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莉,鄭 鑫,袁 媛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于胰島素利用障礙或胰島素分泌不足引起的代謝紊亂性疾病。一般來說,老年人群對健康飲食行為的管理意識較差,其血液黏稠度較高,且缺乏運動,易引起血管內皮損傷,加之DM病人體質降低,活動量減少,需長期臥床休息,引起血液流動速度緩慢,易導致血栓的形成[1-2]。臨床上,常應用氣壓治療儀干預以預防病人深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發生,為了確保病人氣壓治療的安全性,治療時間多為0.5 h,可改善其下肢股靜脈血流水平,但下肢DVT的預防效果不理想[3]。唐曉梅等[4]表明,氣壓治療1 h、氣壓治療2 h較氣壓治療0.5 h均可降低老年病人下肢DVT的發生,改善生活質量,但氣壓時間治療過長可能致使壓力性損傷風險升高,增加病人痛苦。本研究選用老年DM病人探索不同氣壓治療時間對預防下肢DVT的效果及其對下肢血流速度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20年10月—2021年9月收治的115例老年DM病人作為研究對象,依據氣壓治療時間不同分為常規組和干預組。常規組57例,男29例,女28例;年齡62~83(73.00±5.36)歲;體重51~75(63.82±8.27)kg;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1例,高中及以上26例。干預組58例,男28例,女30例;年齡64~81(72.00±5.41)歲;體重49~78(64.15±8.23)kg;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0例,高中及以上28例。兩組老年DM病人在體重、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較無差異,組間可比(P>0.05)。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診斷標準 符合《老年糖尿病診療措施專家共識(2013年版)[5]中DM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 ①有口渴、尿量增加、體重減輕等癥狀;②空腹血糖不低于7.0 mmol/L或餐后2 h血糖不低于11.1 mmol/L;③年齡62~83歲;④病人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等。
1.4 排除標準 ①下肢靜脈曲張;②糖尿病足;③既往服用影響凝血功能藥物;④精神障礙等。
1.5 方法 兩組病人均行DM相關知識宣傳、飲食指導等干預,均給予控制血糖、調節血脂、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規治療。
1.5.1 常規組 給予氣壓治療0.5 h。應用QL/IPC-AI型空氣波壓力治療儀,囑病人取平臥體位,將壓力護套安裝在病人下肢,將治療儀開關打開,Judy等[6]研究指出,實施70 mmHg(1 mmHg=0.133 kPa)氣壓治療對下肢DVT具有良好預防效果,故設定70 mmHg壓力,設定治療時間為0.5 h,啟動儀器,每天3次。
1.5.2 干預組 給予氣壓治療1 h。除治療時間外,所用儀器、設定壓力及操作步驟等均與常規組相同,設定治療時間為1 h,每天3次。兩組病人均持續干預2周。
1.6 觀察指標 ①下肢DVT及壓力性損傷發生情況:比較兩組病人下肢DVT發生情況及壓力性損傷發生情況。統計下肢DVT及壓力性損傷發生率。其中符合歐洲壓瘡咨詢委員會(European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 NPUAP)、美國壓力性損傷咨詢委員會(National Pressure Injury Advisory Panel, NPIAP)和泛太平洋地區壓力性損傷聯盟(Pan Pacific Pressure Injury Alliance)聯合制定的《壓力性損傷預防和治療:臨床實踐指南》中診斷標準[7],即為壓力性損傷。②下肢血流速度:比較兩組病人干預前、干預2周末下肢血流速度。囑病人取仰臥位,將腘窩部暴露,應用M3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測定下肢股總靜脈、股深靜脈、腘靜脈血流速度。③凝血功能:比較兩組病人干預前、干預2周末凝血功能。抽取病人清晨空腹肘靜脈血3 mL,3 500 r/min離心13 min,取上層血清,采用雷杜RAC-030型全自動血凝分析儀測定D-二聚體(D-Dimer,DD)、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TT)。


表1 兩組老年DM病人下肢DVT及壓力性損傷發生情況比較 單位:例(%)

