑人民主黨占90%、拉美裔民主黨占76%。在回答“種族歧視是黑人止步不前的主要原因”時,兩黨呈現不同狀況,持贊同觀點的民主黨/傾向民主黨人占64%,共和黨/傾向共和黨人則為14%,兩者之差為50%,而1994年兩者之差僅為13%。在移民問題上,盡管民眾整體反映向好,65%的人認為移民通過辛勤工作和貢獻智慧可以助力美國的發展,只有26%的人認為移民占用就業崗位、住房和醫保而成為美國的負擔。但黨派歸屬決定了對移民的認識,民主黨人認為“移民是力量”的超過84%,相較而言,共和黨則只有42%,從本世紀以來,共和黨認為“移民是力量”的比例從未超過“移民是負擔”的比例,即負面認識始終占上峰。
上述民調結果,從一個方面印證了保羅·迪馬吉奧(Paul DiMaggio)等三位學者對極化概念的認識,即極化是狀態、也是過程,后者更強調某個事件觀點對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劇。[4]同時也說明了黨派歸屬是極化的原因之一,政治極化可以說是選民日趨選擇與其意識形態和政策主張相一致的政黨的過程。[5]黨內的意識形態同質性則表現在民主黨和共和黨的支持者各自堅持自己的偏見和立場,水火不容。如在非法移民問題上,69%的共和黨支持者認為其是國家面臨的重大問題,而民主黨支持者這一數字只有18%,兩者差距竟有51個百分點。[6]在回答“是否應該繼續給予黑人同等權利”方面,89%的白人民主黨和95%的黑人民主黨持肯定態度。[7]盡管弗吉尼亞大學教授詹姆斯·戴維森·亨特(James Davison Hunter)在《文化戰爭:定義美國的一場奮斗》一書中所言,道德因素是美國撕裂、對立的主要原因,[8]但在當下的美國社會,政治極化造成的社會分裂的作用顯然要大得多。
現在美國社會既有國會兩黨議員的對立,也有民眾政治態度的分化,民眾根據自身偏好,選邊站隊,由于兩黨在政治價值觀上重疊部分越來越小,可選的意識形態和政策立場已經非常有限了,這就是馬修·萊文杜斯基(Matthew Levendusky)所認為的,精英極化導致了大眾選民極化,政黨選擇加強了黨派的忠誠,而這種政黨與意識形態的密切聯系給美國政治帶來了極大的變化。[9]政治極化的特征之一是極其厭惡對方,甚至妖魔化對方,根據皮尤中心2016年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超過半數的共和黨/傾向共和黨、民主黨/傾向民主黨的支持者都認為對方黨的政策有害于國家,2017年的數據則顯示超過四成的人不喜歡對方黨的支持者。793A9FFF-0255-4A68-8855-2FC75ED43FFA
美國的政治極化態勢隨著特朗普上臺愈演愈烈,特朗普個人不乏種族主義言論,如攻擊國會中4位民主黨少數族裔女議員,讓她們“滾回老家去”,帶有明顯的種族歧視色彩。其推行的“禁穆令”、修筑美墨邊境墻、廢除奧巴馬時期大赦非法移民的行政令等,無一不催生了種族主義的回潮。種族主義加劇了政治極化,加速了美國國會議員立場分化,導致美國國會任何議案的表決都是依照黨派劃線,國會立法效率低下。如前所述,非法移民是美國兩黨分歧最大的政治議題,但在奧巴馬時期兩黨議員還能坐在一起討論改革細節,2013年在共和黨參議員約翰·麥凱恩的推動下,來自參議院兩黨的各4位議員(美媒稱之為“八人幫”)起草了移民改革法案,法案在參議院得到通過,提出了“非法移民經過13年最終成為美國公民”的路徑,當然該法案在眾議院受到抵制,移民改革努力失敗。在特朗普時代,這種改革的嘗試已不可能出現,兩黨很難達成共識,只能通過總統行政令,繞過國會,出臺嚴苛的移民政策。麥凱恩去世后,《華爾街日報》發表題為《約翰·麥凱恩和政治妥協藝術的凋亡》的評論文章,認為麥凱恩不可復制,政治妥協不再出現,一黨提出議案,另一黨就全力反駁,議員想彌補鴻溝,選民認為是背叛,政府面對關鍵問題束手無策,[10]美國政治極化造成的后果顯現。
