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中天 孟培 熊夢杰
摘要:文章從武昌糧道街的歷史、區位以及街道現存問題等方面入手,探討將地域文化運用到武昌糧道街景觀設計中的可能性。從“革命文化”和“教育文化”兩方面入手對糧道街進行文化挖掘與構建,從保護和更新兩個視角,探究與思索如何在糧道街中展現文化景觀。
關鍵詞:地域文化;街道景觀;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3-0-03
0 引言
不同的地域文化使城市具有不同的底蘊,當代城市街區承載了當地大量的文化信息,是城市生活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目前國內經濟快速發展,地域文化特征在城市化、趨同化中不斷消減,也使得人們逐漸失去對城市歷史文化的情懷與尊重。
1 地域文化的內涵與價值
地域文化是在特定地區與特定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是傳承積淀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同時也是區域內習慣、民俗等文明展現。它在地域中與環境相結合,構成其特殊性,如歷史古韻、民俗風情、景觀環境等。在我國遼闊的大地上,不同的社會結構和經濟形勢、政治策略造就了各具特質、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在不同的地域相互交織,和而不同。
地域文化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更新和不斷變遷的過程。地域文化包含物質性元素和非物質性元素。物質性元素包括食品、建筑物等,非物質性元素包括哲學理念、文化藝術、工藝技能等[1]。這兩個要素都是通過特定的載體表現出來的,它們被總結應用到了當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并對人們的行為模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當城市生活集中體現在街區,地域文化能夠以多種多樣的方式集中展現,從而產生豐富的文化景觀,而這種文化景觀的表現窗口之一就是街道景觀。在這種人文背景下,街道景觀便成為街區人文體系的標志。
在現有的傳統地段和歷史空間中,更新和保存并舉是城市街道景觀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在一定程度上,城市街道景觀的更新和保存就是對地域文化的繼承和展示。街道景觀是都市文化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更新和保護街道景觀,就須找到適合當地地域文化的建設和展現方式。唯有構建地域文化,尋求延續性的表達方式,街道景觀才能擁有無盡的生命力,避免與城市空間格格不入,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發展,進而成為象征地方文化的城市名片。
2 武昌糧道街街道概況
2.1 糧道街區位分析
糧道街地處武漢武昌區內城腹地,東西走向,連綿約兩千米。糧道街之所以叫“糧道”,是因為清朝在這里設置了主管糧食的糧道署。走在大街上,兩邊是一排排的商鋪,從東到西,一路上都是食品店和餐廳。糧道街歷史文脈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曇華林、太平試館、螃蟹甲一帶的歷史文化遺址。
2.2 糧道街歷史沿革
糧道街是清末民初時期的老商業街,光緒九年(1883年),伍家模創立的老字號商店“伍億豐”,為武漢市第一家雜貨商店,距今已有139年的歷史。1920年后,照相館、點心店、雜貨鋪、藥店、糖果店、早餐鋪子、理發店、棉花鋪等60多家小門面零散在不足300多米的糧道街西段街面上。
解放初,糧道街屬武昌辦事處管轄的第三處。1952年,經過民主改革,建立了糧道街街道辦事處。1994年,胭脂路從原先的6米擴寬至20米;2000年,糧道街由原有的4米拓寬至20米。后補街、曇華林等街巷也從原來的狹窄、破敗的道路變成了平坦、寬闊的水泥道路,為居民的生活起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2.3 糧道街現存問題
2.3.1 街道風貌
沿街商鋪以自建小吃與網紅店為主,城市文化記憶淡薄,僅剩幾家如油餅包燒麥這樣的老字號門店。街道路面設計整體老舊,影響武昌古城周邊如黃鶴樓、曇華林地區旅游業的良性發展。此外,糧道街占道經營和亂停亂放問題十分常見。因為街道界面D/H值(街道與建筑物高寬的比值)≥1.1,視野上雖然呈現和諧與均衡感,但街道的整體面積相對狹小,路面偏窄,所以容易出現會車難和堵車等交通問題。
2.3.2 建筑環境
