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共阜陽市潁州區委黨校 姚啟衛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勝利的歷史,也是一部堅守初心使命、拒腐防變的反腐倡廉斗爭史。從運動式反腐到辦案式反腐、從制度式反腐到法治式反腐,中國共產黨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反腐倡廉道路,書寫了百年大黨自我凈化、自我革新的時代篇章。回顧黨的反腐歷程,總結黨的反腐經驗,對于新時代條件下黨永葆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中國古代傳統廉潔思想是理論文化基礎。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是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保留民族中間最具穩定形態的文化,是民族歷史遺存在現實生活的展現。中國古代廉政思想則根植于這種博大精深的民族歷史文化土壤中,蘊含著深刻而豐富的治國理政理念。“廉”內涵深刻且思想源遠流長。東漢許慎在其編著的《說文解字》中指出,“廉,庂也。從廣、兼聲。”《廣雅》中有“廉,清也”的論述。《呂氏春秋·孟秋》言“其器廉以深”,用“廉”表示剛直、方正的品行。《后漢書·列女傳》載有“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即知廉恥的人不吃施舍的東西,比喻品行高潔,不茍且求得。“臨大利而不易其義,可為廉矣”,概括指出廉的基本要求就是面對不義之財不貪不取、不改變道義。先秦諸子把“廉”與從政行為相結合,中國廉政思想開始萌芽和興起。《周禮》記載,執行監察職能的小宰、太宰已將“廉”作為官吏政績考核的標準,考察的內容有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六項。秦漢時期,中國廉政思想初步發展,涉及官吏品德操行的論述最為豐富。秦簡《為吏之道》要求執政者必須“精潔正直”“審悉無私”,秦律“五善”中有“清廉毋謗”的規定,漢代察舉制亦設孝廉一科目。唐宋時期,封建社會繁榮昌盛,廉政思想發展以益國利民為主線索。唐《臣軌》記述,君子雖貧賤,然不以利毀廉,“廉平之德,吏之寶也”,是為臣僚借鑒之書。宋朝王安石在整頓吏治時指出:“使其足以養廉恥而離于貪鄙之行”,即政府應推行高薪養廉。明清時期,國家政體進入絕對君主制階段,廉政思想制度吸取歷代王朝興衰教訓,后來居上,成為集大成者。明代官僚監察考評體制素稱嚴酷,先定“三等”,后列“八法”,起到很強的威懾作用,太祖以來,“吏治澄清者百余年”。清康熙撰《廉靜論》,強調“吏尤以廉為貴也”,“吏茍廉矣,則奉法以利民”,意圖用思想教化喚醒官員的良知,穩定君主權力,鞏固統治秩序。總體而言,中國傳統廉政思想作為古代政治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代統治者為穩定社會秩序、維護階級統治而推行的行為規范,雖有其歷史局限性、階級局限性,但仍不失其借鑒價值。
(二)馬克思、恩格斯廉政學說是直接理論來源。馬克思、恩格斯作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雖沒有無產階級國家社會治理的實踐經驗,但在領導工人階級運動、創建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總結巴黎公社經驗教訓的過程中,對廉潔政治問題有過大量的論述。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腐敗現象產生的根源,經濟上在于私有制的出現,政治上歸結于國家政權下剝削制度的形成。在原始蒙昧時代,社會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勞動產品十分匱乏,無法滿足人類除基本生存以外的任何需求,沒有私有制和私有觀念,不存在用權謀私的腐敗行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效率的提高,生產有了剩余,氏族首領或部落酋長開始利用對社會財產分配的公權力,逐步將剩余產品據為己有,繼而產生腐敗。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占據統治地位的利益集團為鞏固他們的階級利益,就會控制國家機器和公共財富,主導社會生活,當被統治階級失去制約國家權力的機會時,腐敗就成為不可治愈的社會頑癥。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只有通過暴力手段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才能從根本上消除腐敗。腐敗既是國家權力產物下的政治行為,無產階級在奪取國家政權后亦會存在貪污腐化行為的可能性。因此,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無產階級政黨要不間斷地進行革命”,“革命之所以必需,不僅是因為沒有任何其他的辦法能推翻統治階級,而且還因為推翻統治階級的那個階級,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拋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陳舊的骯臟的東西。”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總結巴黎公社革命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認為無產階級政權應通過建立普選、罷免、監督監察的廉政機制,防止國家黨政機關和公職人員由人民公仆變為國家主人,進而產生腐敗。綜上分析,反對腐敗現象,倡導廉政行為,是馬克思、恩格斯所奉行的社會政治倫理,馬克思、恩格斯的廉政理論亦是無產階級政黨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應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結合中國具體國情,創新廉政理論,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反腐敗斗爭。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滋生腐敗的政治經濟條件不足,但誘使黨員走向消極腐化的社會環境客觀存在。