黑人學者杜波依斯于1903年曾經預言,20世紀的問題是種族界線問題。這一論斷也適用于21世紀,而且種族問題在21世紀更加突出,已經發展到了不同群體要用社會運動形式解決的地步。
種族矛盾是左右翼社會運動并存的根源
從美國歷史上看,用種族騷亂的方式來釋放民眾的不滿情緒和社會壓力,屢見不鮮,而手段往往會從非暴力抗爭走向暴力抗爭,其產生的影響也是深遠的。羅里·麥克維(Rory McVeigh)等三位學者認為社會運動,尤其具有高知名度、有爭議、有沖突,甚至有暴力傾向的社會運動,不僅僅會影響短期的個人政治取向,而且會重塑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人們通過贊同或反對這個運動,選擇與自己立場一致的政黨,建立緊密關系,加強黨派認同,這種社會運動促進了政治極化程度的加深。[11]2020年美國社會出現的左右兩翼社會運動并行的狀況,就是對此論斷最好的詮釋。
2016年總統大選后,種族主義在美國呈進一步回潮態勢,2017年夏洛茨維爾暴力事件則標志著左右兩派的沖突走向了臺前,種族仇恨事件不斷涌現,根據美國聯邦調查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仇恨事件為6121起,2017年上升至7775起。白人種族主義組織活躍,數量從2016年的100個上升到2017年的148個,這包括三K黨、光頭黨、新納粹等組織。白人種族主義組織激增的深層次原因是白人擔憂人口下降、白人的優勢不再,所以在夏洛茨維爾事件中極右組織喊出了“你們不會替代我們”的口號。2016年特朗普的當選使得許多已經進入地下狀態的白人種族主義組織“滿血復活”了,這是右翼社會運動走向高潮的直接原因。2013年因白人警察暴力執法導致黑人無辜死亡,美國出現了“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并于2014年至2016年在全美超過30個地方建立了分支組織,通過社交平臺,組織了很多抗議活動。“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的宗旨是消除種族不公正,在抗爭運動中訴求和行動手段過激,存在打砸搶現象,被視為左翼激進社會運動。學者在論述社會運動時運用了“政治過程模式”,認為產生政治運動要素之一是“政治機遇”,[12]2020年恰好提供了這樣的“機遇”,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美國在防疫方面成為了差等生,疫情帶來了經濟衰退,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2020年5月25日,黑人男子喬治·弗洛伊德在明尼阿波利斯市被警察以膝蓋跪壓頸部而死,引發了美國有史以來最廣泛的抗議浪潮。2020年又是大選之年,疫情疊加騷亂,于是圍繞種族矛盾,出現了對立的兩場社會運動,運動的背后無一不隱藏著黨爭的影子。
2020年“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被《紐約時報》稱之為“美國歷史上最聲勢浩大的運動”,之所以這樣說,主要是參加人數多且涉及地區廣,截至2020年7月3日,有1500萬至2600萬人參加,示威抗議活動波及2500個市鎮,70%的受訪者贊同“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13]對于這場反種族主義抗議運動,民主黨表示了極大的支持,華盛頓市民主黨籍市長穆里爾·鮑澤(Muriel E. Bowser)下令將白宮門前的街道刷上醒目的黃字“黑人的命也是命”,并將附近的廣場改名為“黑人的命也是命”廣場。