糧道街沿街建筑主要以商用居民樓為主,鮮有超過7層的高樓,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衍化成商住混合的上宅下商生活體系。在這種體系下,建筑密度大,人口密度大,社會弱勢群體占比大,致使當地居民的生活空間與居住空間使用需求均不能得到滿足,而且街道上尚存有一定數量的危房。因住戶隨處晾曬衣物影響街道景觀和行人出行,造成第一次輪廓線(原來的建筑物外墻)不清晰。另外,糧道街的基礎設施老化、電線纏繞、亂搭亂建等問題也比較嚴重。
2.3.3 公共空間
糧道街公共空間所呈現的文化效應整體偏弱。電線、垃圾箱等附屬設施形成了混亂不堪的第二次輪廓線(建筑物隆起和臨時附屬結構的形式),不利于展現潔凈的街面環境。對此,應在減少其第二次輪廓線的同時在整體上與第一次輪廓線相協調。居民樓樓頂的公共區域大部分被居民占為己有或私自改造成菜園。街區綠化主要為行道樹香樟,街道空間整體綠化率偏低,植物配置單調稀少,同時也缺少集中停車區域。
3 武昌糧道街地域文化的挖掘與構建
一個城市的發展不僅是物化空間建設的長期過程,更是城市文化軟實力積淀的長期過程。《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明確指出,要重視對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等方面的保護,傳承與發揚優秀文化,促進當地特色文化的發展,保留城市文化記憶。這就為文化保護和傳承給予了更有力的政策鼓勵。
通過有效整合現有的地域遺產、文化特色、優秀傳統歷史等城市資源,實現舊城地域文化資源的合理利用,提升舊城活力和品質的同時提高城市核心競爭力,實現地域文化復興[2]。街區的改造與發展與城市的建設發展息息相關。糧道街所在的武昌古城片區文脈悠長,歷史資源富饒,非物質文化遺產亟待傳承。需要一條能夠促進整個區域發展的復興道路,而打造糧道街獨特地域文化正是合適的機會。
3.1 以“革命文化”為核的歷史人文
武昌從軍事要塞向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演變,沉淀的悠久文化與基礎雄厚現代科技交匯,逐漸形成了令人矚目的武昌文明。
首義文化是中國近代歷史文化的重大主題之一,極大地推動了歷史進步,集中展示了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賦予了武漢“敢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其文化載體主要有武昌紅樓、起義門等,留下了極其豐富的紅色記憶和歷史文化。
糧道街也是一條具有優良革命歷史的老街。1920年,參加五四運動歸來的董必武與一群有識之士探討辦學。早春時節,董必武以身上的皮袍當股份,于是以武漢這座城市命名的院校——武漢中學誕生了。武漢中學以“樸誠勇毅”為校訓,董必武先生曾在此培育出不少革命人才。1928年,廣西的國民黨軍閥將該校關閉,1965年才又重新開校。在這條街道的盡頭,有一所中華大學,即今天的三十三中學。學校的大門是一個八字門,穿過大門便是辦公樓,后面則是教室與操場,這里曾經是歷代革命先烈們的聚居地。此外,據《中國近代史·辛亥革命情報叢書》第五卷記載,原來的胭脂巷11號和巡道嶺9號曾是共進會和革命機構文學社聯絡后的隱秘根據地[3]。
3.2 以“教育文化”為傲的書香藝韻
武昌素來因文而昌,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與豐富的文化內涵,尤其在近代新學創辦和中西教育融合方面的成績卓著。糧道街是武昌文化教育較早發展起來的地方,芍庭書院在明朝就已建立,江漢書院也在清朝時期遷入。隨著西方教育科學的傳入與引進,中國的教育面貌發生了一系列變化。1871年,美國圣公會創辦的文華書院,寓意“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當地民眾一般稱其為“大義學堂”。文華書院是武昌第一所教會學校,也是中國內地第一所新式學校。1924年,文華書院的大學與中學分離,大學部組建成“華中大學”,中學部改名為“文華高級中學”。1912年,在糧道街原糧道衙門內由糧道署改造為了中國最早的私立大學——“私立武昌中華大學”。1953年,華中大學與中華大學合并,成立華中師范學院。1920年,在武昌長街芝麻嶺誕生了中國現代第一所私立藝術教育學堂——“武昌美術學?!?。同年4月,董必武等人在糧道街涵三宮創辦私立武漢中學,董必武主持校務。武漢早期共產黨員陳潭秋、李漢俊等人都曾在武漢中學任教。武漢中學的學生中有不少人走上革命道路,乃至成為革命的骨干、領導者。
“此處多書香,此處多人杰”,明清兩代以來,隨著中國歷史的演變,糧道街的教育發生了許多重要的變化,從封建的科舉教育,到近代的學校教育,到新中國的國民教育,都對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近現代社會轉型、各種優秀人才的培養、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從傳統教育到現代教育,從西式教育到本土教育,充分體現了糧道街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中西文化共存的園林,是歷史名人成長的田野。糧道街的教育是武漢乃至中國近代教育發展史的一個縮影。回顧近代歷史,重溫近代教育事業發展的艱辛歷程,堅守文化自信,為提高民眾文化素養,培養更多國之棟梁打下堅實基礎。