為維護黨員隊伍的先進性與純潔性,黨在誕生之初就開始注重從政治思想、法規條例、制度監督等方面堅決同封建時代遺留下來的各種腐敗行為作斗爭,消除腐敗現象,嚴懲腐敗分子,始終保持廉潔奉公的無產階級政黨本色。1923年6月,黨的三大頒布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組織法》強調:“中央局以中央執行委員會名義行使職權,由執行委員會選出委員長秘書及會計三人”“會計在中央督察之下,管理本黨財政行政,并對于各區各地方及本黨一切機關之財政行政負責”,將黨內監督側重于黨的財政工作上,確保黨員同志廉潔奉公,時刻提防腐敗滋生。1926年8月,中共中央向全黨發布關于清洗黨內貪腐分子的通告,尖銳地指出貪腐分子的主要腐敗行為就是侵吞黨內公款,對于有此行為者要毫不留情、堅決有力地將其洗刷出黨,以保證黨員隊伍的純潔性。為了嚴格懲治黨內貪污浪費行為,1933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簽發《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二十六號訓令》,詳細規定貪污公款的各類金額后受到的相應處罰,表明了黨懲治腐敗的決心信心。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在延安高級干部會議上更是多次強調,全黨同志要時刻汲取李自成農民軍進京后因生活作風腐化而致使革命失敗的慘痛教訓,要引以為鑒,不重蹈覆轍。1949年3月,在河北平山縣舉行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明確強調,要警惕和防止敵人“糖衣炮彈”的襲擊,“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的反腐敗斗爭。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結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已經從一個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轉變成為在全國執政并長期執政的黨,這一階段,黨領導人民建立并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通過三大改造完成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建設全面展開。執政方位的歷史性轉變,使得黨內干部開始出現居功自傲、貪腐享樂、揮霍國家資產的現象。針對黨政機關內部暴露出來的一系列問題,黨把防止黨內干部滋生腐敗作為鞏固黨執政地位的重要考量,在拒腐防變、正風肅紀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1951年11月,在支援抗美援朝戰爭和國內重點項目建設而開展的增產節約運動中出現黨員干部貪污蛻化的現象,引起了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的高度重視。12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實行精兵簡政、增產節約、反對貪污、反對浪費和反對官僚主義的決定》。向全黨提出警告:“一切從事國家工作、黨務工作和人民團體工作的黨員,利用職權實行貪污和實行浪費,都是嚴重的犯罪行為。”黨的方針是:對貪腐分子輕者要批評教育,嚴重者必須撤職查辦,直至槍斃一批最嚴重的貪污犯。“三反”運動中發現貪腐分子的重大違法活動,多與不法資本家的拉攏腐蝕有密切關系,其共同特點是私商和干部中的蛻化分子相勾結,共同盜竊國家財產。鑒于這種嚴重情況,1952年1月26日,中共中央發出在大中城市開展“五反”斗爭的指示,向著違法的資本家開展堅決徹底的斗爭。“三反”“五反”運動起到了清理舊社會污毒的作用,提升了全黨拒腐防變的主動性,使新中國出現了一派令人稱頌的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對于加強執政黨建設和國家政權建設意義重大。
(三)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黨的反腐敗斗爭。改革開放以來,黨所面臨的社會環境和肩負的時代任務有了重要變化:一方面,各級黨委、基層黨組織及廣大黨員同志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積極發揮黨組織的核心戰斗堡壘作用及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國家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的同時,在市場經濟環境中,資本主義腐朽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乘虛而入,逐漸侵蝕黨的肌體,部分黨員干部淡忘黨的宗旨,腐敗變質、違法亂紀。面對新時期、新問題、新任務,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結合改革開放的新形勢、新特點,提出了反腐敗斗爭的系列重要指導思想。對待貪腐問題,鄧小平同志有著求真務實的精神和狠抓落實的決心,堅決打擊經濟領域的犯罪活動。1982年1月11日,中共中央發出《緊急通知》指出,對于貪污受賄這個“嚴重毀壞黨的威信,關系我黨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全黨一定要抓住不放,雷厲風行的加以解決。”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于嚴懲嚴重破壞經濟的罪犯的決定》,加強打擊經濟領域犯罪活動的力度。至年底初步統計,在當年立案審查的16.4萬多件各類經濟犯罪案件中,依法判刑的近3萬人,贓物贓款追繳計3.2億多元,反腐敗斗爭取得初步成效。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同志再次強調要把反腐敗斗爭貫穿于改革開放全過程,堅持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懲治腐敗,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緊密結合反腐敗斗爭的實踐經驗,作出了加強反腐敗斗爭力度的重要決策。江澤民同志指出,腐敗是一種歷史現象,其本質是剝削制度、剝削階級的產物,“腐敗現象是侵入黨和國家機關健康肌體的病毒,如果我們掉以輕心,任其泛濫,就會葬送我們的黨,葬送我們的人民政權,葬送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大業。”