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珊
牙齒易掉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慢性牙周炎,且此疾病在成年群體中發生率較高[1]。慢性牙周炎發病機理多種多樣,與細菌滋生、環境狀況、個人飲食習慣等有關。口腔里存在各種各樣的微生物,當口腔與微生物所持有的平衡被破壞后就容易引起口腔疾病,比如慢性牙周炎[2]。慢性牙周炎不能通過漱口、吃消炎藥等方法有效去除有害微生物。目前,此疾病常使用基礎牙周療法進行治療,國內外都做了許多關于慢性牙周炎的研究。益生菌可以對有害菌體的生長繁殖起阻礙作用,是一種對人體有益的微生物,可以很好地控制口腔與微生物的平衡[3]。本研究針對益生菌聯合牙周基礎治療慢性牙周炎臨床治療的效果進行了詳細探討,詳細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0 例。納入標準:①符合美國牙周學會制定的慢性牙周炎診斷標準的患者;②自愿參與本次實驗的患者;③首次進行牙周炎治療的患者。排除標準:①對本次實驗藥物過敏的患者;②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③合并癌癥、高血壓、糖尿病等重大疾病患者;④無正常認知能力的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牙周基礎療法進行治療,實驗組采用牙周基礎療法聯合益生菌治療,服用益生菌片,1 片/次,4 次/d。兩組均連續治療2 個月,記錄兩組患者的口腔內菌群變化以及牙周指標。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 PPD、BI 在治療前后,醫生要分別記錄患者PPD 和BI,BI 根據患者出血及炎癥嚴重程度進行評定,BI 越高患者牙齦出血情況越嚴重。
1.3.2 比較兩組口腔內菌群存在情況 在治療前后分別取患者唾液1 ml,然后通過聚合酶反應檢測沉淀中的致病菌。
1.3.3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 IL-6、IL-10、MMP-9 水平 在治療前后分別取患者唾液5 ml,然后檢測IL-6、IL-10、MMP-9 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PPD、BI 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PPD、BI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PPD、BI 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PD、BI 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PD、BI 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口腔內菌群存在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口腔內聚合梭桿菌、福賽坦菌、中間普氏菌、牙齦卟啉單胞菌、伴放線菌放線桿菌存在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口腔內聚合梭桿菌、福賽坦菌、中間普氏菌、牙齦卟啉單胞菌、伴放線菌放線桿菌存在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口腔內菌群存在情況比較[n(%)]
2.3 兩組治療前后IL-6、IL-10、MMP-9 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IL-6、IL-10、MMP-9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IL-6、IL-10、MMP-9 水平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IL-6、IL-10、MMP-9 水平比較(,pg/ml)

表4 兩組治療前后IL-6、IL-10、MMP-9 水平比較(,pg/ml)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慢性牙周炎在我國發生率很高,其發病原因多樣,人們承受不斷增多的壓力,經常性的喝酒抽煙以及生活中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都有可能導致該疾病的發生。該疾病常見的癥狀有牙齦出現紅腫甚至出血,腐蝕牙齒并導致牙齒脫落,患者將深受疾病帶來的漫長的痛苦,若患者不積極進行治療,病情會變得更加嚴重,治療難度也會大大增大[4]。因而在治療期間,需有針對性的對慢性牙周炎患者積極采取有效治療措施并進行有效的指導教育,使患者積極接受治療以防止出現病情惡化的現象[5]。
據相關報道表明慢性牙周炎發病的原因是口腔內厭氧菌遭到感染,破壞了所在微生物環境的平衡[6]。因此在國內主要使用的手段就是改善口腔環境,通過牙周基礎治療的方法以控制炎癥的進一步惡化[7,8]。為更好的治療慢性牙周炎患者國內外學者研究了更多有效治療方案。微生物在口腔內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與人體互相牽制、互相依賴。經過口腔唾液成份檢查發現,慢性牙周炎患者的口腔中致病菌數目多于正常人。益生菌是一種可以抑制致病菌的生長與繁殖的有益菌,可重新平衡已經破壞的微生物環境[9,10]。本次實驗結果顯示:治療后,實驗組PPD、BI 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口腔內聚合梭桿菌、福賽坦菌、中間普氏菌、牙齦卟啉單胞菌、伴放線菌放線桿菌存在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IL-6、IL-10、MMP-9 水平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益生菌的加入,占領了有害菌體的地位,重新建立了口腔內的生態平衡,對慢性牙周炎的治療起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益生菌聯合牙周基礎治療慢性牙周炎患者的臨床療效比只用牙周基礎治療法好,此治療方案可有效阻止致病菌的生長與繁殖,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