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腦出血根據其性質主要分為兩種,分別是外傷性腦出血和非外傷性腦出血。腦出血的高發群體為中老年人,年齡較小的高血壓患者也有可能患該病。腦出血與一些其他老年疾病有著很緊密的聯系。腦出血在急性期死亡率約為50%,患病后病情會快速惡化。腦出血的發生大多是突然性的,也有極個別患者在發病前一段時間出現像頭痛、惡心等一些先兆癥狀。所以,對該病的準確診斷是極其重要的。CT 與MRI 是目前老年腦出血的主要檢查方式。CT 可以較快的反映出患者的各項基本指標。MRI 則可以檢測出其結構的異常,方便查出病因。兩種方式在不同時期對該病的檢查結果存在不同價值。為了研究兩種檢查方式的差異,本次研究對老年腦出血患者的CT 和MRI 檢查結果進行了進一步的觀察與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擇于2016 年6 月~2020 年6 月在本院接受診治的老年腦出血患者208 例,并對其進行分析,患者均有頭暈、發燒、呼吸不規律等癥狀。患者中男∶女為129∶79;其中基底節出血59 例,殼核出血47 例,腦葉出血53 例,丘腦出血49 例;平均年齡(69.63±6.35)歲。納入標準[1]:①患者對此事知情并同意;②患者均行CT 及MRI 檢查,檢查結果明確。排除標準:①精神、智力存在缺陷的患者;②凝血功能有一定缺陷的患者;③曾經做過其他顱內手術的患者。
1.2 檢查方法
1.2.1 CT 檢查 使用Ingenuity Flex32CT 掃描儀對患者進行CT 掃描。檢查過程中,患者取仰臥位。設置參數:層厚和層距均約為5~10 mm。將聽眶線設置為基線,由頭頂開始掃描。保證掃描連續平掃。
1.2.2 MRI 檢查 使用德國西門子Avanto1.5T 超導磁共振掃描儀對患者進行頭顱式掃描。設置參數:層厚和層間距均為4 mm。T1WI:TR 設為750 ms,TE 設為23 ms。T2WI:TR 設為2600 ms,TE設為120 ms。保證掃描為常規平掃。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種檢查方法的病灶部位診斷符合情況、診斷總符合率、漏診率、誤診率。病灶部位包括基底節出血、殼核出血、腦葉出血、丘腦出血。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種檢查方法的病灶部位診斷符合情況比較MRI 和CT 對基底節出血的診斷符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MRI 對殼核出血、腦葉出血、丘腦出血的診斷符合率分別為85.11%、96.23%、89.80%,均明顯高于CT 的65.96%、77.36%、57.1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方法的病灶部位診斷符合情況比較[n(%)]
2.2 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總符合率、漏診率、誤診率比較 MRI 的診斷總符合率90.87% 高于CT的72.60%,漏診率9.13%和誤診率0 均低于CT 的25.48%、1.9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總符合率、漏診率、誤診率比較[n(%),n=208]
腦出血的高發群體為中老年人,年齡較小的高血壓患者也有可能患該病。大多數患者在動態下發病,如激動、疲勞、過度用力等;少數患者在靜態下或睡眠中發病,這種情況在老年人中較多。腦出血發生前一般無預感,但極少數患者在出血前數小時或數天前有短暫的癥狀,如頭暈、頭痛、肢體活動障礙或感覺障礙等。在腦出血患者中,90%的患者患有高血壓。從心血管方面研究發現,有1/3~2/3 的高血壓患者最終發生腦出血;高血壓患者長期不進行降壓治療,10 年以后50%以上發生腦出血。因此,高血壓是原發性腦出血的最主要原因。在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的基礎上,當情緒劇烈波動或體力活動過度時,瞬時血壓增高,即可引起腦血管破裂,進而導致腦出血。而高血壓動脈硬化是老年多發病,故腦出血也是老年多發病之一。
老年腦出血在臨床上常用診斷方式包括CT 及MRI。由于該病與腦梗死在癥狀上差異很小,所以在檢查上很有可能由于微小的誤差造成極大的診斷失誤。倘若診斷結果出現錯誤,那么在治療上也必定起不到效果,甚至加重患者的病情。為了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本文針對CT 與MRI 兩種檢查方式的準確度進行了研究。目前CT 是腦出血的主要檢查方式,具有價格低廉、檢測速度快等優點,并且在民眾中普及較廣泛。但是由于腦部結構復雜,CT 的準確率較低。MRI 則是通過核磁共振原理來進行檢測,雖然價格貴,但是準確度與分辨率均較高,能得到可觀的結果。并且MRI 也減少了CT 對人體造成的輻射。早期有觀點認為,MRI 的敏感度較低,CT 才是檢測腦出血的標準方式[2]。然而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提高,在該病早期階段便可以由MRI 診斷出來。隨著科技的不斷提升,CT 的弊端也顯現出來[3]。腦出血MRI 的主要成像因素不僅與血紅蛋白含量有關,更重要的是所含鐵的性狀。鐵屬于順磁性物質,故血腫的演變,主要是各種血紅蛋白內含鐵血黃素的演變過程,它決定著MRI的信號表現。在MRI上,腦出血可分4 層:位于中央的核心層,缺氧最重;其外的核外層,缺氧較輕;再外的邊緣層,吞噬細胞內有含鐵血黃素;最外為反應帶,腦膠質細胞增生和程度不一的腦水腫。因血腦屏障破壞,故為血管源性腦水腫。另外,MRI 還可以通過DWI 序列清晰的顯示出患者體內水分子的擴散情況,可以精確的幫助患者分析微結構[4]。并且,MRI 較CT 的優越之處還在于易顯示較小及較隱蔽處出血[5-7],例如,腦干出血和小腦出血。除常見的腦動脈硬化和高血壓性腦出血外,對于腦血管畸形所致的腦出血,還可顯示畸形血管的流空效應,使病因診斷更準確、可靠。本文選取了2016 年6 月~2020 年6 月在本院接受診治的老年腦出血患者208 例,患者均接受了CT 與MRI 檢查。結果發現,MRI 和CT對基底節出血的診斷符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MRI 對殼核出血、腦葉出血、丘腦出血的診斷符合率分別為85.11%、96.23%、89.80%,均明顯高于CT 的65.96%、77.36%、57.1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MRI 的診斷總符合率90.87%高于CT 的72.60%,漏診率9.13%和誤診率0 均低于CT 的25.48%、1.9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MRI 及CT 對于老年腦出血均有較高診斷價值,對于評估患者病情具有積極意義。但是MRI可以更加準確、清晰的反映出患者體內狀況。因此,MRI 相對于CT 對于老年腦出血具有更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