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軍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認為在運動中人體的動力來源于四肢,對于部分教練員而言, 他們認為只要四肢強壯有力,就可以跑的更快、投的更遠和跳的更高,所以在平時訓練的過程中,四肢的訓練占據了更多的時間。實際上,人體真正的動力并非來源于四肢,而是來源于人體的核心區域。軀干支柱力量的命名主要是因為他是一切動作的基礎,是人體能量傳輸的發動機,為身體的不同部位在做動作的過程中創造支點,建立力量傳輸通道,為身體不同肌肉的做功傳遞能量,對于提高運動成績和預防運動損傷起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軀干支柱;力量訓練;中學生;100米
1.研究目的
通過本文的研究去探索軀干支柱力量訓練對100米成績的影響,以期總結出有效提高中學生100米成績的有效方法,增強學生體質,同時為拓寬軀干支柱力量訓練的應用領域做出貢獻。
2研究方法
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查閱軀干支柱力量訓練的相關資料,了解本研究領域的發展現狀,并篩選測試指標,為本論文的撰寫打下堅實的基礎。
2.2 專家訪談法
通過訪談體能訓練領域和短跑領域專家,了解軀干支柱力量訓練的前沿理論和短跑項目的發展趨勢,對本論文的實驗設計提供意見和建議,為本論文的撰寫提供了科學性依據。
2.3 實驗法
實驗對象:以北京市順義區第三中學40名初二男生為實驗對象,將實驗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1.2.4 數理統計法
運用EXCEL軟件和SPSS 18對實驗前和試驗后的測試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探究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差異性與相關性,對統計結果進行歸納、分析和總結。
3.研究結果
3.1實驗組和對照組軀干支柱力量的測試情況的對比分析
由表1和表2可知:在實驗之前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進行四項指標的測試,經過獨立樣本檢驗,P>0.05,說明沒有顯著性差異。經過8周的實驗后,兩組的四項測試指標都有所提高,但增幅有所不同,實驗組的學生成績增長更為明顯。
由表3和表4可知:在實驗前軀干支柱耐力的四項測試的P值均大于0.05,說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測試成績沒有顯著性差異。實驗組在經過8周的軀干支柱力量訓練后,四項指標測試成績提高的較為明顯。而對照的學生在經過8周的傳統力量訓練后,四項測試指標成績增幅較小,經過檢驗,P值均大于0.05,說明沒有出現顯著性差異。
2.2 實驗組和對照組100米測試成績的對比分析
由表5和表6可知,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實驗之前成績無顯著性差異,P值大于0.05。實驗組在經過8周的軀干支柱力量訓練后,經過獨立樣本檢驗,P值小于0.01,出現了顯著性差異,100米平均成績由原來的14.21s提升到13.22s,提高了0.99s,提高率為6.97%。而對照組在經過8周的傳統力量訓練以后,100米成績增長幅度較小,經過獨立樣本檢驗,P值大于0.05,未出現顯著性差異。100米成績有原來的14.16s提升到14.02s,提高了0.14s,提高率為0.99%。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4.1.1 軀干支柱力量訓練對于提高中學生100米成績的效果要優于傳統力量訓練方法,100成績的影響不僅包含大肌肉群的做功,而且對小肌肉群的控制也非常重要,動作模式的建立可以更好的控制人體運動中的身體形態,在非穩定狀態下訓練效果會更加明顯。
4.1.2 在軀干支柱力量爆發力和耐力方面,軀干支柱力量訓練方法更為有效,在經過8周實驗以后,實驗組的測試成績出現了顯著性差異,而對照組未出現顯著性差異。
4.1.3在100米成績方面,實驗組在經過8周的軀干支柱力量訓練以后,成績提高明顯,平均成績由實驗前的14.21s提升到13.22s。而對照組在經過8周傳統力量訓練以后,平均成績由實驗前14.16s提升到14.02s,未出現顯著性差異。
4.2建議
4.2.1在訓練過程中,教師應該重視軀干支柱力量的訓練,合理制定訓練計劃,遵循由簡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中學生的身體發育特點設計合理的訓練動作。
4.2.2 在訓練前期應該先鍛煉軀干肌群基礎力量,在學生有一定的基礎后,在過渡到非穩定狀態下訓練,挖掘小肌肉群力量,將大肌肉群和小肌肉群做功有機結合。
4.2.3軀干支柱力量訓練應該與練習者的實際情況相適應,在練習時應該結合專項,考慮項目本身的特點設計訓練方案,不能生搬硬套。
4.2.4軀干支柱部位位于人體的中樞位置,應該注重中樞神經系統對小肌肉群的控制能力,不能用大負荷訓練刺激,在給中學生訓練過程中,要合理安排運動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