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華勝,劉林立,睢罡,莫建鳳,于興北
[中海油(廣東)安全健康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廣東 湛江 524057]
隨著我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和生產事業的蓬勃發展,海上生產設施越來越多。海上生產設施主要包括鉆采生產平臺、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及鉆井平臺(船)等。眾所周知,這類海上設施的空間有限,設備布置緊湊。海上設施的生產設備如發電機、空壓機、各類介質泵及各類電氣設備等在運行時產生較大的噪聲,且設施甲板基本都是鋼結構,振動大,噪聲易于傳播,噪聲相互疊加,危害突出。Kryter 指出:噪聲對身體的不利影響已遠遠超過單純的聽力損失,高噪聲環境將直接導致職業緊張心理,嚴重影響作業人員的精神和行為,繼而引發海洋事故。
目前,已有學者對海上設施噪聲防控、噪聲風險評估等進行了研究。王蔚等對海上平臺人員接觸噪聲現狀、純音測聽進行分析,并對海上各類生產設備的噪聲控制、人員聽力保護和管理提出設計建議;陶津徽等對海上油田噪聲接觸的職業健康風險采取不同的評估方法進行比較,分析國內外噪聲風險評估方法的優劣性;孫剛等對海洋平臺噪聲進行評估并提出了噪聲風險作業機制模型,基于噪聲風險作業機制模型引入層次分析和模糊綜合評價方法。但是以上研究中對于海上設施作業人員接觸噪聲危害后人員可能產生的聽力損失后果進行分析的比較少。
基于此,筆者參考ISO 1999:2013《聲學 噪聲誘發的聽覺損耗估計》(Acoustics.Estimation of 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標準,并于2017 年被我國引用并發布的GB/T 14366—2017《聲學 噪聲性聽力損失的評估》中提及的評估方法,對海上設施噪聲所致工人職業性聽力損失進行評估,并依據WS/T 754—2016《噪聲職業病危害風險管理指南》進行風險分級。
本研究選擇某海上鉆采生產平臺的噪聲接觸作業人員為研究對象。平臺共有固定生產人員72 人,分兩海班,每班工作12 h,連續工作28 d,而后送至陸地休息28 d,如此循環。平臺主要接觸噪聲的崗位包括總監、監督、機電儀操作、甲板、吊車等,均為男性。根據研究對象的選擇原則,最終將以上工種全部納入本次研究,作業人員接觸的噪聲均為正常生產工藝過程。
平臺生產主要工藝為生產井流物→生產管匯→生產分離器→外輸,主要設備包括:生產分離器、各類介質泵、空壓機、船用集中空調機組等。作業人員工作為巡檢,設備檢維修以及設備故障維修等。作業人員每天工作12 h,連續工作28 d。平臺為作業人員配備護聽器(SNR=37 dB)。同時,對平臺的職業衛生管理情況,接觸噪聲人員的年齡、噪聲暴露年齡等信息進行了調查。
本研究按照GBZ/T 189.8—2007《工作場所物理因素測量 第8 部分:噪聲》規范的要求,采用個體噪聲劑量計對作業人員整個工作班(12 h)的噪聲強度進行測量,根據GBZ 2.2—2007《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2 部分:物理因素》規范的要求,計算個體接觸噪聲40 h 等效聲級L,并依據GBZ/T 229.4—2012《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作業分級 第4 部分:噪聲》結合近三年的噪聲監測結果評價作業人員的個體接觸噪聲40 h 等效聲級L。
依據GB/T 14366—2017《聲學 噪聲性聽力損失的評估》的評估方法,評估與年齡有關的聽閾級(hearing threshold level associated with age;HTLA,簡稱H)、噪聲性永久閾移(noise-induced permanent threshold shift;NIPTS,簡稱N)和與年齡及噪聲有關的聽閾級(hearing threshold level associated with age and noise;HTLAN,簡稱H')。
