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闖
摘要:高考是國家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歷來備受關注。中國的高考也是隨著時代社會發展及對人才需求狀況的變化而不斷改革的。高考作文作為高考語文學科中分值最大的板塊,是師生備考、社會討論以及學界研究的重中之重,也是檢驗語文學科教育根本任務落實情況的有效途徑。本文針對近五年高考作文命題為研究對象,探尋高考作文命題中考察教育目標的有效落實問題。
關鍵詞:高考語文;教學分析;命題作文
一、近五年部分全國卷作文命題內容分析
(一)貼近學生生活
新課標明確指出“選用的語言材料要具有時代性、典型性和多樣性,貼近學生生活,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特點”。為了使生講真話、抒真情,全國卷在材料的選擇上注重貼近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的精神領域。
例如2017年全國丙卷有兩個命題關鍵詞“我看高考”和“我的高考”。“我看高考”意在引導考生對“高考”這一形式進行思考,屬于記敘文范圍,考生可以從生活中、學科學習中取材,記錄下自己的高考之路。但學者們懷疑,考生是否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如此宏大的作文題目,提交一份深刻的見解。筆者認為高考雖然作為一個很宏大的主題,但這是每個考生都需要經歷的,且在面對題目時正是接受考察的過程,考生從“自我”的角度來解讀正在經歷的考試,這具有深刻意義。而且,由于這個考試題的主體是“我”,對高考的看法只需結合自身的經歷,進行個性化創作即可。
(二)關注社會熱點
近五年全國卷作文內容上,除了以日常生活為為基礎的材料內容外,逐漸也涉及到關注社會熱點和時代發展的領域。作文材料內容生動豐富,學生受到引導后展開對教育問題的思考,同時針對時代精神、道德選擇、人與自然領域進行拓展。例如2021年的全國甲卷以“可為與有為”為主題對時代精神進行寫作,在高考語文作文中,引領學生以積極的態度思考社會現象,啟迪時代精神。
高考作文在選材和內容聯系上會帶有強烈的時代傾向。然而,當作文設計時代時題目的難度也會隨之增加。因此,命題過程中尤其在選擇材料時需要更加謹慎,才能讓學生自由地針對命題進行文字創作。例如2018年全國乙卷,材料中列出了新世紀考生親身經歷過的“大事年表”,考生必須站在更高的角度,作為這些歷史時刻的見證人,去思考社會與國家的關系,以及個人的命運、社會的發展和國家的進步。2021年的全國新高考Ⅱ卷給出圖像要求作文體現新時代青年的思考,這個問題提供的選擇空間相對較大,考生可以結合自身的環境和思維,以自我為角度針對新時代書寫自己的想法。
(三)立意多元化
不同于之前的二元對立命題,如“遠與近”“經驗與勇氣”“一切都會過去與一切都不會過去”等作文題。近五年高考作文命題在立意指向上,愈發趨近多元。作文題通過結合不同的命題材料來發散考生的思維,例如2021年“追求理想的當代青年”通過提供材料給考生自由發揮,進行立意。又如2017年的“中國關鍵詞”一題,提供了“一帶一路”“大熊貓”“廣場舞”等12個關鍵詞,要求學生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使其形成有機的關聯,向外國青年介紹中國。考生可以自由選擇、組合,選擇的角度多樣,立意也很豐富。
(四) 注重思辨
隨著新課改教學的實施,高中教育越發注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下的思辨能力,這一點從近五年的語文高考作文選題也有所體現。例如2021年的北京卷中的兩個選材都十分考驗學生的思辨能力,尤其“論生逢其時”這一選題,學生要在“生不逢時”與“生逢其時”等辯論方向中選擇其中之一作為寫作的方向,再針對選題進行單方面的“辯論”形式的寫作。整個過程不僅考察學生對于某些觀點的態度,同時針對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思辨能力進行了檢驗。
二、近五年全國卷作文命題對教學的啟示
(一)近五年高考作文命題啟示
高考作文不僅可以通過作文的具體題型和文本來命題,還可以通過作文中的一種或多種具體思維來體現。我們應該以綜合考試為命題導向,具體依靠綜合語言實踐來考查題目,并測試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文學科水平。本文所說的命題取向,具體指的是宏觀層面的思想取向,即近五年高考作文的命題,是為了切實貫徹“德育為先,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根據“德育為先,立德樹人”基本任務的具體內涵,可以明確“德”是衡量一個人的尺度。在過去的五年里,高考作文命題從不同的層面強調了“有德之人”的品德和思想道德。
(二)、形成獨立意識,培養批判性思維
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關鍵是要表達學生的自信。在寫作實踐中,表達自信是通過“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來體現的,這與教師的鼓勵和認可是分不開的。教師還必須重視學生在平時課堂上提出的問題,一些看似令人不安的問題實際上是伴隨著學生的某種獨立思考。此外,應該鼓勵學生在寫作中加入故事,并善于發現日常生活的細節。
(三)、文本解讀與作文教學的融合
文本解讀的重要性在于提高教師的知識素養和教學能力。教師不僅要有深刻的文本解讀與作文教學相結合的意識,還要有一定的文本解讀能力。文本解讀不是簡單地公布課堂上對所問問題的答案,而是跳出基于教案作為參考的固定答案的思維模式,形成真正貼近作者和文本的價值結構。對于不同風格的文本,我們應該知道如何捕捉文本特征,并在作文教學實踐中能夠靈活的運用。
總結
了解到高考作文命題的特點后,本文落腳點是發揮高考命題的正確導向作用,對寫作教學帶來一些有益啟發。當然,對高考的反思或批判亦是為貢獻自己的思考,推動教育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姜鋼.《實施意見》:我國新一輪高考改革的綱領性文件[J].中國考試,2017 (02):1-4.
[2]陳主文.命題作文當議[J].山東教育科研,1999 (22):92-93.
[3]張偉明.談話題作文[J].中學語文教學,2003 (0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