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英美 弓 萍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9
隨著全球進入“互聯網+”時代,智慧教育已經成為當前教育發展的主要方向。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教育現代化”,2018年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中指出“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打造智慧課堂、智慧實驗室、智慧校園”。混合式教學模式深刻體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優勢,成為智慧教育思想指導下提升教育質量的有效路徑。
智慧教育的內涵非常豐富,且隨著時代變遷其內涵發展也不斷與時俱進。錢學森先生提出的“大成智慧學”強調“打通學科界限,重視通才培養;掌握人類知識體系;實現人機結合;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1]。靖國平提出了廣義智慧教育的概念,他認為智慧教育應包含理性智慧的教育、價值智慧的教育和實踐智慧的教育。祝智庭認為信息時代的智慧教育是通過構建智慧學習環境,運用智慧教學法,促進學習者進行智慧學習,強調的是人才的智慧[2]。黃榮懷則認為智慧教育是一種教育行為,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為學生、教師和家長等提供一系列差異化的支持和按需服務,側重過程的智慧[3]。可見,智慧教育既是適應不同社會發展階段需要的教育形態,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指導思想和追求的重要目標。
從教學實施角度看,智慧教育由智慧學習環境、教學模式和教育制度三個層面構成[4]。其中智慧學習環境包括學習資源、智能工具、學習社區和教學社區四方面要素。教學社區與學習社區均需要通過智能工具提供與獲得學習資源,開展教學活動,智能工具在這里發揮聯結作用和技術支撐作用。教學模式主要包括學生、教師、教材、教學、學習、課堂、教學環境、教學理念、學習需求等多項要素。教學模式是實現教學效果的核心途徑,是開展智慧教育的重要抓手。教育制度主要包含學校教育制度、教育督導制度、教育機構系統等內容,這是宏觀層面的管理運行機制。這三者的關系體現在教學主體是在國家相關教育制度的框架內利用現有的先進智能工具結合學校實際進行教學模式設計和實施,以達到培養目標。
新時代的孩子被稱為“數媒土著”,因為他們生活在各種數字信息技術、數字設備和數字環境之中,更喜歡靈活、便捷、個性的多媒介移動學習模式,這對傳統的線下課堂教學形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線上學習方式雖有其一定的優勢,仍不能完全替代教師的課堂教學,畢竟學習有其特定的目標性和過程性,在此過程中缺乏教師的深度參與會影響學習效果的完全實現。
從當前實際國情看,2020年初突發的新冠疫情打破了原有的傳統線下教學模式,促使各學校紛紛開展線上教學,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轉變。但在此過程中,線上教學的弊端凸顯,教學效果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后疫情時代,如何實現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有機融合,實現不同教學模式的優勢互補,進而提升教學效果?混合式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混合式教學既讓學生能夠在線上學習理論知識,又能在線下參與課堂教學和實踐體驗。線下教學模式的優點是師生面對面授課,教師可以根據上課時學生掌握情況及時調整教學進度,提升學生專注力;但其弊端也較突出,即無法應對突發事件、靈活性差,教師主導的“滿堂灌”無法調動學生積極性,教學效果反饋滯后[5]。線上教學模式的優點是不受時空限制、靈活性強,教學資源豐富,學生可以按需學習;但其弊端體現在外界干擾相對較多,且線上學習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律性要求極高,很多學生無法高效參與到學習中,線上教學的師生互動十分受限,極易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降。由此可見,傳統線下教學和新興的線上教學各有利弊,為滿足新形勢對教育的需求,深入探索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實現兩種教學模式的優勢互補,既能夠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能夠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還能使學習路徑更加多樣化,學習體驗更加個性化。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顧名思義分為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兩部分,二者相互補充相互完善。其中線下教學包括課堂講授、線下討論、課堂展示、實踐教學以及其他活動。線上教學包括微課、MOOC、直播、討論、線上測試及其他活動,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如圖1所示。

圖1 混合式教學模式
課前教師根據學情分析制定每節課的學習目標,發布視頻、課件等學習資源,布置學習任務;學生則可以下載教師上傳的學習資料,根據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要求,依托資源自主學習,并完成預習測驗,檢視自學效果。課前階段屬于引導性學習,教師結合社會熱點問題提供形式多樣的學習資源,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
上課過程中教師講解課程重點、難點,聆聽學生匯報并進行點評,對學生掌握不到位的知識點進行補充講解幫助學生搭建知識體系。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學生討論、小組協作活動等形式加深學生的理解,并在此過程中答疑解惑,最后布置作業鞏固所學知識。課中階段屬于探究式學習,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開展多方互動活動從而強化學生的深度學習,培養學生探究思維習慣的養成。在該階段教師可根據授課實際需求選擇“線上+線下”或線下的方式。
