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安翻譯學院 龍葉敏
在新媒體背景下,信息的傳播載體和傳播內容都有了很大的創新,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青睞于新媒體,新媒體已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和人際交往的重要途徑。在教育領域,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應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當中,通過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實現對教學內容的創新與突破。作為高校,應積極利用互聯網新興技術,拓展學生的知識層面,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明確學生的社會使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為社會培養有用之才。
(一)新媒體的概念。所謂新媒體是相較于傳統媒體一詞來評定的,媒體是將信息傳播出去的工具,新媒體主要從傳播和技術兩方面進行了創新與發展。其一,從傳播層面,媒介是從人類社會產生后便出現的,是一種傳播工具,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社會群體的需求變化,媒介逐漸發展為電視、報紙、網絡等大眾傳媒工具,到目前為止,信息化技術持續在發展,信息傳播也有了質的提升,直接影響和改變了社會大眾的生活方式。其二,從技術層面,新媒體的產生離不開網絡技術的發展,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移動信息技術迎來了5G時代,上網速度也在不斷提高,為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
(二)新媒體的特點。新媒體發展到現在,是最先進的一種傳播技術手段,用戶群體覆蓋范圍比較廣泛,不斷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習慣和交往方式,為人們提供服務的同時,也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新媒體的特點主要有四方面:其一,新媒體技術具有數字化特點。新媒體技術又可以稱之為數字媒體時代,在新媒體技術中,數字技術是核心環節。數字技術是通過數字計算實現計算機運行的,是信息化社會產生的基石,是新媒體產生的關鍵技術。其二,新媒體技術具有交互性。交互性是指信息在傳播過程中不是單方向的,而是有所聯系互相影響的,是發送者和接收者之間進行的交流和溝通。傳統媒體是通過瀏覽器獲取信息,新媒體技術下每名用戶都可以通過微博、微信、貼吧等模式輸出自己的觀點并進行交流。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人擁有了自媒體賬號,在微博等各種渠道發表自己的觀點或視頻,對于很多公共事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其三,新媒體技術以人為中心。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不斷進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提高了生產力。新媒體技術的發展離不開以人為中心,是為人服務的,因此關注人類發展的各個維度,以人的需求為中心,為不同人提供個性化服務,是新媒體技術發展的特點。其四,新媒體技術的監督作用。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變化,新媒體為公眾監督提供了新的渠道,使決策更加透明與公開,實現社會公眾監督的便利性。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積極影響。一方面,新媒體相較于傳統媒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更加便利,同時也拓寬了信息獲取的渠道。在高校教學過程中,新媒體的應用使得教學模式更加多樣,便于教學資源的進一步拓展,同時學生也能更加便利地獲得學習資源,方便預習與復習;另一方面,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來說,新媒體更具有拓展性。通過新媒體技術,教師和學生可以很明確地了解信息搜索與分類,同時能掌握教學資源,進而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實現教學交流和互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質量,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新媒體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當前,學生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進行知識新聞的獲取,不僅豐富了學習生活,還能學到很多知識,了解時事熱點。
(二)延伸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性。在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漸融合了高科技技術,在教學方式方法上有了新的創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與質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新媒體功能后,通過高科技產品與技術,讓學生提高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論認識,是對教育工作的拓展,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時空上的延伸。大學生通過計算機終端設備就能實現資料的搜索、查找與搜集,體現了新媒體的便利性和開放性,一改傳統教育模式在時間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時,進一步擴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時間范圍,讓學生不再局限于某一時段或某個現實的物理空間。另外,新媒體技術還能夠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共享,讓大學生可以隨時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與老師進行請教和溝通,不僅能夠加深師生情感,也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進行思想政治知識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內涵、學習渠道、學生的視野,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
(一)新媒體環境下人人擁有發言權,思政教育環境復雜。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人人都可能成為媒體人。面對開放式的互聯網,人人平等,大家都具備發言權,通過撰寫文章、發表評論。再加上網絡匿名性的特點,會加大各種言論的發布,加之新媒體平臺有別于傳統媒體的審核機制,信息的真實性不能有效把控,很容易使環境復雜化,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的價值觀也是一種沖擊。高校學生仍處于一個發展階段,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發展得還不夠成熟,大學時期是“三觀”形成的關鍵時刻,如果沒有很好的引導或者是被復雜的網絡環境帶偏,直接影響學生“三觀”的形成,進而影響到人生的發展軌跡。因此,要有效甄別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優化教學模式,提高高校學生辨別真假信息的能力。
(二)思政教育與新媒體的結合缺乏創新性。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了新媒體技術,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只是將思想政治的內容生硬套入新媒體的模式下,缺乏創新性,教學效果也一般。思想政治的教學內容千篇一律,沒有綜合時代的發展與學生的特征進行創新,往往使學生在視覺和心理上產生疲勞感,形成了學生上課不抬頭,不愛聽講,老師也不愛講的死循環。長此以往,學生更加不愿意參加思想政治課的學習。
(三)高校新媒體設備落后影響思政教育效果。先進的智能設備是新媒體教學的有利裝備,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高校雖然進行了新媒體設備的添置,但是設備較為陳舊或年久失修,無法滿足新型的教學途徑,導致新媒體的作用發揮不出來,影響了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所以,及時清理落后的設備,同時加大高校智能設備建設,已成為目前高校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
(一)搭建紅色新媒體矩陣優化思政教育環境。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之一是優化新媒體環境。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應用,高校大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會花在互聯網上,被復雜的網絡環境所影響著。因此,新媒體作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應完善好新媒體環境。首先,搭建好新媒體矩陣,在日趨復雜且激烈的網絡環境下,占據輿論的高地,把控網絡輿論的主動權;其次,對學生有積極正確的引導,使學生們通過網絡平臺可以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持續加強高校教師思政教育水平。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之一是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在現代社會,知識日新月異地在更新,教師只有不斷更新自身價值,拓展知識儲備,不斷完善自身的專業素養,才能適應時代發展并滿足學生的需求。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應從了解學生出發,觀察學生個性特點,了解學生需求,關注學生所了解到的新聞信息,與學生興趣相投,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同時,教師在日常生活學習中,還應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融合到日常行為中,以身作則,以業成教,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借助新媒體不斷創新思政教育渠道。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之一是不斷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創新。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新媒體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需要從內容、載體、形式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精準找到思政教育等學科定位及新媒體載體的特點,然后實現思政教育內容與新媒體形式的統一。總之,通過新媒體搭配不同的思政內容,講好思想政治故事,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和課堂凝聚力。
綜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新媒體技術是教學的發展趨勢,應結合實際情況和發展途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和創新。近些年來,新媒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為了更好地讓高校大學生引領時代發展,成為國家棟梁之材,應積極應用新媒體技術,從多維度出發,有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