在紐約市長白思豪的支持下,曼哈頓特朗普大廈前的街道被刷上了黃色的大字“BLM”(“黑人的命也是命”英文縮寫)。與此同時,與“黑人的命也是命”高度對立的極右組織也從地下走到了臺前,2020年6月,弗吉尼亞州里士滿市黑人著名網球運動員阿瑟·阿什的塑像上被刷上了“白人的命也是命”的白字。“白人的命也是命”(類似的表述方法還有“所有人的命都是命”“警察的命也是命”等),是針對“黑人的命也是命”的一種反撲,而且在多地出現了極右翼團體與抗議人群當街發生沖突,甚至有所傷亡的事件。2020年8月,在威斯康星州基諾沙市,17歲的白人男子凱爾·里騰豪斯(Kyle Rittenhouse)在抗議現場槍殺兩名抗議者,里騰豪斯是極右翼團體“驕傲男孩”的成員。極右翼團體的反撲,與特朗普對極右翼的縱容和對抗議運動持反對態度有直接關系。2020年6月1日,特朗普發表講話,自稱“我是你們的法律與秩序總統,也是所有和平抗議者的盟友”,將反種族歧視示威定義為“國內恐怖主義行為”,并發誓要用軍隊來解決問題。[14]“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經歷了爆發、高潮,很快走向了沉寂,根據《今日美國報》的民調,2021年3月該運動支持率下降至50%,[15]白人尤其是白人共和黨/傾向共和黨支持率下降更快,2020年9月已經從6月的37%降至16%。[16]2021年4月11日,美國多地出現了“白人的命也是命”的集會,被認為是近年來規模最大的白人民族主義線下集會。兩種運動對抗的背后,都有相應政黨的推動,從一個層面彰顯了政治極化對社會與文化分裂的影響。793A9FFF-0255-4A68-8855-2FC75ED43FFA
伴隨此次街頭斗爭而來的是,一場席卷美國的“清算種族舊賬”運動。與以往種族騷亂不同,2020年的這場運動不僅體現在街頭斗爭,而且延伸到各個領域都掀起了清算種族舊賬的運動。為了消除種族主義和提倡反歧視,一時間在全國要求將與種族主義、殖民主義有關的紀念碑、塑像、學校、公園、街道、建筑物等改名、搬遷或干脆推倒的呼聲高漲,涉及華盛頓紀念碑、杰斐遜紀念堂、內戰時期南方將領紀念建筑等,持不同意見的雙方甚至出現了激烈沖突。2020年8月15日,抗議者在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市郊的石山公園(南方邦聯三巨頭石像坐落于此)與白人右翼民兵組織“百分之三”發生對峙,出現肢體沖突,雙方均帶有武器。除了這種武斗型的清算運動外,還有以“1619項目”為代表的文斗型運動。2019年8月,《紐約時報》為了紀念黑奴到達北美大陸400周年,發起了“1619項目”,目的是“重塑美國歷史”,認為1619年才是美國真正的建國時間,美國革命的動機是為了保留奴隸制。[17]該項目引起了極大爭議,被質疑將意識形態置于歷史認知之上。在左翼人士的推動下,“1619項目”在一些州被納入學校的歷史課程,對此以特朗普為首的保守派進行了絕地反攻。2020年9月17日,特朗普發表講話,宣布將成立“1776委員會”,該委員會將致力于促進“愛國主義教育”,特朗普將此前出現的暴亂歸結為“左翼文化”的毒害,是左派數十年以來在學校灌輸激進思想的結果。他特別提到了“1619項目”,認為這是意識形態的毒藥,是向孩子們提供錯誤思想,抨擊批評性種族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學說”。[18]應該說,擺脫美國歷史敘事中白人中心論的論述與實踐,不是一件新鮮事。民權運動以后,多元文化主義興起,在中小學生教育中增加少數族裔文化和歷史,在大學教育中增加族裔研究專業和課程,只是——如《不同的鏡子:多元文化的美國歷史》[19]一書認為——增加了觀察美國歷史的新角度,盡管存在爭議,社會尚能接受。然而,在社會分化、政治分裂日趨嚴重的環境下,雙方不可能達成妥協,而是采取了針鋒相對的方式,正如一篇評論文章所言,政治使你必須作出“零和”決定,選“1619”還是“1776”?[20]
