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棟
肺癌為臨床常見惡性腫瘤,嚴重危害人體身心健康[1],非小細胞肺癌為肺癌常見類型[2],早期無典型癥狀,患者極易忽略,導致病情進一步發展,增大死亡風險,需引起臨床重視[3]??v觀臨床針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應用胸腔鏡肺葉切除治療具有操作簡單、快速等優勢,能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4]。但隨著臨床深入研究發現,該手術對患者創傷仍較大,術后炎性因子水平較高,對患者肺功能及免疫功能均有一定影響[5],且因對患者肺葉進行切除,患者肺功能亦會受到一定影響,嚴重者出現呼吸困難等癥狀[6],一定程度降低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增添患者不適,由此可知,探索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案意義重大[7]。鑒于醫學技術飛速發展,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治療中出現單操作孔胸腔鏡肺段切除治療,為進一步探究單操作孔胸腔鏡肺段與肺葉切除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效果,此次研究選取2019 年7 月~2021 年4 月本院收治的118 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比較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7 月~2021 年4 月本院收治的118 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9 例。對照組男39 例,女20 例;年齡45~69 歲,平均年齡(57.87±4.29)歲;腫瘤分期:Ⅰ期40 例,Ⅱ期19 例。觀察組男38 例,女21 例;年齡46~69 歲,平均年齡(57.50±3.81)歲;腫瘤分期:Ⅰ期41 例,Ⅱ期18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②均進行手術治療;③本院倫理委員會同意研究;④患者均知情研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心肺功能耐受較差者;②精神疾病患者;③合并傳染性疾病者;④認知功能異常者;⑤凝血功能異常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取肺葉切除治療,采用雙腔氣管插管靜脈麻醉誘導,靜脈吸入復合全身麻醉以麻醉維持,術中健側肺通氣,指導患者取健側臥位,取腋中線第8 肋間作胸腔鏡觀察孔,以患者胸大肌后緣至其背闊肌的前緣第4~5 肋間視為主操作孔,長度約4 cm,肩胛下線的第6~7 肋間作為副操作孔,長度約1.5 cm,術中不必行開胸器撐開肋骨處理,在鏡下進行胸內分離、止血、縫合等相關操作,肺葉取出后行肺門縱膈淋巴結清掃[8]。
1.3.2 觀察組 采取單操作孔胸腔鏡肺段治療。麻醉誘導、維持及體位與對照組一致,胸下放置軟墊,進行單操作孔切口處理,于患者腋中線7~8 肋間取1.0 cm切口視為胸腔鏡觀察孔,將胸腔鏡、電凝鉤等儀器置入,觀察胸腔內部情況,觀察胸腔內部病變位置,取腋前線第4 或5 肋間作為主操作孔,長度約2.5 cm,并放置切口保護套,避免鏡頭污染,在胸腔鏡監視下進行靶肺段根部解剖分離,對肺段動、靜脈與支氣管進行遠端游離,清掃淋巴結,結扎肺段動脈,對段支氣管遠端殘端行提起處理,再使用超聲刀對縫合段間裂與鄰近葉間裂進行離段處理,常規置入胸腔引流管引流[9-11]。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手術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分別于手術前后采集患者清晨空腹外周血液,檢測IL-6、CRP、TNF-α 等炎性因子水平。②比較兩組手術前后免疫細胞水平。分別于手術前后采集患者清晨空腹外周血液檢測CD4+、CD8+、CD4+/CD8+等免疫細胞水平。③比較兩組肺功能指標。術后對患者FEV1、FVC、FEV1/FVC 進行測量,評估肺功能狀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術前,兩組IL-6、CRP、TNF-α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IL-6、CRP、TNF-α 水平均高于本組術前,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表1 兩組手術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術后比較,bP<0.05
2.2 兩組手術前后免疫細胞水平比較 術前,兩組CD4+、CD8+、CD4+/CD8+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CD4+、CD8+、CD4+/CD8+水平均低于本組術前,但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免疫細胞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手術前后免疫細胞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術后比較,bP<0.05
2.3 兩組肺功能情況比較 觀察組FEV1、FVC、FEV1/FVC 水平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

表3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非小細胞肺癌為肺癌常見類型[12],研究報道,近年來受飲食、環境、心理等因素影響,該病發生率有所升高,已成為人類第一隱形殺手,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需積極治療,挽救患者生命,減輕患者痛苦[13-15]。
腹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是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常見治療手段,此次研究中對照組應用該治療方式治療,其是借助腹腔鏡技術,在監視器輔助下對病變肺葉進行切除,療效顯著。但需引起注意的是,該手術方式因切除了患者病變肺葉,極易導致心肺功能障礙,此外,對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而言,應以保留健康肺組織為治療原則,肺葉切除術顯然不合時宜[16]。
隨著臨床深入研究,出現單操作孔胸腔鏡肺段治療,該手術方法具有手術切口更小、對患者損傷更小、便于術中操作、切口美觀等優點[17],在臨床應用廣泛,且與肺葉切除術相比,該手術方式能在保障根除病灶前提下,最大程度保留病變肺葉的健康組織,精準切除腫瘤后,再對肺門、縱膈淋巴結進行系統性清掃術處理,最大限度減少手術對肺功能的影響,對減少創傷、促使患者更快康復亦有積極作用[18]。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術后,兩組IL-6、CRP、TNF-α 水平均高于本組術前,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CD4+、CD8+、CD4+/CD8+水平均低于本組術前,但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FEV1、FVC、FEV1/FVC 水平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單操作孔胸腔鏡肺段切除治療對患者創傷更小,對患者免疫功能、肺功能影響更小,更利于患者術后康復。需注意的是,單操作孔胸腔鏡肺段切除治療較之傳統手術而言,對技術要求更高,操作難度更高,提示臨床需切實結合患者病情,科學選擇手術方法治療,務必使手術風險降至更低[19-22]。
綜上所述,與肺葉切除術相比,單操作孔胸腔鏡肺段切除治療能有效減輕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炎癥反應,減少對免疫細胞、肺功能影響,更利于患者術后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