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奕涵 胡文桂
剖宮產屬于產科一項主要的手術類型,指的是通過外科手術經過產婦腹部將其子宮切開順利取出胎兒[1]。伴隨醫療技術不斷進步,當前剖宮產已經逐漸成為處理難產、部分產科合并癥及挽救母嬰生命的重要手段,受到臨床高度認可。受手術過程中麻醉、器械牽拉和創傷等各類因素刺激,再加上產婦過于畏懼術后機體疼痛程度,不愿盡早下床開展活動,會使其身體機能恢復時間延緩,導致其身體機能明顯降低,給其術后恢復帶來嚴重影響,部分產婦還可能出現抑郁等負面情緒。除此之外,剖宮產術后還會有一定幾率發生并發癥,例如感染以及尿潴留等,并發癥出現后會增加產婦痛苦和醫療負擔,防礙其產后恢復[2]。因此,術后盡早開展有效合理措施對加快產婦身心恢復有著重要意義。據有關研究顯示[3],盡早開展康復鍛煉有助于剖宮產后腸胃功能恢復,加快惡露排出,防止產后抑郁等不良情況出現。為此,本文就剖宮產術后開展早期康復鍛煉對產后恢復的促進作用開展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于本院行剖宮產的產婦135 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68 例)和觀察組(67 例)。對照組年齡24~42 歲,平均年齡(32.65±3.14)歲;孕周36~41 周,平均孕周(38.25±1.34)周;妊娠次數1~3 次,平均妊娠次數(1.86±0.45)次。觀察組年齡25~40 歲,平均年齡(32.70±3.05)歲;孕周36~41 周,平均孕周(38.30±1.25)周;妊娠次數1~4 次,平均妊娠次數(1.90±0.90)次。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院內倫理委員會許可,同時均取得產婦或其家屬知情同意。納入標準:①均與剖宮產指征相符,同時為單胎妊娠;②具備正常的認知能力,可配合完成此次研究;③臨床資料無任何缺失。排除標準:①腎、心、肺等重要臟器存在嚴重病變者;②存在妊娠有關嚴重并發癥者;③存在認知障礙或者精神病者;④拒絕或者無法配合研究者。
1.2 方法 對照組術后進行常規處理,即產婦回到病房后協助其去枕平躺體位8 h,等到12 h 后改半臥體位,進行24~48 h 留置導尿處理,術后2 d 于護士協助下逐漸下床開展活動。觀察組術后予以早期康復鍛煉,具體方法如下。①產后2 h 于護士協助下引導產婦開展提肛和收腹鍛煉,指導產婦維持平臥體位,開展深吸氣同時緩慢進行肛門提拉和腹部收緊動作,進行1 s 屏氣后吐氣并將肛門和腹部放松,如此反復練習,伴隨產婦熟練度增加能不斷延長屏氣的時間,2 次/d 練習,時間10 min/次。②產后1 d引導產婦開展下肢功能恢復鍛煉,協助其采用仰臥體位,繃直雙下肢后慢慢抬高下肢,直到和髖關節間呈現90°直角,該動作需維持10 s,之后緩慢將下肢收攏、彎曲膝關節并緩慢放下,2 次/d 鍛煉,時間10 min/次。③術后2 h 經氣壓波治療儀開展肢體氣壓療法,做好設備的各項參數調整,后將產婦的雙下肢放入護腿套中,確保包裹緊密,使壓力充氣管和氣壓治療儀緊密相連,打開電源后再將開關打開,等到綠色指示燈亮起后旋轉壓力旋鈕到50 mm Hg(1 mm Hg=0.133 kPa),治療時間控制在30 min/次,后將設備的開關關閉,對壓力充氣管進行分離后取下,2 次/d,共連續治療5 d。④產后1 d 逐漸引導產婦下床進行活動,能沿床緣開展練習,不斷往行走過渡,時間控制在5~10 min/次,1 次/d;術后3 d 由相應的康復師指導產婦進行盆底肌訓練,取仰臥體位,盡量使腿部彎曲,大腿和腹部接近,后雙手環抱雙腿進行腳尖觸摸,再躺下深吸氣,時間10~15 min/次,3~4 次/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術后恢復情況,包括疼痛維持時間、進食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及惡露持續時間。②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主要包括產褥感染、肺部感染和尿潴留等。③生活質量,分別在干預前和干預3 d 后選擇世界衛生組織(WHO)生存質量評定表對兩組產婦開展評估,內容涉及生理、心理、環境以及社會關系等項目,各項經百分制開展計分,最終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佳[4]。