單位:cm/s

3.1 氣壓治療時間對老年DM病人下肢DVT及壓力性損傷發生情況的影響 DM早期病人臨床上多無明顯癥狀,當血糖上升到一定程度時,臨床上可出現口渴、多飲、多尿等典型癥狀,伴有體重減輕、乏力等癥狀[8]。因長期DM,病人機體內血液黏稠度異常升高,其血液中的葡萄糖會對血管內皮產生氧化作用,引起局部組織破壞,促使血栓形成,若不及時干預,隨著疾病進展,一旦栓子脫落,可能出現肺動脈栓塞,威脅病人生命[9-11]。氣壓治療0.5 h,應用氣囊通過仿生學原理,對肢體進行反復性加壓、減壓,可促進靜脈血液循環,雖然在氣壓治療時間上相對較短,對肢體壓力性損傷較低,但對肢體的持續作用時間較短,可能影響下肢DVT的預防效果[12-13]。氣壓治療1 h應用充氣氣囊,通過程序控制形式,對肢體進行環形按壓,促使壓力梯度的形成,適當延長氣壓治療時間,雖然可能引起壓力性損傷,但利用所形成的充氣、膨脹以及放氣的過程,對淤積的淋巴液與靜脈血進行有效推動,且壓縮方式可全方位按摩其下肢,促使纖維蛋白活性增強,從而改善下肢血液循環,降低下肢DVT的形成[14-15]。結果顯示干預組壓力性損傷發生率高于常規組但無差異;干預組下肢DVT發生率低于常規組,表明兩組干預方式均有較高安全性,且氣壓治療1 h可降低老年DM病人下肢DVT發生。
3.2 氣壓治療時間對老年DM病人下肢血流速度的影響 研究顯示兩組病人干預2周末股總靜脈、股深靜脈、腘靜脈血流速度較干預前均升高,且干預組高于常規組,表明氣壓治療1 h可調節老年DM病人下肢血流速度。氣壓治療0.5 h應用360°圓周壓力,可對靜脈瓣的血液淤積進行清除,降低靜脈瓣受損程度,促使血液流速相對穩定在較高水平,對下肢血流速度有一定調節效果[16]。但氣壓治療時間設定為1 h,則通過間歇性加壓的作用方式,對纖維吸收進程具有推動作用,促進前列環素合成,對于血液自其他部位向心臟、自淺靜脈至深靜脈的流速具有促進作用,提高機體血液循環速度;且適當延長氣壓治療時間,可延長血管壁承受壓力時間,增強小腿肌肉泵的作用,減輕下肢靜脈血液淤積情況,降低下肢血液堆積,改善下肢血流速度[17]。
3.3 氣壓治療時間對老年DM病人凝血功能的影響 DM病人由于血糖、血脂等多種代謝紊亂,致血管內皮細胞損傷,釋放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增加,促使血小板黏附,血漿纖維蛋白原增加,血液黏滯度增加,導致凝血功能異常[18]。氣壓治療0.5 h通過壓縮氣泵的節律性膨脹以及收縮,可提高下肢血液循環,抑制凝血因子的聚集與黏附,但由于氣壓治療時間不長,導致對下肢血流速度的改善效果有限,從而致使對凝血功能的調節效果不明顯[19]。而氣壓治療1 h利用波動氣流大面積按摩以及擠壓下肢,通過該按摩及擠壓產生的刺激力,將刺激力深入血管、淋巴管以及深部肌肉,利于血液以及淋巴回流的恢復;且應用間歇性加壓,促使纖維蛋白溶解速率得以提升,對促凝物質的異常激活具有拮抗作用,通過自遠心端至近心端充氣,提高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減輕肢體水腫,利于下肢動脈灌注,促進淤血靜脈排空,避免凝血因子聚集,從而調控機體高凝狀態,調節凝血相關指標,改善凝血功能[20]。結果發現兩組病人干預2周末DD水平較干預前均降低,且干預組低于常規組;APTT、PT、TT水平較干預前均升高,且干預組高于常規組,表明氣壓治療1 h可改善老年DM病人凝血功能。
綜上所述,本研究的創新之處在于在常規氣壓治療的基礎上,選用預防效果較為理想的壓力值即70 mmHg,雖然氣壓治療可促進靜脈血液循環,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血管壁承受壓力的時間亦延長,血流速度進一步加快,大大降低下肢DVT風險,但并非氣壓治療時間越長對病人臨床預后越好。王瑩等[21]研究結果證實,氣壓治療時間延長可增加壓力性損傷的發生風險。故將氣壓治療時間控制為1 h最佳,既可降低下肢DVT發生,調節凝血功能,改善下肢血流速度,又具有較高的安全性,療效優于氣壓治療0.5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