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榮珍
社會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社會競爭度的不斷加劇,帶來了精神障礙病種發病率的逐年趨高[1-2],精神分裂癥在精神障礙病種序列中屬重癥類型,且多數雖經治療仍會留存精神殘疾問題,是人群精神致殘的重要成因之一[3]。單純抗精神病用藥可實現一定癥狀改善之效,但在社會功能改善方面用藥價值不高,且長期用藥所致系列性不良反應亦會造成用藥依從性的明顯下滑,最終難獲良性遠期預后結局。日間系統式康復護理指借助于為慢性精神病種病人創設康復訓練與活動機會而促升其人際互動、生活適應、生產能力等的康復工作方式,本研究嘗試采用日間系統式康復護理對慢性精神分裂癥病人施加干預,效果較好?,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7月—2020年12月就診于本院的精神分裂癥病人47例設為對照組,2021年1月—2021年6月就診于本院的同類病人設為試驗組。納入標準:精神分裂癥確診者,病情穩定期,年齡≥18歲,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嚴重軀體疾病,嚴重自殺傾向,嚴重困擾性行為,暴力傾向,四肢殘疾,家屬拒絕參與[4-5]。對照組男24例,女23例;年齡(51.47±10.62)歲;受教育年限(11.60±3.54)年;精神分裂癥病程(30.17±10.52)個月;首發19例,復發28例。試驗組男25例,女22例;年齡( 51.60±10.42)歲;受教育年限 (11.45±3.67)年;精神分裂癥病程(30.33±10.25)個月;首發20例,復發27例。兩組病人精神分裂癥病程及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按精神分裂癥住院常規模式施護,試驗組接受日間系統式康復護理干預,日間至醫院接受與對照組相同的住院護理干預,并加用系統康復護理,夜間返回家庭環境,具體實施方式為:①心理康復。責任護士以支持性心理輔導技術對精神分裂癥護理對象施以集體輔導與個體輔導[6],針對護理對象實際心境狀態展開目標明確的紓解疏通,組織團體認知課程,傾聽護理對象心聲困惑,做好解釋勸導、正向引領,每月行支持性心理護理至少2次,每次為時60 min。②社會康復。由經過培訓的責任護士承擔日間社會康復訓練師,依每一個精神分裂癥者社會功能缺陷項目與程度定制個性化社會康復訓練方案,康復手段包括:組織并鼓勵護理對象參與其感興趣的文體活動,組織豐富的工娛治療活動,開展手工藝品制作訓練活動,組織書法繪畫訓練活動等,對于參與度高、活動積極性良好、表現優異的精神分裂癥護理對象施以高調肯定與褒獎,一方面對其自身形成積極的社會康復陽性強化,一方面為其他精神分裂癥護理對象樹立起榜樣激勵機制,對積極性低下、表現不佳的護理對象不做指責批評,耐心分析其不積極、表現不佳的成因所在,在給予充分支持鼓勵的同時進行消極行為成因的針對性解決。③自我管理康復。邀請精神障礙疾控領域權威專家開展專項講座,傳授系統化的精神衛生知識、自我管理技能,責任護士于各項護理接觸活動中,以碎片式教育法反復進行自我管理價值滲透、自我管理技能訓練,定期行用藥自我管理、自我監測技能等的觀察評估,針對自我管理誤區、薄弱點、偏差、盲點等進行針對性扭轉、補足、糾偏、掃盲干預[7]。
1.3 評價方法 ①以簡明精神病量表[8](BPRS,Brief Psychiat Ricrating Scale)對兩組精神分裂癥施加測評,總評分范疇在18~126分,分值愈高提示該精神分裂癥病情愈重。量表信度為0.912,效度為0.896。②以自知力與治療態度問卷(Insightand Treatment Attitude Questionnaire,ITAQ)對兩組精神分裂癥病人行相應測評,含測評條目11個,皆賦為0~2分,總分值范疇在0~22分,分值愈高提示該精神分裂癥病人自知力與治療態度愈佳。量表信度為0.869,效度為0.708。③以個人與社會表現量表[9](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scale,PSP)為工具對兩組研究樣本行相應測評,包括自我照料、攻擊與擾亂行為、社會關系與個人關系以及對社會有益活動,總分值范疇在0~100分,分值愈高提示該測評對象個人與社會表現愈佳。量表信度為0.805,效度為0.817。④以盧森堡自尊量表[10](Luxembourg Scale of Self-Esteem,SES)為工具對兩組護理對象行相應測評,總分值范疇在10~40分,分值愈高提示該護理對象自尊水平愈高。量表信度為0.77,效度為0.523。