④滿意度,采用經本院自制調查表對兩組產婦滿意度開展評估,總分100 分,最終得分>90 分屬于滿意,80~90 分屬于一般滿意,<80 分屬于不滿意;滿意度=(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疼痛維持時間、進食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及惡露持續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1.49%低于對照組的13.2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2.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生理、心理、環境及社會關系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 d 后,觀察組生理、心理、環境及社會關系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滿意度98.51%高于對照組的85.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滿意度比較[n(%),%]
據有關資料顯示[5],近年來剖宮產率呈現不斷升高趨勢,其中高達25%的產婦開展剖宮產的原因并不是醫療需要,每年有近500 萬例剖宮產產婦其實能夠自然分娩。當前,剖宮產優點已得到臨床認可,但手術損傷會一定程度影響到術后機體恢復,通常手術結束后切口于3 d 左右愈合,而臥床時間過久會引發胃腸脹氣及切口位置疼痛等,進而對產婦進食和排尿等產生不利影響[6]。手術給子宮帶來的損傷使得術后可能出現并發癥,因此剖宮產術后積極開展康復鍛煉措施十分必要。
曾群等[7]對80 例剖宮產產婦開展研究,一組產后行常規處理納入至對照組,一組產后盡早開展康復鍛煉納入至研究組,結果發現,研究組術后疼痛維持、進食、肛門排氣以及惡露持續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疼痛維持時間(23.96±3.20)h、進食時間(19.45±2.56)h、肛門排氣時間(20.25±2.26)h 及惡露持續時間(17.78±3.35)d 均短于對照組的(34.68±4.05)h、(44.78±5.08)h、(40.74±3.85)h、(23.84±3.20)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剖宮產術后開展早期康復鍛煉有助于機體恢復。分析原因,術后2 h 開展提肛和收腹訓練,有助于提高肛周肌群的肌力水平,與下肢運動訓練相結合,有助于恢復運動能力,提升運動量,同時盡早離床開展活動,能加快腸道蠕動,促進產婦分泌物排出,減輕其疼痛感[8]。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1.49%低于對照組的13.2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早期康復鍛煉有助于減少并發癥發生。分析原因,早期康復鍛煉有助于增加產婦的呼吸深度和肺活量,促進氣管內的分泌物排出,進而減少肺部相關并發癥發生;早期開展康復鍛煉能加快血液循環,有助于傷口更快愈合,防止壓瘡和血栓等并發癥發生;早期開展康復鍛煉還能促進膀胱功能恢復,進而降低尿潴留等并發癥發生風險[9]。干預后,觀察組生理評分(85.98±1.36)分、心理評分(86.54±2.05)分、環境評分(87.62±1.32)分及社會關系評分(88.12±1.40)分均高于對照組的(80.42±1.45)、(81.15±2.12)、(82.65±1.40)、(83.15±1.6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早期開展康復鍛煉有助于產婦生活質量和滿意度提升,分析原因,可能與機體運動能力得到恢復、不舒適狀態得到緩解、心理狀態獲得改善等有關。
綜上所述,剖宮產術后開展早期康復鍛煉有助于縮短進食、肛門排氣及惡露持續時間,明顯提升其生活質量及滿意度,減少并發癥發生,值得臨床積極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