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陽
雌激素水平是女性月經周期的關鍵性因素。一旦有某類因素破壞雌激素水平平衡就會出現月經周期異常現象。臨床上排卵障礙甚至不排卵就是因雌激素水平偏低引起的,此時子宮內膜在低水平雌激素作用下出現增殖改變[1]。從生理作用進行分析,雌激素水平偏低,子宮內膜會有突破性出血,也可能由于雌激素持續性撤退導致子宮內膜出血出現異常,導致月經失調,臨床稱為無排卵型月經失調[2]。針對無排卵型月經失調,服用孕激素是臨床常用治療方式,但不同孕激素劑量獲得的臨床效果不同。本文主要對不同劑量孕激素治療無排卵型月經不調的效果展開探討。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7 月~2020 年7 月本院接診的無排卵型月經不調患者300 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無排卵型月經不調診斷標準。根據孕激素用量分為低劑量組、中劑量組、高劑量組,各100 例。低劑量組患者年齡20~38 歲,平均年齡(32.4±5.4)歲;停經時間1.5~9.0 個月,平均停經時間(5.3±1.4)個月。中劑量組患者年齡21~38 歲,平均年齡(33.1±4.5)歲;停經時間1.5~10.0 個月,平均停經時間(5.4±1.6)個月。高劑量組患者年齡21~39 歲,平均年齡(33.4±4.6)歲;停經時間1.5~9.0 個月,平均停經時間(5.6±1.5)個月。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表1 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注:三組比較,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國產黃體酮治療,低劑量組患者孕激素用量為100 mg/d,每晚睡前口服。中劑量組患者孕激素用量為200 mg/d,每晚晨起與睡前各1 次口服。高劑量組患者孕激素用量為400 mg/d,每晚晨起與睡前各200 mg 口服。兩組患者均連續用藥12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三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相關性指標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治療效果判定標準:顯效:經治療后患者停藥陰道出血,且月經恢復,停藥3 個月后復查子宮內膜厚度正常;有效:經治療后患者停藥后有出血,但月經量少于正常量,3 個月后復查子宮內膜厚度尚未恢復,但已改善;無效:經治療患者停藥后仍然有出血,子宮內膜已脫落。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相關性指標包括陰道出血量、陰道出血持續時間及治療前、治療3 d子宮內膜厚度。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腹痛、頭痛頭暈。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低劑量組總有效率為95.0%,其中顯效45 例,有效50 例,無效5 例;中劑量組總有效率為97.0%,其中顯效46 例,有效51 例,無效3 例;高劑量組總有效率為98.0%,其中顯效48 例,女50 例,無效2 例;三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2.2 三組患者相關性指標比較 治療前及治療3 d,三組子宮內膜厚度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 d,三組子宮內膜厚度均明顯優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陰道出血量與陰道出血持續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三組患者相關性指標比較()

表3 三組患者相關性指標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
2.3 三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低劑量組發生惡心嘔吐1 例,腹痛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中劑量組發生惡心嘔吐3 例,腹痛3 例,頭痛頭暈5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0%;高劑量組發生惡心嘔吐7 例,腹痛5 例,頭痛頭暈4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6.0%;低劑量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中劑量組和高劑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三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月經不調類型有多種,無排卵僅是其中一種,該種病癥主要是調節生殖的內分泌功能被破壞引起月經異常[3]。雌激素水平低于正常狀態時子宮內膜受影響而脫落引發出血,且出血時間明顯長于正常的月經周期。如孕激素缺乏,就不能抑制子宮內膜內酸性粘多糖的合成[4]。在患者體內持續存在酸性粘多糖的情況下,子宮內膜就不容易脫落,甚至是不能完全脫落,對子宮內膜再生構成不利影響,患者由此出現不規則出血、淋漓不盡。相比正常雌激素水平,低水平雌激素會導致子宮內膜溶媒體酶通透性增強,釋放出水解酶,致使子宮內膜剝離的難度明顯增強[5]。對于無排卵型月經不調患者多通過補充孕激素展開治療。孕激素主要是調整患者的月經周期,促使月經來潮時排卵,使子宮內膜厚度變薄,促使各項指標從增殖期轉變為分泌期,孕激素逐漸消退月經來潮,經服用孕激素恢復患者月經[6,7]。
黃體酮作為臨床婦科使用率較高的藥物,其針對青春期或組織檢驗為增生期的患者有明顯效果[8]。黃體酮屬于天然孕激素,經卵巢黃體分泌作用以降低患者體內雌激素受體,將增殖期子宮內膜轉向為分泌期,引發蛻膜樣變,由此引起子宮內膜萎縮脫落,對子宮內膜產生保護性的作用。針對無排卵型月經不調患者,黃體酮的用藥時間通常為10 d 左右[9-12]。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三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表明孕激素劑量的高低并不會對臨床效果產生影響。治療3 d,三組子宮內膜厚度均明顯優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 d,三組子宮內膜厚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黃體酮的劑量變化對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與出血等并不會造成影響。研究結果還顯示,低劑量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中劑量組和高劑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實低劑量黃體酮可明顯減輕藥物不良反應,有助于增強患者的安全性與舒適度。
綜上所述,不同劑量孕激素治療無排卵型月經不調均可獲得較好的效果,但低劑量給藥可明顯減少不良反應,增強患者治療的舒適度。但是臨床治療中同樣可發現,同一劑量治療的患者因存在個體性差異,治療效果也會存在一定差異,因此,臨床醫師展開治療的過程中應重視患者個體化差異,依據患者的臨床癥狀與體征變化、不適反應等合理調節用藥量與治療療程,以加快患者康復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