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媛媛
肺結核是傳染性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主要是肺部發生病理性變化,進而支氣管、肺上皮細胞受到傷害,引發功能性損傷,因此,該疾病患者需要長期治療。但是應用藥物的不良反應高,極易降低患者的機體免疫力,進而引發肺部感染,不僅影響治療療效,且延長患者的康復時間。絕大多數肺結核患者臨床表現為發熱、咳嗽等,同時會伴有肺部感染,故有效控制肺部感染方能提升肺結核治療效果[1]。以往,針對肺結核合并肺部感染多采用抗生素進行治療,由于單純抗生素的效果不持久,且長期用藥會增加患者的耐藥性,導致疾病反復發作,給治療增加一定的難度。鑒于此,臨床已然非常重視單純抗生素應用的缺點,并認識到中藥治療的優勢,故主張中西醫結合治療,其中以痰熱清聯合抗生素治療肺結核合肺部感染的研究較多,并認為效果較為顯著[2]。基于以上背景提示,作者將就此深入分析其療效,旨在為日后工作中積累更加豐富的治療經驗,以供參考,相關材料如下。
1.1 一般資料 擇取2020 年1~12 月本院收診的50 例肺結核合并感染患者,按照收診先后次序分為觀察組和對比組,各25 例。兩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發熱、咳嗽,甚至咳膿痰等。對比組中女11 例,男14 例;年齡47~68 歲,平均年齡(57.21±3.60)歲;肺結核病程1~7 年,平均肺結核病程(4.12±1.04)年。觀察組中女12 例,男13 例;年齡47~69 歲,平均年齡(57.33±3.89) 歲;肺結核病 程1~8 年,平均肺結核病程(4.23±1.26)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患者在本院經過相關診斷確診為肺結核;②采用胸部X 線檢查確診為肺部感染(膿腫),且結核桿菌涂片檢查結果為陽性;③體溫>38.5℃;④白細胞計數>10.3×109/L;⑤本次研究得到得到患者和家屬的支持,并得到本院倫理委員的認可。
1.3 排除標準 ①在30 d 內接受過抗生素治療者;②其他原因引發肺部感染者;③伴有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④伴有心腦血管疾病者;⑤電解質、血糖、尿常規異常者;⑥不配合者以及中途退出者。
1.4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做好隔離措施后,對其進行相關檢查,預防交叉感染。對比組行抗生素治療,注射用頭孢曲松鈉(南昌立健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3084,規格:2.0 g) 2 g 與0.9%氯化鈉注射液混合后實施靜脈輸注,1 次/d,連續治療2 周。觀察組在對比組基礎上聯合痰熱清(上海凱寶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30054,規格:10 ml)治療,痰熱清20 ml 與0.5%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后行靜脈注射,1 次/d,在2 h 內輸注完畢,連續治療2 周。
1.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細菌清除情況、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在治療2 周后采集患者痰液行細菌培養,統計兩組細菌清除率。不良反應包括頭暈、惡心以及皮疹等。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包括體溫恢復時間、濕啰音消失時間以及咳嗽咳痰消失時間。根據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分級,療效判定標準[3]:①顯效:經2 周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發熱、咳嗽或咳膿痰)等全部消失,同時生命體征各項數據恢復正常,且白細胞計數恢復到正常水平,經過胸片檢查結果顯示為肺部炎癥全部消失,肺部聽診干濕啰音消失;經痰液病菌培養結果顯示為陰性;②有效:經2 周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生命體征等得到顯著的改善,白細胞計數趨于正常,經胸片檢查結果為炎癥已經吸收>50%,肺部聽證可聞干濕啰音;③無效:經2 周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未緩解、白細胞計數未改善、胸片炎癥更加嚴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0%,顯著高于對比組的68.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細菌清除情況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細菌清除率為88.0%(22/25),明顯高于對比組的64.0%(16/2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947,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期間,觀察組出現1 例皮疹和1 例惡心,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0%;對比組出現1 例皮疹,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0%;觀察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略高于對比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55,P>0.05)。
2.4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觀察組體溫恢復時間為(2.78±0.55)d,濕啰音消失時間為(5.71±1.55)d,咳嗽咳痰消失時間為(4.08±1.23)d,均顯著短于對比組的(4.16±1.11)、(7.16±1.45)、(6.56±1.43)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
注:與對比組比較,aP<0.05
結核病是較為常見的傳染病,而我國結核病患者發病率在全世界排名第2 位,現存的結核病患者已經成為潛在的感染源。由于結核病屬于消耗性疾病,患病的原因復雜,為此對患者的健康產生威脅。但部分患者因為治療不及時引發支氣管肺結核遭到破壞,損傷其機體免疫機制,進而極易合并其他病原體引發肺部感染。
肺結核患者長期處于中毒的狀態,且長期消耗,為此嚴重影響其機體正常代謝,患者常伴有以下病變,如:干酪樣壞死、肺部滲出以及肺部空洞等,同時患者會伴有T 細胞介導免疫功能下降,故增加患者肺部感染的風險。據相關數據指出,所有肺結核患者中有40%伴有肺部細菌感染[4]。鑒于此,在肺結核合并肺感染治療中,感染是治療關鍵。臨床中多采用廣譜抗生素治療,但是長期應用會引發耐藥性,同時導致菌群失調,不良反應發生率高,故對治療的效果產生影響。鑒于此,顯著有效且安全的治療方法尤其重要,其中中藥成分安全性高,故聯合中藥方案更為科學。中醫學將肺結核的發病原因歸納為正氣不足、邪氣入體,繼而增加痰液分泌量,患者表現為咳嗽、咳痰等癥狀,導致致病菌在肺組織內進行繁殖,引發感染。故臨床治療應以瀉火邪毒以及化痰鎮咳為治療方向。痰熱清的藥物成分主要有山羊角、熊膽粉、金銀花、連翹、黃芩等。其中黃芩具有清泄宣肺的功效,性味苦寒,亦有解毒燥濕的作用;而連翹具有消腫散結以及清熱解毒的功效;山羊角具有平肝熄風和清熱的功效;熊膽粉為性味苦寒,其注入心肺大腸經,具有清肝明目以及鎮靜解毒的功效;金銀花具有宣肺清熱的功效。以上藥物共同構成中藥針劑,具有化痰祛瘀以及清熱解毒的功效。痰熱清經現代藥學研究已經充分證實:痰熱清具有抗菌消炎、解毒、清熱、抗病毒的作用,同時可清除自由基,促進血清中溶菌酶含量增加,有效地提升患者機體免疫力,并相應的提升機體對抗生素藥物的反應性[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0%(23/25),顯著高于對比組的68.0%(17/2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細菌清除率為88.0%(22/25),明顯高于對比組的64.0%(16/2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947,P<0.05)。觀察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略高于對比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55,P>0.05)。觀察組體溫恢復時間為(2.78±0.55)d,濕啰音消失時間為(5.71±1.55)d,咳嗽咳痰消失時間為(4.08±1.23)d,均顯著短于對比組的(4.16±1.11)、(7.16±1.45)、(6.56±1.43)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充分說明抗生素聯合痰熱清治療肺結核合并肺部感染的效果遠遠優于單純抗生素治療,同時具有細菌清除率高、安全性可靠的優勢,故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和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臨床中采用痰熱清聯合抗生素治療肺結核合并肺部感染的效果突出,安全性高,故值得臨床廣泛借鑒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