課后一方面需要學生及時完成課后測驗并提交作業,以便教師能夠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并按需設計下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師生可以通過線上平臺的課堂討論區或交流區進行拓展交流,讓學生能夠加深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并融會貫通學會運用。課后階段屬于個性化學習,教師可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程度進行差異化輔導,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
智慧教育的實現需要有智慧學習環境的技術支撐。當前我國教育領域已經可以成熟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技術創新極大地提升了教育系統的智能化程度。結合我國目前混合式教學實踐,常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當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創新,不僅推動了教學資源的開放共享和學校混合式教學的興起,還促進了教育理念、教育體制以及人才培養方式等方面的深刻變革,引發了教育教學形態的創新發展。
MOOC的操作過程簡要概括如下:課前教師通過MOOC平臺布置并下發學習任務,學生登錄平臺自主學習;課中教師主要以線下課堂講授為主,對線上內容進行講解、補充、示范、答疑,并組織學生討論或演練;課后仍通過平臺進行拓展學習,可以開展作業、測驗、討論、互動等活動,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
MOOC教學的優勢體現在開放自由,可以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大規模共享,對于教師來說,可以通過對線上資源的直接利用和間接利用提升混合式教學的實效性。其不足主要表現為:第一,MOOC的內容設計要求具有廣泛的普適性,不太適合對示范、實踐操作要求較高的課程類型;第二,MOOC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求較高,自律性不足的學生的學習效果會受到較大影響。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是在MOOC基礎上發展起來,用以解決MOOC規模大、教學模式單一、學習管理不便等問題。SPOC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方式能有效彌補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的不足,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目前對SPOC的使用一般采取SPOC+MOOC+課堂教學或SPOC+慕課堂+課堂教學的形式。課前學生通過觀看SPOC中的視頻和課件等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掌握要點;課中教師可以在課堂講解的同時利用慕課堂小程序發布練習、討論、調研等項目,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課后可以在SPOC課程交流區、討論區進行師生、生生間的開放式思想碰撞,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學習效果進行知識點拓展,學生則能夠實現對知識的升華理解和深入思考。
SPOC的優勢體現在規模小和限制準入,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得到極大提高,同時極大增強了師生間的互動性,教師可以及時準確獲得學生的學習反饋,使講授和指導更加有的放矢。其不足在于一方面該模式對教師的要求較高,教師承擔多重角色,需要具備多重教學能力;另一方面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一定要求,尤其課前和課后需要學生自主在線學習并主動參與討論和思考。
基于移動APP的混合式教學具體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基于社交網絡平臺的混合式教學,如騰訊課堂、騰訊會議、釘釘等。這種模式的操作流程一般是師生注冊,教師先準備好教學資源,課堂中在平臺上共享,學生現場觀看。這種模式的不足典型體現在:第一無法儲存教學資源,學生無法提前在平臺上預習;第二互動功能開發不足,學生一般只能進行留言或對話互動,教師無法有效把控課堂教學效果。
另一種形式是基于移動端教育APP的混合式教學,如超星學習通、智慧樹、雨課堂等。這種模式下教師可以選擇自行制作教學資源上傳至APP平臺或選擇已有的成熟教學資源供學生使用,在課堂上配合使用移動APP和課堂教學發揮教學效果最優化,學生可以在課前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源或APP平臺的公共資源進行學習,學習資源豐富,同時還可以在APP平臺內看到自己所有的學習任務、學習計劃、學習進度和學習成績形成方式等,有利于學生及時了解學情。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的培養要求、教學開展的實際需要和學情特點,靈活選擇某一種方式或者不同模式配合使用,以實現教學效果最大化。
在當今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智慧教育必將成為教育現代化和教學信息化發展的趨勢。同時在后疫情時代,智慧教育背景下的線上和線下有機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必將成為教學新方向。學校和教師應該盡快適應教學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模式,整合優化教學資源,提高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在保質保量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全面提升教育質量,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