4 基于糧道街現狀的文化景觀的保護與更新
糧道街不僅是武漢的美食街和生活家園,同時也開始成為武昌地域文化對外展示的獨特平臺。這就表明,糧道街的景觀保護與創新不僅需要滿足街道的正常使用功能,還需對發展和保護武昌地域文化起到正向作用。針對糧道街景觀的保護與更新,事實上就是構想和展現街道地域文化的發展進程。景觀的更新與保護,不能以分割地域文化體系為代價,而應當在保護地域文化的基礎上,聯系實際的發展現狀和需求,以豐富當地區域文化的內容建設,促進多樣化表達。基于糧道街的現狀,筆者從以下兩個視角進行闡述。
4.1 地域文化保護視角
聯合糧道街革命文化與教育文化,組建一條以革命教育文化為中心的文化脈絡。這不僅體現了糧道街的歷史風貌,還體現了鮮明的風土人情和地域特色,是武昌糧道街地區文化鮮活的歷史見證。
突出糧道街的文化內涵、街道文脈和環境特色,在街道現狀調研中,明確何種文化類別應當開發與傳承,何種地域和景觀能夠發展和延續新的功能。對更新前的總體目標進行正向策劃,將有益于塑造糧道街街區的特色文化形象。
在對城市物質文化遺產的符號進行解讀時,梳理糧道街街區的環境裝飾、地面鋪裝、建筑立面等圖案的形式與整體格調、材質搭配、色彩風格等,并從中總結出具有地域歷史印記和文化信仰的文化元素。也可借鑒糧道街當地的民俗習慣、飲食喜好、茶余酒后的娛樂活動,比如發掘當地歷史名人、老一輩人的手藝,制作成節點,以雕塑或視頻的形式進行傳播,讓人們產生一種強烈的回憶,讓當地的文化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激發他們對糧道街當地文化的認同和深深的回憶。
4.2 使用功能更新視角
糧道街街區的魅力不僅在于其是武昌區內獨樹一幟的美食商業街,還在于其擁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文化氛圍。但若由于保護政策而一成不變,那么就背離城市復興的原意,空間設計與民眾的關系也將陷入舉步維艱的境地。糧道街街道尚存有許多一家一居室,多家居民共同使用為數不多的日常設備,居民生活質量亟待提高。居民鄰里相互依靠,其內部的公共使用空間拉近了當代都市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也是許多住這里的老年居民不愿遷居的緣由之一;而這也匯合成為沖突:人情與功能的矛盾點是該地區居民關注的問題之一。
對此問題,可對具體建設構造良好、立面可控性強、基礎設備健康的住宅建筑,通過修繕、改造、增建等手段,滿足日常使用功能的需要。隔離廚衛空間,創立一個相對私密的空間,解決水、電、氣等使用問題。這里所涉及的更新改造,就是改變多戶共享的方式,使每個房間完整自立,每個家庭皆具廚房和衛生間的使用功能。此規劃方案須降低本來的住戶密度,可采取一定的補償、搬遷、置換等方式。
在減量的同時,還需要做適量“加法”以保證功能完善性,如該地域內整體用電負載過高,可添加電力設備;大批住戶樓層過高,須改造加裝電梯以供老人使用。
5 結語
在社會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文化是以多種方式表現出來的,并且滲透到每一個領域,而以歷史街區、歷史建筑等方式表現出來的僅僅是人們接觸到的一小部分。保護區域的文化多樣性是地域文化復興的一種重要途徑,這不能僅是形式上的多樣性,在傳承的過程中,文化的更新不僅要關注物質層面,還要關注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以及當地的風俗習慣。從武昌糧道街街區更新策略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街區景觀是一種物質與文化、民眾與環境、習俗與觀點的和諧共生。這種地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應該是當今中國城市設計努力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唐洪亞.地域文化在歷史街區景觀保護更新中的構建與表達:以屯溪老街為例[J].中外建筑,2018(8):33-35.
[2] 鄔秋瑤.基于地域文化復興的壽州古城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設計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20.
[3] 劉一曙.武昌糧道街的古今概說[J].武漢文史資料,2002(10):53-56.
作者簡介:劉中天(1996—),男,湖北孝感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孟培(1963—),男,河北永年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熊夢杰(1997—),女,湖北鄂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