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張炯炯
紅色文化特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各種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和結晶,以一種特有的形式涵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和規律。浙東紅色文化作為紅色文化的重要內容,蘊含著強大的精神力量,將其融入醫藥類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對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具有現實意義。
(一)浙東紅色文化的內涵。浙東紅色文化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由中國共產黨人和浙東人民通過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而創造的先進文化,基本涵蓋紅色歷史資源、紅色精神內涵、紅色基因傳承等內容。浙東是地域屬性,古以錢塘江為界,分為“浙東”“浙西”兩個行政區,其臨江、環海、依山的自然環境孕育了諸多人文先賢,是浙東紅色文化得以繼承的地理優勢。紅色是政治屬性,是指浙東地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在領導中國革命的偉大斗爭中形成,并在改革建設時期得到發展的紅色資源、紅色傳統和紅色精神,包括了物質形態、精神形態層面。文化是思想意識屬性,如著名的浙東學派所倡導的“經世致用”理念與浙東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都有關聯耦合性。如浙東抗日根據地指揮中心梁弄、“浙東紅村”余姚橫坎頭村、現存第一部黨章的守護人張人亞故居,以及全球生態500強的滕頭村、杭州灣跨海大橋建設為代表的新時代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新成果,這些人、事、物都是物化了的紅色文化,蘊含著共產黨人保家衛國、舍己為人的精神品質,展示著新時代浙東人民改革創新、銳意進取的價值追求,凝聚著浙東人民勤勞勇敢、無私奉獻的品德情操,這些紅色基因都是屬地學生成長成才的內生動力。
(二)浙東紅色文化的特征。紅色文化資源內涵豐富,文化沉淀深厚,自身具有較強的傳承性。一是具有時代性。紅色文化指所涉及的地標式人、事、物,傳承下來的愛國愛家、艱苦創業、奮進奉獻的精神品格,以及經由紅色文化浸潤而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是浙東紅色文化的重要內容。這些既是史實記載又富有創新實踐,是醫藥類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活動的重要內容,醫藥類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寶貴財富。二是具有地域性。浙東獨特的地域環境塑造了其特有的文化性格。如河姆渡文化孕育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浙東學術經世致用的傳統涵養了一代圣學,這些都是浙東紅色文化的醞釀產生的土壤,傳承下來的精神價值都是浙東紅色文化的內涵價值。三是具有實踐性。浙東紅色文化是浙東人民在革命斗爭實踐中形成的,具有強勁生命力,來源于實踐又可以指導具體實踐,對引導青年成長成才具有重要作用。
(一)理念創新不夠,難以適應新時代語境下學生的發展特點。新的時代語境下,醫藥類學生面臨著多元價值觀的沖擊。一是對浙東紅色文化的認識不足。醫藥類學生面臨著全球化趨勢所導致的西方思想體系、中國傳統固有的價值體系以及社會轉型期所引發的價值觀念的各種沖擊,浙東紅色文化作為重要的精神支撐,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發揮出其應有的教育作用。如對浙東紅色文化史料的收集、內涵的梳理等相對比較淡薄。在紅色資源的開發保留方面有積極的開發,但對紅色文化的宣傳引導和功能發揮不夠,社會弘揚浙東紅色文化的氛圍不夠濃郁。二是對醫藥類學生的成長規律研究不足。醫藥類學生將來要從事醫藥行業,他們所秉承的價值觀念將直接影響行業的發展,他們既有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渴望成長成才,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加之紅色文化的宣講多偏向政治理論性,學生主動學習了解的興趣不強,紅色文化價值引領的作用發揮明顯不足。
(二)方式方法過于單一,難以吸引受眾群體。高校對于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主動性意識不強,在推動的方式方法上過于單一。面對學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和數量,以及他們對個性化的需求,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現實需求。而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的教師,也多以灌輸式教學作為主體方式,多以課堂講授、專題座談、視頻學習等方式進行,深入實地考察學習、身臨其境感受氛圍的機會不多,直接影響了學習的效果。