表1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BPRS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2 兩組病人ITAQ、PSP、SES評分比較 單位:分
慢性精神分裂癥以基本個性改變,思維、情感、行為的分裂,精神活動與環境的不協調為主要特征,且患病率、復發率、致殘率極高。近年來國內外都有大量研究報告,國外研究更多傾向于理論性研究;而國內側重于認知治療和行為治療單獨治療,音樂治療研究有逐漸增多的趨勢,雖然藥物可以有效控制精神分裂癥病人的陽性癥狀,但治療效果不顯著[11]。本研究發現,日間系統式康復護理可顯著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癥者的精神癥狀。精神疾病是世界范疇內的第四大致殘病因,精神障礙者健康管理已成為沉重家庭社會負荷[12]。限于精神障礙疾控資源的有限性,大多數精神分裂癥病例均會于藥療獲得癥狀控制后、仍遺留類型各異、程度不等認知行為個性異常以及殘留精神癥狀的狀態下出院接受家庭康復[13],故需對該類病人施以持續性的精神康復支持[14]。日間系統式康復為精神病種病人提供了綜合性、豐富性、目標明確的日間康復服務,使精神疾病病例日間接受康復管理、夜間享受家庭溫馨,是醫院-家庭聯合康復的重要組織形式[15]。本研究將日間系統式康復護理應用于精神分裂癥護理對象之中,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精神分裂癥病人BPR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日間系統式康復護理可提升精神分裂癥病人的康復成效。究其原因,日間系統式康復護理為精神分裂癥護理對象創設了精神康復治療與社會回歸兼顧的干預時間與空間,護理對象日間、夜間處于不同康復環境與氛圍之中,視野得以開拓,心境得以放松,同時接受社會感、集體感、家庭感關愛支持,為其重拾生活信念感與信心感奠定堅實基石,利于其病情康復,形式多樣的康復活動,致力于系統化、計劃性培育精神分裂癥護理對象參與康復的意愿與行為,使之因病所致自卑感、孤獨感得以紓解,社會回歸腳步加速,自我健康管理扎實有力,故而實現了較好的精神癥狀緩解之效[16]。
日間系統式康復護理可顯著改善精神分裂癥者的自知力、治療態度與自尊水平。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精神分裂癥病人ITAQ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日間系統式康復護理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癥病人的自知力與治療態度,分析原因可能為,日間系統式康復護理過程中,護理工作者與護理對象高頻次開展深層次交流溝通,以激勵、增強、強化等方式,使護理對象充分獲取情感維度的支持,增進其疾控自信心,使其自消極態度轉變為積極態度,與此同時,日間系統式康復護理還注重對精神分裂癥護理對象疾控知識技能的有效傳授,可助力護理對象學習掌握對自身精神癥狀做出評判分析的能力,進而促升了其疾病自知力[17-18]。表2數據還顯示,試驗組精神分裂癥病人PSP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日間系統式康復護理在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癥護理對象個人及社會表現方面亦具備積極性,原因可能在于該類康復護理的開放性管理屬性為精神分裂癥護理對象提供了豐富多樣的職業訓練、工娛活動機會,有意識地引領康復對象于上述活動中獲取與感知成功體驗,可自生理、情感兩方面自如應對生活中壓力,使之更具個人表現信心與能力,社會回歸信心與技能獲得提升[19]。表2研究數據顯示,試驗組精神分裂癥病人SES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日間系統式康復護理可助力精神分裂癥病人獲得更高的自尊水平,原因可能在于,該類康復護理模式面向精神分裂癥護理對象提供了針對式戶外活動、娛樂與訓練機會,可助力護理對象于輕松狀態中自然掌握人際交往、自理生活、自我疾病管理及回歸工作等技能,在低壓力甚至無壓力狀態下促升精神分裂癥護理對象康復質量,對之形成積極的心理社會支持效應,使之順利完成自尊的重建與提高[20]。
綜上所述,采用日間系統式康復護理對慢性精神分裂癥病人施加干預,可顯著改善其精神癥狀、治療態度、個人與社會表現,促升其自知力、自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