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曹


摘要:目的 針對神經內鏡同顯微鏡下經鼻蝶垂體瘤切除手術的臨床效果進行探究。方法 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60例垂體瘤病患作為實驗對象,并依據手術形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實驗組及參照組。其中參照組病患30名,實施顯微鏡下經鼻蝶垂體瘤切除;其余30名病患納入實驗組中,給予其神經內鏡下經鼻蝶垂體瘤切除。最終比對兩組病患的手術時長、術中出血情況及住院時長;并在手術后三個月進行復查,統計兩組病患的腫瘤切除率及復發情況,最終對比兩組病患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概率。結果 根據本次實驗結果表示,實驗組病患的腫瘤全切率為97.00%,顯著高于參照組病患的86.00%;實驗組病患的手術時長、術中出血情況及住院時長明顯優于參照組病患,且并發癥發生率更低。結論 神經內鏡輔助經鼻蝶垂體瘤切除手術相比于利用顯微鏡輔助,不僅手術時長短、術中出血情況少,同時腫瘤切除率更高,能夠有效的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臨床效果顯著,具備大范圍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神經內鏡輔助;顯微鏡輔助;經鼻蝶垂體瘤切除
作為中樞神經中的多發腫瘤,垂體瘤普遍為良性腫瘤。但在目前的臨床醫學研究中,還未能明確垂體瘤的發病機制,只有少數研究認為其發病因素是由于垂體前葉激素分泌失常、功能衰退等。在臨床治療中,垂體瘤病患多數表現為頭疼、陽痿、不育、閉經及肢端肥大,在治療方式上給予垂體結構的特點,確診后主要是利用手術切除,而經鼻蝶竇入路是當前最為常見的方式[1]。在手術中借助神經內鏡或顯微鏡都可以明確腫瘤位置,減少手術時長,控制術中出血情況,規避術后并發癥。本次實驗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60例垂體瘤病患作為實驗對象,針對神經內鏡同顯微鏡下經鼻蝶垂體瘤切除手術的臨床效果進行探究,具體流程如下。
一、實驗數據及實驗方案
(一)實驗數據
本次實驗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60例垂體瘤病患作為實驗對象,并根據手術形式將其分為實驗組及參照組。其中參照組病患30名,平均年齡為(42.87±8.63)歲;其余30名病患納入實驗組中,平均年齡為(44.69±9.21)歲。本次所有實驗對象均以確診垂體瘤,并接受經鼻蝶竇入路垂體瘤切除手術。所有病患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無對本次實驗用藥過敏者,具備自主意識,病患及其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病患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具備可比性。
(二)實驗方案
針對參照組病患實施顯微鏡下經鼻蝶竇入路垂體瘤切除術,具體流程如下:利用顯微鏡明確蝶竇開頭,進而剝離部分黏膜將骨性蝶竇開口及前壁充分顯露,磨除前壁厚在鞍底前下側部位開出邊長一點五厘米的方形骨窗。然后利用七號針穿刺,在鞍底腦膜做十字形切口,利用顯微鏡對垂體組織與腫瘤進行明確,切除鞍內腫瘤組織,并利用紗布填充止血,最后復位黏膜、鼻中隔軟骨,確保鼻孔的通暢。
針對實驗組病患給予神經內鏡下經鼻蝶竇入路垂體瘤切除術,具體流程如下:在蝶篩隱窩內蝶竇進行切口,并沿著上緣弧形切開鼻粘膜,將蝶竇前下壁顯露。磨除蝶竇前壁,開出邊長分別為一點五厘米及兩厘米的方形骨窗,利用刮刀清除蝶竇黏膜,將鞍底充分顯露。在磨開鞍底骨質后利用七號針穿刺硬腦膜,并在三十度內鏡下對腫瘤與垂體組織進行明確,切除腫瘤組織。后續步驟同參照組相同。
(三)對比指標
首先對比兩組病患的手術時長、術中出血情況及住院時長。其次對比術后三個月兩組病患的腫瘤切除率及復發情況。最終對比兩組病患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四)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選取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具備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一)兩組病患手術指標情況
根據本次實驗結果表示,實驗組病患的手術時長、術中出血情況明顯優于參照組病患。詳情見表1。
(二)兩組病患術后三個月復查情況
根據本次實驗結果表示,實驗組病患的腫瘤切除率高達97.00%,顯著高于參照組病患的86.00%,P<0.05。
(三)兩組病患術后并發癥情況
根據本次實驗結果表示,實驗組病患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概率顯著低于參照組病患,詳情見表2。
三、結論
作為臨床多發的一種良性腫瘤,目前針對垂體瘤的治療手段主要是通過經鼻蝶竇入路切除手術,但由于鞍部結構的特殊性對手術操作空間造成了影響,提升了手術難度,因此必須要借助顯微鏡或神經內鏡幫助主刀醫師明確腫瘤情況,降低手術難度。利用顯微鏡輔助手術可以保持三維手術視野,便于機械的靈活操作,且止血效果顯著[2]。但在臨床實踐中發現,顯微鏡對于不能直視的解剖結構進行清晰的顯示,同時必須利用專用手術用具,如果腫瘤直徑較大或質地較韌會導致出血情況嚴重,切除效果不佳。其次因為鼻竇鏡的運用有較大可能損傷鼻中隔,增加水腫、感染的可能。相比之下,神經內鏡輔助不需要擴張鼻腔,從而可以大幅度規避對于鼻中隔的損傷。同時神經內鏡可以彌補顯微鏡的不足,能夠實現多視角及繞角觀測,幫助主導醫生清晰觀察鞍區狀況,30°鏡能夠切實的切除剩余腫瘤組織,提升腫瘤切除率。
在本次實驗中,實驗組病患的手術時長、術中出血情況及住院時長均優于參照組病患,同時腫瘤切除率更高,且術后并發癥更低。由此可見,針對垂體瘤病患進行神經內鏡輔助經鼻蝶竇入路切除手術,臨床效果顯著,具備大范圍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孫珂. 神經內鏡下經鼻垂體瘤切除術后并發癥的分析[D].昆明醫科大學,2021.DOI:10.27202/d.cnki.gkmyc.2021.000692.
[2]楊麗豐.神經內鏡和顯微鏡下經鼻蝶垂體瘤切除術的臨床比較[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36):141-142.DOI:10.15912/j.cnki.gocm.2015.36.115.A43FB958-7B00-4367-B44C-5771A144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