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適應新時代立德樹人要求的協同育人新格局,是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協同育人新格局的構建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育人單位的通力協作。育人協同平臺建設是地方構建協同育人新格局的重要抓手,應采取有效策略,立足協同育人實踐,合理規劃育人協同平臺功能,建設以網絡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數字化育人協同平臺,以此為基點推動協同育人新格局的形成。
關鍵詞:協同育人三全育人文化育人 數字化平臺
構建適應新時代立德樹人要求的協同育人新格局,是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協同育人新格局的構建主要涉及學校、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等三大類主體,學校是落實育人工作的關鍵,黨政機關是教育事業的領導者組織者,企事業單位是社會育人資源的主要承載者、所有者,三大類育人主體協同育人在當前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如協同育人的責權利不夠明確,育人資源缺乏統籌協調,育人協同的規范化制度化不足等,有必要進一步找準載體,推進協同育人新格局的構建。
一、協同育人平臺建設是地方構建協同育人新格局的重要抓手
地方政府在推動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協同育人機制的工作中發揮樞紐作用。宏觀的角度上,非學校企事業單位的育人資源如果不能調動起來發揮作用,就談不上協同育人。社會治理、政策引導、教育指導間接影響家庭教育,因此家庭教育作用的發揮與社會環境息息相關,社會環境的背后也與政府的統籌效能緊密聯系。學校教育需要與家庭教育和社會育人環境密切配合,才能達成育人目標,而且在我國,學校教育單位主要是政府主辦。因此,在整個協同育人宏觀體系中,只有政府才能在其中發揮溝通協調的樞紐作用。
地方政府需要構建一個能夠調動家庭、學校、企事業單位協同育人的新機制。這個新機制要明確學校、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各自在協同育人工作中的使命,使各自自覺將育人作為自身的重要任務,在工作中形成育人意識。要明確學校、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各自的職責分工,明確自身在立德樹人工作中需要做什么,如黨政機關要做好頂層設計,承擔統籌協調任務,企事業單位要面向學校和其他社會主體合理開放育人資源,合法合規提供育人服務,學校要提出合理合規的育人工作需求,規范開展育人活動等。這個新機制還需要構建起學校、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溝通的渠道和規范,頂層設計、育人資源、育人活動之間的對接,制度的落實,需要有具體的渠道和方式方法,有了這些能有效發揮作用的渠道和規范,育人新格局才算真正立了起來。
協同平臺建設是協同育人新機制建設的綜合載體。這個平臺能夠體現協同育人的理念、功能、體制機制架構、運行規范,能夠將特定區域范圍的物質資源、紅色資源、文化資源、體育資源、科技資源、國防資源的育人功能整合在一起,學校、家庭、企事業單位等育人主體應可以、樂意、方便地從這個平臺合法獲得相關育人資源的知情和使用權限,能夠方便地在平臺上開展所有使用、參與、體驗相關資源的前期工作,各種使用、參與和體驗的相關信息能夠自動保存,成為后續研究使用的資源。如此,協同平臺建設好了,協同育人新機制也就基本成型了。
二、立足協同育人合理規劃育人協同平臺主體功能
育人協同平臺是地方育人資源信息的承載平臺。理論上,學校、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社會組織都具有育人功能,實踐中要使這些單位和組織的育人功能轉化為育人資源,首先要求這些單位和組織的育人資源相關信息要能以直觀可把握的方式呈現給學校、家庭和學生。這些信息越直接、越豐富,信息與育人資源的實際功能及運用便利性的符合程度越高,育人協同平臺的作用便越真實可靠。平臺建設應盡可能地把地方政府管理范圍內具有育人功能的資源進行挖掘和整合,軟資源如生產單位的崗位職業文化、企業文化、行業文化、工匠精神、科學精神、實業興國精神等可直接呈現于平臺。硬資源如典型生產場所、參觀展覽場所及物品等,可以通過信息展示的方便,將協同育人的功能、作用、協同方式、協同需求、育人規范等進行公開,有需求的對象可因此而進行了解、溝通和操作。
育人協同平臺是地方文化資源供給側與需求側表達和溝通的平臺。生產企業培育新職工的需求、吸引新生力量的需求、企業文化宣傳貫徹需求,與學校育人需求有不同程度上的一致性,育人協同成為企業責任后,企業與學校等育人單位之間的育人需求更加需要進行溝通和協調。文化場館、文博單位、公共設施等育人資源單位,是提供育人服務的主體,這些單位不僅提供資源,而且對文化的傳承創新有自己的需求,這些需求與學校等育人單位的育人需求一樣需要呈現,呈現效果不理想時也需要溝通和協調,文化育人協同平臺應該成為這類表達和溝通的順暢平臺。基于育人的公益性,育人協同單位之間的溝通協調往往并不復雜,一些簡單的育人協作應該在育人協同平臺就能夠達成共識甚至形成協議。
育人協同平臺是育人服務與管理相結合的平臺。育人協同涉及范圍廣,要提高協同平臺的實用性、便利性、吸引力,就應最大限度地將育人相關的事務集成到平臺中來,既包括管理,也包括服務。平臺可以開發相應的功能模塊,將不同系統和單位的管理和服務工作模塊進行對接,讓育人協同平臺成為整個地方育人體系的管理和服務平臺,育人協同平臺可以較快的時間內成為地方單位和民眾通用的育人工作平臺,促進政府治理(特別是文教工作)從封閉系統走向開放系統,大幅提升辦公效率,通過網絡信息技術的運用還可實現業務可公開、可追溯、可監督、可問責,地方政府有新工作需求,或組織重大活動,或面臨突發事件時,可即時開展大范圍協同,或快速開發新業務的基礎模塊。
三、建設以網絡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數字化育人協同平臺
