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黑龍江工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孟祥鳳 付云燕 曹靜
(一)心理契約概念的可擴展性。隨著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入,已將心理契約這一概念從管理心理學中擴展出來,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心理契約不以書面形式出現,與正式契約有所不同,更側重心理期望與義務。在高校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的關鍵是受教育者與教育者雙方彼此期望的主觀信念的集合,通過期望假設與義務承諾,達到雙方相互感到滿意的心理契約狀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契約能夠更好地展示心理契約的精髓,而心理契約也能夠深刻反映思想政治教育關系主體的本體面貌。
(二)心理契約違背的內涵和類型。心理契約是一種期望,同樣也是一種義務認知,在心理契約構建中,契約精神必不可少。心理契約是動態的且需不斷修訂,這樣的動態性很容易引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過程中的心理契約違背。受教育者認知的期望未滿足與他們的情感狀態相分離,即情感、情緒的變化,如失望、生氣等,這可認為是心理契約違背。反之,即使承諾沒有實現,但受教育者并未產生負面或消極情緒,可不認為是心理契約違背。因此,心理契約違背確實是一種主觀過程,它是指一方認為另一方沒有或沒有完全履行自己的諾言,而出現情感上的不良體驗。相關研究表明,心理契約違背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故意違反。在任何一方已經知道對方無法履行義務的時候出現。不能履行義務可能反映了食言一方不能夠履行諾言或者情景發生變化,或許不愿意履行諾言,顯而易見,后者的負面效應更大。另一種是雙方對心理契約理解不一致。主要是對義務理解不一致的時候出現,主要是因為理解模式的差異,情景模糊以及缺乏有效溝通等。心理契約從它的特征本身來講,具有高情感性、主觀期望性、內隱性、雙向交互性和不定因素性等,心理契約得到滿足并不一定產生好的內化效果,但是心理契約精神違背一定會帶來大學生的不滿情緒,從而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內化的效果。
(一)情感因素:忽視情感因素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現實的人,而情感是人心理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情感因素在心理契約違背中占很大比重,心理契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高情感性,而且從心理契約違背概念本身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情感因素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過程中發揮了催化劑作用,既有積極推進,又有消極對抗。從教育者角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高對于專業知識的理解度與認同感,要形成自身獨特的情感體驗,這樣可以使受教育者情感需求得到滿足,能更好地接受并認可教育內容。從受教育者角度而言,不同性質的情感或者情感的選擇傾向性都會影響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內化程度。需要是情感產生和變化的基礎,而期望決定著情感的性質,只有對滿足需要的期望值匹配,才會使人產生積極情感,不同頻的期望值會導致消極情感的產生。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本身而言,其實是包含著豐富情感因素的,如三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這些都要求在教學工作中重視情感因素的投入和使用,尤其是投入和使用的比例,情感輸出和內容輸出比例的不確定性,往往是導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過程心理契約違背不可控的主要因素。
(二)期望因素:期望目標的不一致。心理契約的主觀期望性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師生的心理契約關系,主要包括教育者對自身的期望和對學生的期望、受教育者對自身的期望和對教師的期望。彼此之間期望的一致性才是心理契約構建和履行的基礎,一旦出現期望的不匹配,比如,學生對教師的高期望得不到滿足,或者學生對自己的低期望與教師對其的高期望要求不匹配等等,這種期望目標的不一致性,就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中的心理契約違背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溝通因素:無效的溝通與溝通不當的障礙。心理契約看似是內隱性的,但是顯性的溝通也非常有必要,很多時候造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中的心理契約違背,很關鍵的因素在于無效溝通或者溝通不當,雙方對心理契約理解不一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重要保證,無效溝通會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很難實現,而溝通不當很大程度會導致師生關系不和諧。在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存在溝通問題是不可避免的。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單單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完全“知識化”,大學生“條條框框”去記憶,考試成績固然不錯,但思想和行為卻表現不一,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馳,顯然是無效溝通。而且從溝通的角度來講,教師往往掌握著課堂溝通話語權,教師講得越多,課堂越沉悶枯燥,大學生就越提不起學習興趣,如若溝通中出現身勢語使用不當的情況,教師常常面臨的是學生的抗拒、低度的學習動機、注意力不集中、厭學,甚至直接的反對,這就導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化中的心理契約違背。
(四)互動因素:單向理論灌輸的弊端。心理契約是雙向交互性的活動,關鍵在于“雙向”。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過程中,傳統教育觀念側重于單向理論輸出,即灌輸式(說教式)教育,往往忽視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的主觀能動性,其實無形中損害了受教育者的內化積極性,繼而容易造成心理契約違背。而值得注意的是,被忽視掉的那部分往往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化的中心力量。所以,單向灌輸的教育活動對受教育者缺乏滲透力,很顯然這種方式很難達到融入式、嵌入式、滲透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要求,也容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大學生現實的需要相脫節,造成受教育者不愿內化教育內容或不能內化教育內容的問題。
(五)制度因素:校園文化機制建設不足。心理契約很容易受到外部環境(制度)因素的影響,比如組織文化。很多研究表明,組織文化和心理契約二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在高校中,校園文化機制建設不足問題比較明顯,對大學生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也逐漸減弱,有些甚至出現歸屬感和認同感矛盾。校園文化滿足不了學生的內在需求,低需要與未滿足、高需要與無法滿足的心理落差和現實矛盾,也必然會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內化中的心理契約違背的發生。
近些年來,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教學改革在不斷探索和創新,很多教育教學模式的探索取得了良好收效,但仍存在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效果不理想的問題,針對心理契約違背矛盾,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強情感投入,實現情感認同。要充分發揮情感在教育中的積極作用,教育者注重加強情感投入,實現情感認同。提升教育者的情感育人能力,注重受教育者的情感體驗,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內化過程中主客體間的情感溝通,不斷探索、創新情感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中的心理契約精神履行的有效性。
(二)重建融洽的心理契約。針對教育主體之間主觀期望目標不一致導致的心理契約違背問題,可以通過重建融洽的心理契約關系的方式解決期望目標矛盾,即重新創設合理的期望和義務承諾。教育者可以有意識、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不現實的期望加以引導和管理,避免因教育者無法滿足受教育者的愿望而造成情緒打擊。另外,要正確對待受教育者的不同層次需求和期望,適當給予合理回饋。
(三)建立有效溝通,注重信息反饋。主要通過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如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心理素質和人格魅力等,來克服溝通障礙,為師生間的有效溝通與交流打下基礎。并選擇最佳的溝通渠道,學會溝通的有效傾聽,合理組織教學,并注重信息的積極反饋,這樣才能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內化中出現心理契約違背。
(四)更新教育觀念,一切以學生為本。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又是學習的主體。思想政治教育本身需要理論聯系實際,要聯系好學生的實際,就必須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要轉變傳統的互動交往角色,實現教師的地位由權威者向平等者、由傳授者向求知參與者的轉換。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的積極性,保證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契約精神的完美履行。
(五)創建共同認可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事實上是校園內共同的價值觀、信仰和習慣體系,學生對于校園群體角色的認同,最終以心理契約關系的形成來發揮作用。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能夠使受教育者感受到文化的凝聚力和號召力,而且健康、包容、平等、自由的校園學習氛圍,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習的熱情,更能為維持教育主體之間都滿意的心理契約創造良好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