(三)機制上缺乏連續連貫,難以形成強有力的保障體系。浙東紅色文化的概念目前只是宣傳口徑的一種說辭,未能夠引起足夠的重視。一是就社會而言,紅色文化的資源開發力度不夠,目前只是將開發局限在 “物”的可視部分,更應該是文化傳承、精神價值傳遞的過程,使之成為醫藥類學生共同的價值追求。二是紅色文化的建設隊伍力量比較淡薄。對浙東紅色文化的研究沒有形成比較完整的研究氛圍,在“人”的因素上缺乏專業的師資隊伍去做深入研究。總體而言,浙東紅色文化與高校合作力度不大,平臺共建不多,紅色資源開發動力不足,難以形成可持續的教育實效。
(一)共生,形成融合體系的教育理念。紅色基因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和人民軍隊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階段孕育、積淀形成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是我們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和核心優勢,是中國人民攻堅克難、奮發進取的精神法寶,更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強大動力,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內核源泉。一是要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優勢。高校應加強頂層設計,形成浙東紅色文化的育人工作機制,實現從學校黨委到黨務部門、基層黨組織全覆蓋的紅色文化學體系的構建,建設一支由思政教師、輔導員、黨務工作者組成的工作隊伍,并形成科學的工作制度,給予各方政策保障。二是要發揮好屬地資源的開發利用作用。社會各界要重視紅色資源的開發利用,整合各方資源,通過對整理屬地紅色文化的內容,對精神價值的凝練,形成一系列完整的教育體系,切實將浙東紅色文化作為重要的資源來開發,作為重要的精神價值來傳承。要加強校地合作,高校為地方紅色文化提供智力支撐,同時也要讓紅色文化成為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通過建立校地共建的實踐基地、共建合作等方式,實現隱形教育和顯性教育的融合,課堂內和課堂外的融合。三是要遵循青年成長成才的客觀規律。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出發,結合青年學生的成長規律,將紅色文化納入學校現行的教育體系中,按照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編排教材、設計課程等,將晦澀難懂的理論轉化為學生易于接受的敘事方式,不斷增強青年學生文化自覺,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將紅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學習中,成為成長的重要精神支撐。
(二)共融,形成翔實體系的教育內容。高校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場所,環境在課堂內要形成主流的價值體系,緊緊圍繞教材、教師、教程做文章。一是在教材上要加大對紅色文化研究的力度,積極開發屬地相關的紅色文化的相關教材,凝練總結精神力量,將靜態的紅色文化產品拓展為動態的紅色文化資源庫,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二是要加大力度培養教師。授課老師要主動創新教育方法,豐富教育資源,創新教育方法。三是要在教程上加大力度改革創新。積極開拓以紅色為底色的校園文化陣地,以組織學習會、歌誦會、演講賽、辯論賽等形式,加強青年學生對浙東紅色文化的理解,引導青年學生的感情共鳴,高校要切實加強與高校思政教育內涵機理的耦合研究,分析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才能破解新時代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困境,實現青年學生的成長成材。
(三)共創,形成創新發展的教育路徑。一是要創新方法,拓展工作陣地。加強與浙東紅色資源的聯系,將教育教學平臺延伸至課堂之外,通過共建基地、共創品牌、共享成果等方式,加深互融互通,將青年學生放置于社會環境,放置于時空環境,形成更為寬廣的教育平臺。通過課堂講授、專家座談、走訪調研等學思踐悟的活動,真切感受歷史的沉淀、時代的訴求,明確責任和擔當。二是要創新內容,加強結合自身內容的屬地教材的編撰,高度重視浙東紅色文化的運用,并轉化成為實際的教育效果。形成知行合一、勤思善學的教育教學閉環結構,串聯起體系性的教育體系,進而提升教育實效。三是要創新路徑。新的時代語境下,新媒體等工作形式成為主要傳播途徑,為青年學生所喜聞樂見,要加大對網絡陣地的建設,加大紅色文化宣傳的力度,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來講述浙東紅色文化,將豐富的紅色資源轉變為教育資源,學會用網絡的語言去吸引大學生,弘揚和傳播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