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彩英
摘要:要做好特殊教育,關心有特殊需要的兒童的成長與發展,必須建立家庭、學校、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幫助那些有特殊需求的兒童家長轉變觀念,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和文化素質。特殊教育學校在教育教學改革、師資培訓、成才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更好的提升他們的價值,緩解家庭的壓力,緩和國家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幫助有效推動特殊教育。
關鍵詞:特殊兒童特殊教育潛能挖掘
引言: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進程中,我們把保證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把教育放在首位。中國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把特殊教育建設得更好,讓所有兒童享有平等、高質量的教育。當前,我國特殊教育院校已達2000余所,其辦學規模、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均呈逐年遞增趨勢。伴隨著教育改革與發展,對特殊教育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化。辦學模式的多樣化,教育與教學的創新,多重的支持,都為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提供了一個更好的教育和成長的舞臺。要讓更多的特別人群更好地融入社會,實現“不同的人應該得到尊重,生活應該得到享受”的理念。
一、家人是特殊兒童的第一道“光明”
孩子從出生到長大,學校和家長的教導是必不可少的。俗話說,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教師,因此,這一點特別適合那些需要特別照顧的兒童。為了避免異樣的眼光,他們必須選擇喜愛和接受教育。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要經受很大的挑戰和測試。因為對兒童的問題認識不足,一些家長對那些需要特殊幫助的兒童采取消極的教育態度。這必然會對那些需要特別照顧的兒童的社會適應造成一定的影響。同時,它也與特殊兒童享有高質量教育、平等、高質量教育、平等相抵觸,造成了教育的缺失。
社會發展、法制建設、家校合作機制的不斷完善、社會團體的支持日益增多,社會對有需要的兒童的家庭教育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在主觀理解上,家長意識、接受能力、參與意識逐步增強,家長們也樂于放開心理安全,主動交流,交流經驗,一起學習,一起發展。在客觀行為上,家長、家庭學校的協作,在科學的訓練中,積極參加各種輔導課程,并積極地參加各種輔導,兒童的介入和加強訓練。即使是醫學復健及其它相關的知識,也在此過程中,追求職業與文化素質的雙重發展。此外,家長應給予子女更大的交往空間,多參與社交,多與他人溝通。另一方面,為了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會主動地尋找歸屬感和責任,這種感覺可以減輕家庭的壓力,從而推動社會需要,實現個人和社會的價值。
二、在這些特殊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學校必須起到“帆”的作用
近幾年,在新世紀“平穩運行”的指導方針下,特殊教育機構的建設不斷加強,特殊教育的不平衡發展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教師、教育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探索特殊教育之路時,要重視以促進學生成長、提升學生質量為目標的教育價值觀。在特殊教育兒童個體差異的基礎上,特殊教育學校在課程開發、教育研究和評價等方面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學校要做到知識和能力、缺陷和潛能的并行補償,使資源得到科學、合理的整合,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在本課程中加深對生活技巧的學習,加強一些特殊的事情。不同類別的學生,相應地調整了課程設置。使學生掌握了文化知識,心理咨詢,康復訓練,職業培訓輔導。從教學與科研的視角出發,根據學生的特點,按照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精心培育一批能適應教學、認真學習的師資隊伍。這種評估方法不僅是對結果的評估,也是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區分,使其表現出不同的傾向,從而使其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并注意其變化的進程。動態、實用、全面的評價能夠促進學生的成長和適應社會能力。
三、社會需要給這些特殊兒童一個溫馨的家
在國家政策的保障下,特殊教育制度將得到進一步完善,特殊教育的辦學模式由單一走向多元化,實現“普教合一”,從而更好地貫徹全納教育的發展思想。特殊學校要實現終生教育,其職能應從幼稚園向職業培訓、職業生涯輔導等方面延伸。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師資隊伍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制訂師資隊伍建設指導方針,推動學校的高質量發展。促進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促進特殊教育的發展。與此同時,黨和政府在特殊教育方面的投資持續增加,特別是在特殊教育領域,特別是在特殊教育領域。所有有特殊需求的兒童享有平等的優質教育機會,尤其是資助學生的發展,實施殘疾人康復項目,并保證對特殊教育基金進行投資。值得注意的是,更多的機構開始關注那些需要特殊幫助的兒童。他們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把溫暖帶到兒童的生命中。社會傳媒是一種正面的宣傳,一般民眾尤其是兒童的客觀、真實的理解,尤其是團體的關懷,更能像團體那樣,特別關心兒童團體,號召更多的人加入到社會中,分享美好的生活。
四、特別是在特殊群體中,要轉變觀念,增強對其的關懷
特殊兒童的健康成長和特殊教育目標的實現,都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此外,我們還需要期望從不同角度看待特別兒童的成長,考慮整合資源。在那些需要特別照顧的兒童中,他們的差別要比普通人大得多。面對這些人群,家長必須不斷地改變自己的認識和行為。學校堅持以“辦好特殊教育”為指導思想,重視學生的發展,重視成人終生成功的教育,在溝通家庭與社會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現在,國家對特殊教育更為重視,因而尤其需要幫助的兒童,他們學習生活得更好,融入社會。
從反向思考的觀點來看,那些需要特殊照顧的兒童,我們無法把他們歸類為缺少社會技能的兒童,但是可以把他們看作是潛力各異的兒童。有特別需要的兒童,就是要對其特殊的能力進行指導。因此,家長應注重培養具有特定生活需要的兒童的創造性思維,并注意發掘他們的閃光點。老師要注意到特別孩子身上的每一項長處,并加以利用,培養他們,使他們的長處得到發展,從而使他們的潛能最大化。學校、社會組織要重視這些特殊人群,讓他們有更多的發揮自己的能力。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培養生活技巧,增強自信心。有研究顯示,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個別兒童的優勢,并針對其特點進行教學,從而促進其個性素質的持續發展。像角色扮演這樣的活動可以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去從事相關的工作,這樣可以增加他們的社交機會。這種特殊的團體活動,在經歷的過程中,要滿足兒童的心理需要,要有一種社會認同感和責任感,要把社會為得到工作創造的良好結合,要有更大的社會影響力,才能消除歧視和誤會,讓特殊群體得到認可和尊重。
參考文獻:
[1]樸永馨:《改革開放30年中國特殊教育的發展與變革》,《現代特殊教育》,2008年第12期。
[2]雷江華:《改革開放40年我國特殊教育重要進展與未來展望》,《現.代特殊教育》, 2019年第23期.責編/趙博藝美編/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