歷史與實踐證明,無論是街頭抗爭,還是“種族清算運動”都無法解決種族不平等的問題,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從不同層面推動了這種社會沖突,使之愈演愈烈,黨派利益凸顯,少數族裔群體成為黨爭中的一個棋子,這在選舉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選舉政治中的“種族牌”
根據2020年美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少數族裔人口占美國總人口的40%以上,預計到2045年左右,美國將進入沒有單一族裔群體人口占多數的狀態。人口數量的變化將導致美國政治版圖的變化,加劇美國兩黨的爭斗,少數族裔手中的選票進一步成為兩黨角斗的“獵物”。
經過民權運動后的政黨重組,白人成為了美國共和黨的主力,少數族裔演變為民主黨的基本盤。少數族裔黨派意識十分強烈,甚至有人認為民主黨變成了少數族裔的黨,進入21世紀后,少數族裔在民主黨的比例不斷上升,2001至2006年為31%,2007至2012年為33%,2013年至2018年飆升至43%。[21]由表1可看出少數族裔在總統大選中對民主黨的支持。
2020年少數族裔的選票奠定了拜登在搖擺州的勝利。例如在佐治亞州,拜登以不到0.3個百分點險勝特朗普,這是佐治亞州近30年來第一次支持民主黨候選人。黑人占選民人數的29%,拜登獲得了88%的黑人、75%的拉美裔的支持。但是從2020年大選出口民調看,拜登在少數族裔中的表現不如希拉里,其背后的原因十分復雜。其一,民主黨認為黑人是民主黨鐵定的票倉,無需刻意籠絡。拜登在2020年選舉活動中,曾放言“黑人如果不投他的票,就不是黑人”,盡管事后為失言而道歉,但也是越描越黑。針對黑人提出的“撤銷警察局”(也有要求減少警察局經費用于黑人社區的建設)的呼聲,拜登三緘其口、態度曖昧。弗洛伊德事件發生后,南希·佩洛西等民主黨大佬忙著用“下跪”等政治作秀方式吸引民眾注意力,撈取政治資本。其二,拉美裔是一個泛稱,內部情況復雜。古巴裔支持共和黨,意識形態占主導位置,他們認同特朗普政府對古巴的強硬政策。拉美裔中的天主教教徒和基督教福音派政治立場偏保守,在墮胎、持槍、同性婚姻、LGBTQ權利等社會議題上與共和黨觀點契合,是共和黨的選民。根據皮尤2019年的數據,拉美裔中47%的人信奉天主教、24%的人信奉基督教。[22]特朗普政府支持“親生命”觀點,反對墮胎,支持提名聯邦最高法院保守大法官等一系列舉措,使得傾向保守的拉美裔與民主黨拉開距離。其三,從表面看,美國少數族裔人口增加,勢必加大民主黨的勢力,但實際上遠非那么簡單,民主黨并沒有享受到這份“人口紅利”。根據最新公布的2020年人口普查數據,人口增長率高于全國平均值(7.4%)的州中以代表共和黨的紅州(如得克薩斯、佛羅里達、田納西、南卡羅萊納、猶他)、搖擺州(北卡羅來納、內華達)為主,民主黨控制的少(僅有俄勒岡、華盛頓等)。由于人口數量變動,造成的國會眾議員席位的變化,紅州占優勢,得克薩斯州獲得了2個席位,佛羅里達、科羅拉多、蒙大拿、北卡羅來納和俄勒岡獲得了1個席位,失去席位的以代表民主黨的藍州為主,如加利福尼亞、紐約等州。[23]人口普查的數據引發政治版圖變化,必將加劇兩黨政治利益的爭奪。