噪聲暴露所致聽力損失可使用規定頻率聽閾級的綜合值來評價。結合噪聲職業病危害風險評估的目的,選擇需要考慮的頻率及合適的界限。本研究按照GBZ 49—2014《職業性噪聲聾的診斷》中第4 章規定的職業性噪聲聾診斷分級,評價較好耳語頻(500 Hz、1 000 Hz和2 000 Hz) 和高頻4 000 Hz 的聽閾加權值, 即1/3×[HL+HL+HL]×0.9+HL×0.1,界限為25 dB,作為噪聲職業病危害風險的警告值進行評價。
本研究依據GB/T 14366—2017《聲學 噪聲性聽力損失的評估》中的數據A,并結合作業人員的個體接觸噪聲40 h 等效聲級L情況和年齡及暴露年限,分別計算作業人員在45 歲、55 歲和60 歲的10%、50%、90%的H 和H',分別用H,H、H和H'、H'、H'表示,選用25 dB 作為聽力損傷風險界限,預測作業人員在45 歲、55 歲和60 歲時的聽閾級變化,并使用高斯坐標系做聽力損失曲線進行計算聽力損失風險。
通過分析近三年的噪聲監測結果,可知總監、生產監督、維修監督、安全監督為噪聲作業崗位,生產主操為非噪聲作業崗位,生產操作、機械主操、電氣主操、電氣操作、儀表主操為噪聲輕度危害作業崗位,儀表操作為噪聲中度危害作業崗位,甲板工和吊車司機為噪聲重度危害作業崗位,其噪聲40 h 等效聲級分別高達(94.6±5.2)dB(A)和(93.7±1.5)dB(A),如表1 所示。
表1 某海上設施主要工種噪聲接觸情況
表2 某海上平臺工人噪聲暴露所致聽力損失的預測結果及風險分級
根據某海上平臺各工種近3 年的噪聲暴露情況,選擇最高暴露的40 h 等效聲級L進行計算分析,各工種永久性聽閾位移(N、N、N)隨著預測暴露年限和暴露等效聲級的增大而增大;與年齡有關的聽閾級(H、H、H)隨著預測年齡的增長而增大;與年齡和噪聲有關的聽閾級(H'、H'、H')隨著預測暴露年限和暴露等效聲級的增大而增大,如表2 所示。
該海上平臺噪聲作業分級為輕度危害以上各崗位/工種工作到55 歲(噪聲暴露時間為30 年)、60 歲(噪聲暴露時間為35 年)時其噪聲暴露引起的聽力損失風險(噪聲聾)概率分別在4.7%~52.3%、2.7%~37.1%,且隨著暴露噪聲等效聲級的增大而增大,其中甲板工發生噪聲聾的概率最高,如表2 所示。
通過對該海上平臺各崗位/工種接觸噪聲和聽力損失情況的分析,發現可能存在聽力損失極高風險的崗位為甲板工,高風險的崗位為電氣操作、儀表操作和吊車司機,其余如生產操作、機械主操/操作、儀表主操等為較高風險或中等風險,如表2 所示。
1)通過對某海上平臺各崗位/工種接觸噪聲情況的分析可知,聽力損失風險(噪聲聾)是隨著接觸噪聲強度的增大而增大。而隨著年齡的增大,其非噪聲暴露人群與年齡有關的聽力損失的風險隨之增大,導致接觸噪聲等級為輕度危害以上各崗位/工種工作到55 歲(噪聲暴露時間為30年)其發生的聽力損失風險(噪聲聾)概率反而比工作到60 歲(噪聲暴露時間為35 年,60 歲之后單純身體機能衰退造成的聽力下降占比更高)時大。另外,接觸噪聲等級為輕度危害的各崗位/工種工作到45 歲(噪聲暴露時間為20 年)其發生的聽力損失風險(噪聲聾)概率較低。因此,平臺控制好員工接觸的噪聲強度及暴露年限是控制平臺職業性噪聲聾發生的重要措施。
2)本研究通過采用GB/T 14366-2017《聲學 噪聲性聽力損失的評估》的評估方法預測該海上平臺各崗位/工種噪聲暴露引起聽力損失的風險進行分級,根據風險級別分類結果,可以為海上平臺噪聲防控提出參考建議:一是針對可接受的風險級別工種開展聽力保護計劃,配備個體防護用品,定期進行健康監護,開展作業場所定期檢測,當接觸噪聲強度發生改變時,應重新進行評估;二是針對中等風險級別工種,建議平臺除采取以上措施外,還應進行聽力保護培訓,定期對該工種開展護聽器防護效果評估等措施;三是針對較高、高風險和極高風險級別的工種,建議平臺除采取以上措施外,應在噪聲超過100 dB(A)的場所或設備處采取工程降噪措施,同時減少作業人員接觸時間,改變作業方式等措施控制噪聲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