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彩英
小兒肺炎為兒科常見病,患兒因年齡小、免疫功能尚未發育完全、對病毒和細菌等病原體抵抗力差,其發生率極高[1]。小兒肺炎治療難度并不大,但患兒年齡小,大多無法清晰表達,且發病初期癥狀不明顯,臨床很容易誤診或漏診,這使得患兒確診時病情很重,使原本的治療難度顯著增加[2]。常規單藥治療已經難以取得理想療效,只能通過聯合用藥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兒預后。本文選擇2020 年3 月~2021 年3 月本院收治的90 例小兒肺炎患兒,分析鹽酸氨溴索聯合鹽酸丙卡特羅治療該病的效果及安全性。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20 年3 月~2021 年3 月收治的90 例小兒肺炎患兒,以便利抽樣法分為A 組和B 組,每組45 例。A 組男27 例,女18 例;年齡3~11歲,平均年齡(7.48±2.27)歲;病程2~12d,平均病程(7.89±2.21)d。B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2~12歲,平均年齡(7.41±2.34)歲;病程3~11d,平均病程(7.87±2.23)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癥狀觀察、實驗室檢驗確診為小兒肺炎,且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中小兒肺炎的診斷標準,均有發熱、肺部濕啰音、喘息、咳嗽等癥狀表現者[3];②年齡<18 歲,均為未成年者;③非過敏性體質者;④未接受其他治療者;⑤本研究尊重患兒與患兒家長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并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排除標準:①合并有惡性腫瘤、免疫系統疾病、創傷、急慢性感染等疾病者;②合并有其他呼吸系統疾病者;③心、肝、腦、肺、腎功能不全者;④臨床資料不全者;⑤依從性不佳或存在精神障礙,無法堅持完成研究者。
1.2 方法 兩組患兒入院后均先接受常規治療,如吸氧、補液、止咳、祛痰、解痙、抗感染、物理降溫等。在此基礎上,B 組單用鹽酸丙卡特羅治療,用法用量:口服給藥,2 次/d,<6 歲患兒12.5 μg/次,≥6 歲患兒25 μg/次,療程為1 周。A 組使用鹽酸丙卡特羅+鹽酸氨溴索治療,其中鹽酸丙卡特羅的用法用量及療程與B 組相同;鹽酸氨溴索的用法用量:口服給藥,3 次/d,<6 歲患兒15mg/次,≥6 歲患兒20~30 mg/次,療程為1 周。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兒癥狀(發熱、肺部濕啰音、喘息、咳嗽)消失時間、不良反應(惡心、頭暈、消化不良)發生情況及治療前后炎癥因子(C 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A 組發熱、肺部濕啰音、喘息、咳嗽消失時間分別為(3.41±0.73)、(4.12±1.10)、(4.26±1.02)、(3.38±0.54)d,均短于B 組的(4.81±1.27)、(5.44±1.37)、(6.87±1.73)、(5.03±1.15)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

表1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
注:與B 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C 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C 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A 組C 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 水平均低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B 組比較,b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A 組發生頭暈1 例,消化不良1 例,惡心2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88%;B 組發生頭暈2 例,惡心1 例,消化不良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88%。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P=1>0.05)。
小兒肺炎發病群體以免疫功能尚未發育完全的2~5 歲嬰幼兒為主,該病可導致發熱、咳嗽、呼吸困難等癥狀出現,臨床在確診后需要及時進行治療,否則該病發展迅速,嚴重情況下可導致患兒死亡[4]。小兒肺炎治療的關鍵在于及時有效的控制病情的進展,臨床雖然可以使用頭孢菌素、青霉素類抗生素進行治療,但藥物種類較為復雜、患兒之間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常規的抗菌治療難以取得穩定的療效[5]。對此,本文中B 組選擇在常規基礎上加用鹽酸丙卡特羅,A 組在B 組基礎上加用鹽酸氨溴索,結果顯示,A 組發熱、肺部濕啰音、喘息、咳嗽消失時間均短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C 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A 組C 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 水平均低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鹽酸丙卡特羅+鹽酸氨溴索對小兒肺炎治療效果顯著,且更安全,二者聯用可以加快癥狀的改善速度,減輕機體的炎癥反應。分析原因:鹽酸丙卡特羅是β2受體激動劑,不僅可以對支氣管平滑肌產生解痙作用,還可以對支氣管產生擴張作用,患兒使用后不僅可以止咳、平喘、祛痰、抗過敏、控制炎癥反應的發展,還能通過提高氣道上皮纖毛的運動能力,促進痰液的排出,并且其見效速度快,10~30 min 內便可起到改善效果,因此可以快速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6]。鹽酸氨溴索則對黏液有溶解作用,其作用于呼吸道,不僅可以減少痰液和呼吸道分泌物的產生,還可以刺激黏膜,潤滑呼吸道,降低痰液粘度和排出難度,改善患兒的肺通氣狀況,并且鹽酸氨溴索可以刺激肺部使其釋放出更多的肺表面活性物質,可以提高呼吸道的自凈能力,有效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有研究[7]中聯用鹽酸氨溴索、鹽酸丙卡特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及C 反應蛋白和腫瘤壞死因子-α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發熱、肺部濕啰音、喘息、咳嗽等癥狀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本文中結果均較為相近。
綜上所述,鹽酸氨溴索聯合鹽酸丙卡特羅治療小兒肺炎具有顯著效果,不僅可以加快癥狀消失速度、減輕患兒炎癥反應,還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