2016年,特朗普當選總統,很多人認為是“藍領白人把他送進了白宮”,數據顯示,在沒有大學文憑的白人中特朗普獲得了70%的支持,超出了此前任何一位共和黨候選人,也奠定了他在“銹帶三州”威斯康星、密歇根和賓夕法尼亞的勝利,這三個州沒有大學文憑的選民占比為40%至47%,特朗普在他們之中的支持率高于希拉里30個百分點。[24]2021年1月,在益普索民調中發現,與傳統共和黨人相比,特朗普支持者中,低學歷者占比要高得多。
藍領白人疏遠民主黨,甚至出走民主黨可以追述到20世紀80年代,也就是“里根民主黨人”出現的時候,但真正大規模支持共和黨則是在2016年大選。這其中有經濟全球化和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更是民主黨在種族態度上變得更加自由化的后果,奧巴馬2008年成功贏得大選成為了關鍵節點,美國社會沒有進入“后種族時代”,反而進入了“最種族化的時代”。[25]圖1可以看出社會種族態度的轉變,1995年被稱為“世紀審判”的辛普森殺妻案結案,黑人球星辛普森被判無罪,民調反應更多是以種族劃線——白人大為失望,黑人興高采烈。2013年槍殺黑人少年馬丁的白人協警齊默曼,被判為正當防衛,無罪釋放,民調反應則完全是以黨派劃線。793A9FFF-0255-4A68-8855-2FC75ED43FFA
特朗普可以說是成功地利用了白人,尤其是藍領白人的種族怨恨,將他們圈為自己的“鐵粉”。2020年大選期間,拜登竭盡全力拉攏藍領白人,他的團隊甚至以“斯克蘭頓對決公園大道”為口號。斯克蘭頓市是拜登的家鄉,位于鐵銹地帶,曾是著名的礦業中心;公園大道位于紐約富人區,特朗普在此有多處房產。盡管拜登在威斯康星、密歇根和賓夕法尼亞州獲勝,在白人中的得票率也有上升,但并沒有成功將藍領白人拉回來,美國全國藍領工作崗位占40%的265個縣中,拜登僅獲得15個縣的支持。拜登獲勝的縣,藍領工作崗位占比為23%;特朗普獲勝的縣,藍領工作崗位占比是31%,[26]此外,少數族裔藍領也有倒向共和黨的苗頭,2020年特朗普在黑人男性中支持率為19%(2016年這一數字為13%),這些黑人男性政治立場偏保守,所在地域多在中西部,文化水平為高中或高中以下。拜登白人選票則主要來自郊區居民、高學歷精英和女性。
民主黨未能使白人藍領回流的根本原因,還是白人藍領經濟處境沒有得到改善,社會議題上的立場與民主黨漸行漸遠,民主黨大打身份政治牌,關注邊緣群體利益,使得處于劣勢的白人藍領認為黑人、女性、移民、難民都成為了插隊者,站到了他們的前面,他們成為了自己“故土的陌生人”。[27]
總之,在政治極化的場景下,民眾在黨派歸屬選擇余地有限,非此即彼,美國政黨也就是利用這點,在選舉中大打“種族牌”,圍繞種族議題撈取黨派利益,但更多的是表面文章,解決不了深層次的問題,如為了獲得黑人的選票,拜登選擇黑人女性作為競選搭檔便是一個例證。
結語
縱觀美國歷史,種族主義和種族歧視由來已久,難以克服。當今美國由于政治極化,種族矛盾加劇,種族沖突不斷,民主黨和共和黨更多的是利用種族問題,攻擊對方,造成黨爭升級、社會撕裂,使得種族問題陷入政治僵局之中,最后的結果就是:問題還是那個問題,受害者還是少數族裔本身。
注釋
[1]"Heightened Racial Concern a Clear Legacy of Floyd's Death", May 21, 2021, https://news.gallup.com/poll/350165/heightened-racial-concern-clear-legacy-floyd-death.aspx.
[2]Michael Hout and Christopher Maggio, "Immigration, Race & Political Polarization",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 Sciences, 2021, 150 (2).
