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旨在探索移動互聯網時代線上藝術傳播對大學生情緒的調節作用。針對疫情期間傳統藝術療愈無法深入推進的問題,設計問卷進行調研,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社會支持理論等為指導分析大學生的情緒現狀,了解大學生對線上藝術療愈的需求度和接受度,拓展傳統藝術療愈的研究領域,利用互聯網優勢提出發展策略,有助于藝術更好地服務大眾。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時代;藝術療愈;線上藝術傳播;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3-0-03
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
1.1 研究背景
1.1.1 大學生情緒調節需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建設。2015年6月18日,衛生計生委、中央綜治辦、發展改革委等十部門制定《全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15—2020)》,在策略與措施中提出“建設心理援助熱線和網絡平臺,向公眾提供公益服務”。2018年,由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十部委共同印發的《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中明確提出建立心理援助服務平臺,通過網絡、APP、公眾號等提供心理援助公益服務,以及健全心理健康科普宣傳網絡,將線上與線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結合。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在全國兩會上提出“疫情之下應充分發揮藝術的心理療愈功能”,鼓勵藝術家積極進行正能量創作,在特殊時期開展線上的藝術項目、教授藝術課程緩解民眾的緊張感,進行自我調節。
學者火東存、薛琳婧、何勇進行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表明,83%的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壓力[1]。在特殊時期,該現象尤為明顯。重慶醫科大學學者劉家秀、劉笑言對重慶四所高校學生開展了匿名電子問卷調查,77.21%的學生認同疫情期間須減少外出聚會。結論表明,高校學生在特殊時期焦慮抑郁水平均高于全國常模水平,因此提出應更加關注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必要的心理干預[2]。藝術療愈是心理援助的一種。文章對大學生情緒調節需求和線上藝術療愈應用模式進行研究。
1.1.2 研究現狀
中國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藝術療法的國家。我國古人常常采用樂曲、詩詞等藝術形式排解個人的抑郁與怨恨、安慰心理和補償失落感。當時的藝術療法主要是醫務人員利用藝術活動了解患者的內在意識,以幫助情感上受困的患者抒發感情。而研究、調節、治愈功能在當代眾多研究中得到體現。
學者王琳采用表達性藝術治療方式對一個患有焦慮癥的大學生進行治療,效果顯著。崔玉華對有心理問題但病情較穩定的5名患者進行集體繪畫療愈的嘗試,發現他們的繪畫表現符合內心的狀態,并在繪畫過程中進行自我反省、釋放負面情緒[3]。潘潤德通過“房—樹—人”繪畫測驗對6名有情緒障礙的中學生進行評估,以更好地找到他們情緒沖突的原因。作為“整合藝術治療”第一人的孟沛欣博士對86名患有精神分裂癥的住院患者采用團體繪畫藝術治療,用6個5次作畫療程進行干預,主題分別是涂鴉、人像、場景、情緒和團體共同繪畫,使患者的精神癥狀得到緩解,自我概念和生活質量得以提升[4]。趙玉波對120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藝術治療,發現不僅提升了其自理能力,還降低了該病的復發率,促進了患者康復。中央藝術學院的蔡娟[5]從藝術療愈的視角探索創造力療愈,用療愈幫助普通大眾在認知和意識層面改變和更新看待事情的視角,從而使其獲得提升與成長。
1.2 研究意義
1.2.1 理論意義
文章旨在探索移動互聯網時代線上藝術傳播對大學生情緒的調節作用。在以往的相關研究中,學者從諸多領域對藝術療愈進行了研究,但現有的研究對線上藝術傳播的療愈功能探討較少。文章依據調查成果,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社會支持理論為指導分析大學生的情緒現狀,闡述線上藝術傳播的優勢,拓展傳統藝術療愈的研究領域。
1.2.2 現實意義
