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兵束鵬芳
為了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目標,推動義務教育育人觀念與育人方式的科學轉型,實現初中歷史課程教學的減負提質,全省各地應基于課程標準的評價理念,分析往年中考歷史試卷編制的成果與不足,積極探索未來中考命題的創新路徑和方法。
依據2021 年全省12 個設區市所編制的歷史中考試卷,我們從價值導向、試卷結構、試題形式、命題技術、實測效果等多個維度進行了宏觀研究。本文就這一研究中所發現的歷史中考命題的總體成果和部分不足進行說明,并據此對今年的命題給出建議,供各地參考。
各地中考試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立德樹人價值導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例如,12 個設區市的試題都關注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其中,徐州卷第29 題用時間軸、統計圖、照片、地圖與文獻等五類材料建構了“百年黨史”,考查中國共產黨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作用;鎮江卷第26 題基于縱向的史事比較,說明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必然性,又在第27 題中基于單元歸納,考查新中國初期的政策與制度設計,引導學生認識到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和帶領各族人民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各地試卷還以明確的價值主題來突出對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考查。例如,淮安卷第26 題的“開放交流推動人類進步”,揚州卷第28 題的“紅色精神”和連云港卷第37 題的“勞模精神”等。
單選題與材料題是全省歷史中考試卷的兩大基本題型。在此基礎上,各地通過題型創新逐漸豐富了試題形式。(1)試題情境的多樣化。除了文獻情境,通過地圖、圖表、數據搭建的新情境明顯增多。例如,南京卷用柱狀圖來表現18世紀晚期至19世紀中期英國的工業化進程,要求考生通過煤、鐵產量的數據圖解讀工業化的本質特征;宿遷卷借用高中歷史新教材中《2011—2018 年中美日國內生產總值柱狀圖》的數據材料,設定了概述我國國民經濟發展趨勢的文字表達任務;徐州卷設計了基于數軸與地圖的填圖分析題。(2)情境活動的多樣化。例如,南京卷的“大事記思維導圖”填空題,突出考查了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能力;蘇州、泰州、鹽城等地試題設計了學生繪制示意圖、搜集資料之類的學習行為,突出了在場景中解決問題的要求;泰州卷以家國情懷為主題,以中國古代、近代、現代三個時期的歷史人物事跡為材料,設計了“整理知識卡片”“解讀紅色家書”“傾聽人物故事”“致敬英雄人物”四步學習活動,增加了學生主體“在場”的機會。(3)試題設問的開放性。相較于往年,全省各地的中考試題中出現了一些開放性設問,對學生的文本閱讀和語言建構能力的要求開始提高。例如,南通卷要求圍繞“革命傳統教育”品讀兩幅美術作品;連云港卷要求根據《三大戰役形勢圖》逐條歸納其中的信息,并任選一條信息分析原因。這些開放性任務既考查了學生的知識廣度,也考查了學生的思維深度。
全省歷史中考試卷的難度如圖1 所示,總體上在0.70 左右,較為合理、穩定,較好地體現了中考“兩考合一”的考試性質。根據調研分析,個別設區市歷史試卷難度系數常年偏高的現象與該地區中考政策的宏觀設計有關。

圖1 各設區市歷史試卷難度系數
各地歷史中考試卷中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技術方面,這反映出各地在命題技術層面的研究缺乏深度,對命題人員的培訓也缺乏科學的機制。
歷史中考試卷的內容結構有兩個向度:學段內容與模塊內容。全省各地中考試卷兩個向度的安排比例整體上如圖2、圖3 所示,但各地有較大差異。在學段內容上,中國古代史在20%及以上的有8 個設區市,中國近現代史在40%及以上的有6 個設區市,世界史保持在40%及以上的有5個設區市。在模塊內容上,政治史在50%及以上的有7 個設區市,經濟史在30%及以上的有7個設區市,文化史在20%及以上的有6個設區市。依據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的占比大體是60∶27∶13,中外史的比例大體是64∶36。對照這一比例,有些地區試卷的知識結構安排存在明顯問題。特別是個別設區市的試卷中政治史占比高達75%,而文化史僅僅占了5%。在學段內容的安排上,有兩個設區市沒有考查世界古代史。這表明,部分設區市的命題未能完全遵循課程標準進行,知識的覆蓋面不夠,不利于科學地評估學生的歷史學習水平。

圖2 省均學段內容比例

圖3 省均模塊內容比例
各地注重試卷版面設計的美觀性和素材結構的合理性,基本做到了圖文并茂。有8 個設區市在主觀題中設置了觀察、分析與感悟圖表的任務要求,彰顯了圖表的史料功能。但從整體上觀察全省歷史中考試題,各地試卷中非文字史料的數量、類別與質量均有較大差異。有些地區的試卷素材結構不夠合理,部分設區市試卷的圖表類素材偏多,文字閱讀量偏少,如圖4 所示。試卷整體上信息量被壓縮,從考試數據上分析,這影響了試卷的考查效果。

