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鳳 章超 洪寶花
牙周-牙髓聯合病變屬于重度牙周炎患者較為常見的一類伴發性病變,近年來的發病率有所上升,同時也是造成成年人失牙的常見原因。該類患者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使得診斷和治療難度有所提升,隨著病情進展患者出現牙齦出血、牙齒松動、急性疼痛、牙周溢膿和其他相關癥狀,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該類患者的治療手段包括局部處理、根管治療、抗感染治療和牙髓拔除治療等,從而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恢復其生活質量。根管治療是該類患者的常用治療手段,在此基礎上配合恰當的藥物治療,有利于預防各類并發癥并促進病情康復[1]。本文旨在分析牙周-牙髓聯合病變患者采用替硝唑+地塞米松+根管治療方案的臨床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抽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本院76 例牙周-牙髓聯合病變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38 例。觀察組:男20 例,女18 例;年齡24~68 歲,平均年齡(40.5±9.3)歲;病程1~11 個月,平均病程(4.3±2.5)個月;病變部位:中磨牙22 例,前磨牙16 例。對照組:男19 例,女19 例;年齡22~69 歲,平均年齡(40.5±9.6)歲;病程1~10 個月,平均病程(4.2±2.1)個月;病變部位:中磨牙21 例,前磨牙17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實用口腔醫學》中對于牙周-牙髓聯合病變的診斷標準;②患者對治療方案以及研究等知曉,且簽署知情同意書;③患者治療中配合度良好;④患者具有完善的診療資料,并可配合隨訪。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其他相關口腔病變者;②合并全身性疾病者;③患者本次治療前近期應用其他免疫抑制劑以及抗菌藥物;④患者對研究中所用藥物存在過敏情況。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檢查,結合病情提供抗炎等針對性治療,患者牙齦腫脹以及牙周溢膿情況得以改善后即可進行常規根管治療,實施開髓和拔髓操作,以及常規根管預備處理,并結合病情提供牙周治療,在局部麻醉狀態下對于齦上和齦下進行潔治,同時實施根面平整處理,以過氧化氫和生理鹽水對牙周袋進行充分沖洗。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聯合應用甲醛甲酚治療,應用無菌棉捻蘸取該藥物適量置于患者根管尖端處,從而輔助根管治療;觀察組患者聯合應用替硝唑、地塞米松治療,即替硝唑與地塞米松混合適量丁香油酚糊劑,利用棉捻蘸取適量放置于患者根管尖端處,從而完成輔助根管治療。在根管治療后,兩組患者均給予氧化鋅進行暫封,并于1 個月后將其取出。
1.4 觀察指標
1.4.1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的臨床療效指標 于治療前和治療1 個月末進行臨床療效指標的評估,包括PD、SBI、PLI、GI。
1.4.2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 于治療前和治療1 個月末抽取患者的空腹靜脈血,離心實施血清分離,利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對其主要血清炎癥因子指標進行測定,包括TNF-α、hs-CRP、IL-1β。
1.4.3 對比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統計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包括氣味不適、頭暈、惡心嘔吐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的臨床療效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PD、SBI、PLI、GI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PD、SBI、PLI、GI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臨床療效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臨床療效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a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TNF-α、hs-CRP、IL-1β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TNF-α、hs-CRP、IL-1β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a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
牙周-牙髓聯合病變的發病原因較為復雜,通常是由于厭氧菌等造成的混合感染,在患者的治療中需要盡快清除感染以及消毒抗菌[2]。對該類患者的治療手段包括牙周治療以及根管治療,然而患者治療過程中感染、腫脹、發熱等發生率相對較高,導致恢復時間進一步延長,所以還需給予科學的抗原藥物,進一步提升根管治療效果[3]。
從本次的研究結果來看,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PD、SBI、PLI、GI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TNF-α、hs-CRP、IL-1β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提示,在根管治療期間聯合應用替硝唑以及地塞米松進行輔助治療,有利于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并幫助降低患者的炎癥因子水平,該綜合治療方案的應用價值更高。地塞米松是常用的腎上皮質激素,可有效改善自身免疫炎癥,幫助緩解局部水腫并降低疼痛感受[4-7]。替硝唑則是一種抗厭氧菌治療藥物,具備優良的抗菌作用,用藥后起效迅速,同時作用時間持久[8-11]。將地塞米松與替硝唑進行聯合應用,可充分發揮協同抗菌作用,有利于更好地提升治療效果[12]。在安全性方面,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給予牙周-牙髓聯合病變患者根管治療期間輔助應用替硝唑以及地塞米松可取得優良的治療效果,對于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并提升治療效果作用突出,并且該治療方案的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牙周-牙髓聯合病變患者采取替硝唑+地塞米松+根管治療方案臨床療效滿意,可有效降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