藝術療愈可以提升社會支持度和心理強度,幫助人們獲得對自身新的認識,有助于人們表達焦慮、恐懼等復雜情緒,應對創傷,體驗愉悅,與精神內核建立聯系,緩解抑郁癥狀,增強精神力,改善免疫系統功能。同時,互聯網技術為藝術工作者創作提供了新的媒介,借助互聯網交換、處理、存儲、維護信息的大數據優勢,能使藝術更好地服務大眾。
1.3 概念界定
學者孟沛欣認為藝術療愈針對兩類人,一類是涉及精神和心理健康領域的病患,另一類則是遇到心理事件,有成長需求、認知澄清需求的普通人[6]。文章提及的療愈,指的是橫跨藝術與心理兩大領域,以互聯網為技術支持,通過藝術媒材創作幫助大眾釋放不安、調節情緒的療愈模式。
1.4 研究方法
文章以定性研究的方法分析藝術療愈在當前心理援助平臺的發展路徑。一方面,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收集各種藝術療愈手段、案例,以此探究線上藝術療愈平臺心理援助的效果;另一方面,基于華西PICU病房工作坊的個案工作介入的社會工作方法,選取典型案例進行調研,介入觀察、訪談,以此獲得第一手資料,深度了解藝術療愈的效果。
分析現有的線上心理平臺,發掘藝術療愈的優勢。輔之以定量研究的方法,采取問卷調查的形式對四川高校進行隨機抽樣調查,分析大學生的心理情況以及對線上藝術療愈的接受度,共計發放調查問卷115份,共收回114份具有一定分析價值的問卷。
2 線上藝術療愈發展路徑
2.1 心理咨詢平臺發展現狀
自2010年之后,我國線上心理咨詢平臺產業發展迅速,有聲書網站、出版社、文化傳媒公司等紛紛投入線上心理咨詢平臺,展開了各自的心理咨詢業務。迄今為止,涉及線上心理咨詢行業的企業至少有50家,它們彼此競爭,搶占有限的線上心理咨詢市場。
從搜索到的線上心理咨詢市場現有的應用程序來看,線上心理咨詢平臺的經營主體主要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以壹心理、簡單心理、松果傾訴、解憂娃娃、小情緒、情說、心理FM、心貓心理、依惠心理咨詢、給力心理等為代表的移動APP經營商;第二類是以圣安米悅心理咨詢網、易讀心理網、525心理網、天天心理網、北森測評、上海林紫、中國高校心理在線等為代表的心理咨詢網站;第三類是以路透心理、瑞德姆、明智悅、北京協和醫院、重慶言心、壹點靈、會明心理、北京安定醫院等為代表的兼有線上和線下服務功能的心理咨詢實體機構。平臺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心理咨詢、認知性心理治療等干預措施,缺乏專業化藝術療愈相關內容。
2.2 線上藝術療愈發展前景
2.2.1 藝術療愈臨床實踐的有效性
(1)華西PICU病房。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四病房,是中心目前與精神科急診相關的臨床、研究與教學工作的唯一急性期治療封閉式病房,病房開設的繪畫、攝影、游戲等工作坊于2021年5月開啟跨學科實驗藝術項目——讓藝術走進患者的內心世界。用表達性藝術治療將藝術創造形式作為表達內心情感的媒介進行心理健康調試,個體通過繪畫、舞蹈、音樂、寫作、游戲等形式,在臨床治療上激發和利用內在能力進行創造性的表達,以達到處理內心沖突,提升人際交往技能,增強自我覺察和自信,促進心理健康或矯治異常心理的目的。17歲精神分裂癥病發期的病友之一通過電子音樂的創作回歸自我,找回自我,獲得了成就感和價值感。
(2)其他醫院藝術康復工作實踐成果。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開展的音樂、書法、手工編織等藝術活動對慢性精神障礙患者的生活能力、社會功能恢復及延緩衰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綿竹市第三人民醫院將疾病的負面性轉換為藝術的積極性,通過訓練病員制作手工工藝,如珍珠包、針織毛線等鍛煉自己的耐心,提升自理能力和團體能力,促進人的精神的整合和治愈。臨床實踐作為極端案例,為線上療愈提供了借鑒。
2.2.2 問卷調查分析
(1)大學生心理現狀。數據顯示,40.35%的大學生有情緒調節需求,其中71.74%的學生認為自己有輕度心理異常,在疫情期間比較焦慮。沒有去心理科室就診,大部分原因是不方便,需要找到合適的渠道發泄情緒。
(2)大學生對線上藝術療愈的接受度。76.09%的人都愿意在網上分享自己創作的作品,91%的人愿意接受線上的藝術療愈。線上藝術療愈能夠提供便捷的心理援助服務,降低治療成本,能夠幫助輕度心理異常的人穩定情緒,具有市場可行性與發展前景。
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應用于本項目研究中抑郁癥患者的需求分析,可以劃分為心理援助和自我實現需求。調查發現,研究對象兩方面的需求都十分強烈,既希望獲得心理援助,也渴望釋放內心的情緒。參與線上藝術活動,用戶能夠足不出戶通過藝術活動獲得愉悅,達到干預效果,滿足心理援助需求。同時,用戶在創作藝術作品中表達自我,能夠增強自我覺察和自信,實現自身價值。根據人本主義心理學,用戶在積極投入的過程中獲得了積極情感,尋求意義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3 藝術療愈困境以及線上發展策略