圖4 各設區市歷史試卷每分鐘文字閱讀量
各地在創新試題情境方面的水平參差不齊。例如,個別設區市的試卷所用圖片幾乎都是教材中的素材;個別設區市運用外地近兩年的中考真題或省高中學業水平測試題進行變式改裝,原創性不夠;某設區市試卷第12 題為情境而情境,用100 余字描述深圳經濟增長的奇跡,卻是指向深圳乃經濟特區這個直觀答案,情境成為擺設。
歷史中考試題應該根據學科特點,科學設計任務指向,檢測不同的思維水平層級,體現良好的思維梯度。但是,不少設區市的試題過于注重對具體的客觀史事的考查,思維能級偏重于識記,不能充分體現新課程“素養立意”的評價方向,很難對一線教學改革起到真正的引領作用。
部分設區市設置了開放性問題,但在評分層面出現了答案死板、答案泛化和答案賦分不合理等情況。例如,某設區市試卷第30 題第(3)問的任務設定是從材料中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進行闡釋說明,作答要求是: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達通暢。評分樣例中,從觀點到闡釋有4 個要點,邏輯、表達等層面也有細節要求,但賦分僅有2 分,這種要求和賦分的不匹配使得評價目標很難落實。
在積極推動“雙減”政策落地和實施新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大背景下,2022 年的中考命題改革創新將備受社會關注。為此,各地的歷史中考命題一定要堅持育人導向、彰顯學科特質,做到三個“必須”。
要把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歷史中考命題工作的基本遵循。有機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要落實“四史”教育,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要根據歷史學科特點有機滲透理想信念、體育健康意識、審美素養和勞動意識。
歷史中考試卷一定要彰顯歷史學科特質,通過歷史的方法達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當前最主要的任務是倡導歷史探究,培育歷史思維,提升歷史素養。要達成這一目標,就必須持續優化歷史中考命題的基本結構。(1)知識模塊的分配。要重視對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以及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內容的科學分配。(2)考查維度的擴展。要從單純的知識維度考查轉向知識、能力、素養、價值觀多個維度的立體考查。在素養考查層面,又要特別注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五大素養的系統建構。(3)能力考查的分布。歷史學科關鍵能力分成3 個能力群,即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探究能力,3 個能力群細化為15 個關鍵能力。要在這個關鍵能力結構框架下設計命題藍圖,把對3 個能力群、15 個關鍵能力的考查合理分布在各道試題中。(4)考查難度的控制。試卷難度結構的合理性與考試目的、考試性質密切相關。根據教育部評估要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各學科試卷的難度分布易、中、難試題的分值比例應為7∶2∶1,試卷總體難度應在0.65~0.75 之間。(5)題型結構的優化。引進探究性、開放性和綜合性試題,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整合知識、技能和方法,發展學科思維,創造性地解決具體的現實問題。此類試題的設計理念契合核心素養考查的基本特征,是有效檢測學科核心素養的題型。
好試題需要好情境,情境創新是歷史中考命題的必然選擇。情境如何創新?一是要體現時代性。歷史中考命題要把準時代脈搏,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并據此創設真實的歷史情境。其中,要特別關注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國家出臺的重要方針政策,引導學生在鮮明的歷史比較中體會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從而真正確立起“四個自信”。二是要體現適切性。歷史中考命題要結合學生實際,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通過選擇與學生密切相關的家庭、學校、社會生活等素材,培育學生積極樂觀、孝老愛親、勤于實踐、熱愛家鄉等品德與修養,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認識世界、探索實踐、學以致用。三是要體現多樣性。歷史中考命題要充分利用文字、圖片、圖表等多種表現形式,通過書法繪畫、建筑遺跡、傳統節日、經典名著等豐富素材,有機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四是要體現關聯性。歷史中考命題情境要重視背景材料與考查目標的內在聯系,避免立德樹人的表面化、形式化現象。選用的素材、創設的情境都要與歷史學科知識、學科能力有機融合,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緊密聯系,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五是要體現探究性。歷史中考命題要著力于探索探究性試題的命制,考查的目標重在指向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品質和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考查。
總之,歷史中考命題要發揮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遵循課標,參考教材,合理安排試卷結構,高度重視情境創設,科學命制難易適度、兩考合一、層級分明的試題,在“教、學、評”一體化的視域里,發揮考試評價對歷史教學的導向作用,有力推動學科教學在減負提質中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