從日常實踐看,有意識、有計劃、有組織使用“外部”育人資源的主要是教育單位,如學校和培訓機構。在實際工作中,教育單位對育人資源的需求與提供方之間的需求沒能在公開合理的前提下開展順暢溝通,一個城市具有哪些育人資源沒有供公眾方便查詢的數據體系,不同的行政、行業體系,不同的實體單位各自為政,獨立運行,消極等待教育機構上門請求服務,改革服務機制提高服務效能的積極性不足,有的甚至為服務對象設置各種障礙,育人單位的協同育人需求受到制約,育人協同得不到穩定可預期的協同保障,協同育人效率低,阻力大,困難多,積極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手段,建設數字化育人協同平臺,有利于解決這些實際問題。
協同育人平臺的數字化為突破制度壁壘提供有利條件。通過數字化協同育人平臺,政策規定的育人協同義務和要求明確地呈現在公眾面前,有利于推動地方政府在重視經濟發展的同時,主動承擔起協同育人的組織和帶頭作用,通過完善法規和制度的方式,開展協同育人頂層設計工作,落實自身在協同育組織工作中發揮監督作用。企事業單位也難以利用服務對象不知情的方式不履行或敷衍自身的使命和職責,相關職能工作人員再利用自身主導地位隨意左右育人協同工作時也會面臨更大的壓力。在開放環境下,作為育人關鍵主體的學校會更加便利更加有針對性地加強自身協同育人制度建設,加強自身協同育人能力建設,推進產教融合,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實現協同育人的各方共贏。
協同育人平臺的數字化為解決協同育人“信息孤島”問題提供良好條件。協同育人平臺的數字化能為為協同育人的各方信息呈現和溝通提供了便利,各方都有信息公開的動力、壓力和便利性,有利于促進各相關方公開信息。育人協同平臺在運行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數據,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平臺能將各類信息和數據數字化,強化了協同育人平臺的信息整合和數據應用能力,平臺因此具有將各種信息、活動和成果轉化為集成數據的功能,實現平臺的數字化和共享性。公眾、企業、公共機構都能直接查詢和運用,將數據應用于考核評價、科學研究、診斷改進等工作領域,提高地方政府社會治理數字化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五、采取有效策略推進育人協同平臺建設
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調動各方積極性。育人協同涉及的主要主體在地方政府的管理之下,由地方政府協調平臺的建設較為可行。地方政府召集協同單位和行業專家組成工作小組,謀劃頂層設計,建立頂層協調機制,骨干協同單位在資源擁有、育人協同能力等方面具有較強的典型性代表性,在此基礎上集合更多相關單位和資源健全完善,由專業機構整合資源信息、需求開展平臺相關設計建設。由于不同地方資源各異,具體情況復雜多樣,平臺建設可立足地方實際,摸索適合本地特色的數字化治理方案。
可以文化育人協同為支點建設協同育人平臺。人才培養工作涉及面廣,如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第二課堂活動、校園文化建設等。理論教學需要文化素材,實踐教學重視典型教學場所,第二課堂活動需要文化知識和活動場所,校園文化建設需要文化元素,這些資源較多地集中在文化資源上。從廣義的角度,文化的是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以“文化育人”作為育人協作平臺建設的起點,可以將統籌的資源范圍集中于黨政機構、具有文化特點的企事業單位、學校等方面,在功能上可先從協同開展德育和社會實踐等傳統協同領域開展積累,以此為基點,再往專業教育領域和其他功能拓展,這便于先把該項工作做起來。
平臺的建設應聚焦于建立健全協同育人體制機制。切實減輕育人單位的溝通協調負擔。當前,各地育人協同工作難以實質性拓展的突出原因在于學校以外的企事業單位育人需求不突出,學校等育人單位溝通協調及運行成本過高,只有將學校以外的企事業單位協同育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協同育人工作才能真正落實到位。平臺的建設應側重于體制機制建設,讓企事業單位協同育人的職責更加明確,協同育人的鼓勵和保障措施更有利,為協同育人掃清體制機制障礙,實現協同育人“水到渠成”。
可將“地方+高校”協同育人平臺作為先行試驗點。高校教育對象為成年學生,需要協同運用的社會文化資源更加廣泛和豐富,但是相較于中小學來說高校的數量較小,涉及主體較少,容易突破。高校對社會文化資源的育人協同需求更急迫,在協同的類型上更具代表性,在協同的層級上更便于直接對接。積累經驗后可將文化育人協同進一步拓展到校企合作協同、大中小一體化協同、地方+中小學育人協同等更大的范圍。以構建科學測評體系。
參考文獻:
[1] 張青 張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7,(23)
[2]劉東平.“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重點維度協同育人策略初探[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21,41(06).
[3]蔡秀梅.協同育人視角下學校道德教育的有限與有效[J],教育學術月刊. 2021,(11)
[4]藍波濤覃楊楊.構建大思政課協同育人格局:價值、問題與對策[J],教學與研究. 2022,(02)
作者簡介:古志華(1974-),男,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與教育。
基金項目:2021年度柳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課題《柳州文化資源服務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1BSL02);
2018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中國傳統文化與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價值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18SZ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