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爆發后,大批受傷士兵轉入英國拉德克利夫醫院。他們既要忍受病痛的折磨,又要面對殘疾帶來的心理創傷,再加上在當時的醫學條件下,截癱患者最多只能存活兩年時間,很多傷員都喪失了生活的勇氣。
古特曼醫生見狀心急如焚:“難道就這樣等死,不再努力做些什么嗎?怎樣讓患者找到活下去的意義,積極地面對疾病?”思前想后,古特曼想到了運動對人的積極影響力,“沒錯,得讓他們動起來!讓病人關注自己能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給他們積極的心理暗示。”
古特曼跑去各個病房,興奮地說:“我們來做個簡單的游戲,怎么樣呢?來,就像這樣!”他拿起藥袋像個雜耍手藝人一樣,不斷地拋,又不斷地接。可他示范完畢,病房里卻鴉雀無聲,傷員們神情麻木地看著他,誰也沒動。“試一試!肯定會有改變,相信我!”在他殷切的目光里,終于有一個傷員拿起藥袋懶洋洋地往上拋了一下。沒想到,拋了幾個回合之后,這名傷員竟然沉浸其中了。漸漸地,越來越多的傷員被帶動,做起了這個無聊的游戲。這項運動在醫院里逐漸流行起來,病人們的心態也變得越來越積極。
古特曼趁熱打鐵,提出舉辦一場運動會的計劃。大家都擔憂:“缺胳膊少腿的,怎么參加?”古特曼仍誠懇地說:“關注你能做什么,比不能做什么更重要。”就這樣,古特曼用他的善良和智慧,推動了殘奧會的成功舉辦,為無數殘疾運動員找回了對生活的信心。(摘自《演講與口才》 謝七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