3.1 藝術療愈發展困境
3.1.1 對象和形式較為單一
我國目前藝術療愈的方式更多偏向于公益展示,對象和形式較為單一,只針對某類特殊群體,將患者的藝術作品當作媒介,舉辦公益藝術展覽,喚起社會大眾對這類患病人群的關注。例如,讓自閉癥兒童通過繪畫輸出情緒,再將作品進行展示、拍賣、募捐、救助,并形成一定的公益模式。但這種方式只是停留于作品本身,展現藝術和患者之間的表面關聯,無法通過藝術直接幫助患者緩解傷痛。藝術對患者的作用僅僅體現在情緒輸出上,忽視了作為重點的療愈過程。
3.1.2 線下療愈為主
現有的藝術療愈以線下為主,多為一對一的封閉治療,具有針對性、私密性的特點。從整體看,藝術療愈資源分布不均,診療不方便,費用較高,過程缺乏從情緒調節到專業診療的過渡,活動設計忽略了藝術療愈應具備的廣譜性,導致公眾對其認知度不高。
3.2 線上藝術療愈發展策略
3.2.1 線上線下結合模式
活動聯合美術館、展覽館,形成全方位的藝術傳播模式,針對線下藝術療愈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線上平臺降低了門檻,直接打通溝通渠道,整合資源進行藝術創新與實踐,以在線藝術為突圍路徑,借助數字化手段與多媒體技術,帶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藝術活動,從而幫助人們達到身心和諧,如通過AR參觀功能參與線下展覽及相關活動。在對用戶個人隱私保密的基礎上,確保傳統藝術療愈的封閉性。活動在錄入前須通過醫生、藝術家和管理員的審核,確保活動對用戶沒有負面作用。活動管理部分由管理員負責,包括活動的審核和刪除、修改及錄入,定期更新。相較于傳統模式,經過用戶自愿上傳、后臺審核后的公開展示部分多了互助性。線上線下結合具有及時性,用戶能夠及時獲得幫助。
3.2.2 療愈與藝術傳播相結合
目前,藝術傳播發展的主要方式之一為借助大眾傳播,藝術療愈創造了新的傳播空間。東南大學學者陳端端認為,受眾在知覺藝術信息時的神經與心理狀態以及媒介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對分析藝術傳播效能問題將更有幫助[7]。用戶進行藝術自我創造的過程中,也反作用于媒介,使媒介進一步了解用戶情緒,搭建關系,從而匹配相應的內容進行推送,達到合乎預期的情感體驗,藝術傳播將更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3.2.3 人文關懷和專業性結合
要做到以人為本,從人文關懷出發。目前已有的線上藝術療愈只具有欣賞性,通常是自我心理評估,或是以社群為主的非專業性療愈。重視技術技法和結果,缺乏對療愈過程中自我認識的專注體驗。
在專業幫助方面,應該為患者和專業人士提供便捷的溝通渠道,引進藝術人才的批評建議和引導,可以提供相關醫生和藝術家的簡介、負責方向和聯系接口,用戶可以在需要幫助時選擇合適的專業人士,自主選擇預約時間,發起一對一的咨詢。專業人士可以跟蹤了解患者的情況以便為其提供專業的幫助,并在必要時建議患者線下就醫;患者可以更方便、更放心地尋求專業支持。
4 結語
文章以大學生群體為例進行需求研究,基于藝術療愈現狀和前景提出了發展路徑,提出線上療愈模式,以期為未來的發展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目前,藝術療愈還處于發展階段,隨著技術的發展會進行數字化延伸,更加系統化、標準化,更好地服務大眾,推動我國社會心理健康事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火東存,薛琳婧,何勇.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研究[J].內江科技,2020,41(10):118,120.
[2] 劉笑言,劉家秀,鐘曉妮.新冠疫情初期高校學生心理狀態及影響因素分析[J].心理月刊,2022,17(5):11-13,107.
[3] 潘潤德.繪畫治療在情緒障礙中學生的臨床應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7):749-750.
[4] 孟沛欣,鄭日昌,蔡焯基,等.精神分裂癥患者團體繪畫藝術干預[J].心理學報,2005(3):403-412.
[5] 蔡娟.藝術療愈視角下的“創造力療愈”探究[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21.
[6] 聶槃.藝術的療愈性:專訪孟沛欣[J].美術觀察,2020(8):8-10.
[7] 陳端端.媒介演化與藝術傳播[D].南京:東南大學,2015.
作者簡介:黃夢昀(2000—),女,福建泉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廣播電視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