[3][6]"The Partisan Divide on Political Values Grows Even Wider", October 5, 2017, https://www.pewresearch.org/politics/2017/10/05/the-partisan-divide-on-political-values-grows-even-wider/.
[4]Paul DiMaggio; John Evans and Bethany Bryson, "Have American's Social Attitudes Become More Polarized?",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6, 102(3), pp. 690-755.
[5]張業亮:《“極化”的美國政治:神話還是現實》,《美國研究》,2008年第3期。
[7]"The Politics of Race Are Shifting, and Politicians Are Struggling to Keep Pace", Washington Post, July 5, 2020.
[8][美]J. D. 亨特:《文化戰爭:定義美國的一場奮斗》,安荻等譯校,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9]Matthew Levendusky, The Partisan Sort : How Liberals Became Democrats and Conservatives Became Republicans,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9.
[10]"John McCain and the Dying Art of Political Compromis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ug. 29, 2018.
[11]Rory McVeigh; David Cunningham and Justin Farrell, "Political Polarization as a Social Movement Outcome: 1960s Klan Activism and Its Enduring Impact on Political Realignment in Southern Counties, 1960 to 2000",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014, 79(6), pp. 1144-1171.
[12]楊悅:《“占領華爾街”運動與茶黨運動的對比分析》,《美國研究》,2014年第3期。
[13]"Black Live Matter May Be the Largest Movement in U.S. History", New York Times, July 3, 2020.793A9FFF-0255-4A68-8855-2FC75ED43FFA
[14]Statement by the President, June 1, 2020, https://trumpwhitehouse.archives.gov/briefings-statements/statement-by-the-president-39/.
[15]"Exclusive: Stark Divide on Race, Policing Emerges since George Floyd's Death", USA Today, March 5, 2021.
[16]"Support for Black Lives Matter Has Decreased since June but Remains Strong among Black Americans", Sept. 16, 2020, https://www.pewresearch.org/fact-tank/2020/09/16/support-for-black-lives-matter-has-decreased-since-june-but-remains-strong-among-black-americans/.
[17]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9/12/20/magazine/1619-intro.html.
[18]"Remarks by President Trump at the White House Conference on American History", Sep. 17, 2020, https://trumpwhitehouse.archives.gov/briefings-statements/remarks-president-trump-white-house-conference-american-history/.
[19]Ronald Takaki, A Different Mirror: A History of Multicultural America, New York: Triangle Square; Illustrated edition, 2012.
[20]https://www.csmonitor.com/Commentary/From-the-Editor/2020/1025/Looking-past-false-choices.
[21]"Understanding Shifts in Democratic Party Ideology", Feb. 19, 2019, https://news.gallup.com/poll/246806/understanding-shifts-democratic-party-ideology.aspx.
[22]"In U.S., Decline of Christianity Continues at Rapid Pace", Oct. 17, 2019, https://www.pewforum.org/2019/10/17/in-u-s-decline-of-christianity-continues-at-rapid-pace/.
[23]U.S. Census Bureau, Table 1. Apportionment Population and Number of Representatives by State: 2020 Census, April 26, 2021, https://www2.census.gov/programs-surveys/decennial/2020/data/apportionment/apportionment-2020-table01.pdf.
[24]Brian F. Schaffner; Matthew MacWilliams and Tatishe Nteta, "Explaining White Polarization in the 2016 Vote for President: The Sobering Role of Racism and Sexism",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2018, 133(1), pp. 9-34.
[25]Michael Tesler, Post-Racial or Most-Racial? Race and Politics in the Obama Era,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6.
[26]Brian F. Schaffner; Matthew MacWilliams and Tatishe Nteta, "Explaining White Polarization in the 2016 Vote for President: The Sobering Role of Racism and Sexism",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2018, 133(1), pp. 9-34.
[27][美]阿莉·拉塞爾·霍赫希爾德,《故土的陌生人》,夏凡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
責 編/張 曉793A9FFF-0255-4A68-8855-2FC75ED43F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