為此,江澤民同志強調,懲治腐敗要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把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查處大案要案、健全制度和嚴肅黨紀政紀結合起來,既防患于前,又懲戒于后。胡錦濤同志根據新形勢下黨內反腐敗斗爭的迫切需要,明確強調要逐步確立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反腐方針。此后,中共中央先后印發《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08-2012年工作規劃》《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等黨內法律法規、準則條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制度反腐道路。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的反腐敗斗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關系黨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指出腐敗是黨面臨的最大威脅,嚴懲腐敗成為管黨治黨的鮮明特征和突出亮點。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先后在全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不斷為黨員干部“補鈣”“加油”。同時,黨中央還不斷推進反腐敗斗爭制度建設,力求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牢籠里,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體制機制的構建,實現由量到質的實質性轉變。2014年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講話指出:“全黨同志要深刻認識反腐敗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以猛藥去疴、重典治亂的決心,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堅決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當前,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鞏固壓倒性態勢、奪取壓倒性勝利的決心必須堅如磐石。”2021年1月22日,十九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強調,腐敗問題對黨的執政基礎破壞力最大、殺傷力也最大,是最容易顛覆政權的問題,必須決戰決勝。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全國范圍來看,查處貪官之多、涉及領域之寬、行動密度之大、問責力度之強都是前所未有的。截至2020年12月31日,綜合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布的數據顯示,全國共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53.5萬余起,75.2萬余人受到處理,45萬余人受到黨紀政紀處分。與此同時,黨中央相繼出臺或修訂《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監督執紀工作規則》《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紀檢監察機關處理檢舉控告工作規則》等一系列法規條例、規章制度,使不能腐的籠子愈筑愈牢。
(一)必須堅決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馬克思主義政黨倘若背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就會土崩瓦解。黨員干部一旦思想道德防線崩潰,共產主義信念缺失就會錯誤地把個人利益置于黨和國家利益之上,置于民族和人民利益之上,謀取一己私利,也就必然導致腐敗行為和腐敗現象的發生。建國之初,毛澤東同志就告誡全黨:“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黨員干部要樹立正確的防腐拒腐意識,始終做到個人利益服從于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指出,如果黨的領導干部不嚴格要求自己,不遵守黨紀國法,搞特殊化,鋪張浪費,損公利私,就更不能指望他們改造社會風氣,他們素質的高低則決定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敗。江澤民同志同樣重視黨員隊伍的廉政教育,在2001年“七一”講話中,江澤民同志強調: “所有黨員干部必須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權、用好權,而絕不允許以權謀私,絕不允許形成既得利益集團”,全黨同志要保持高度警惕,自覺地同這種錯誤的思想傾向作嚴肅斗爭。進入新世紀,胡錦濤同志指出,黨員干部要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自覺抵御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消極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襲,樹立為民、務實、清廉的良好風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管思想的論述,強調管人就要管思想,革命理想高于天,沒有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因此,必須加強思想建設,筑牢黨員干部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在不敢腐、不能腐的基礎上增強不想腐的自覺,以黨內思想上的純潔保證黨員隊伍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二)必須建立和完善反腐敗斗爭的制度機制。中國共產黨在100年來波瀾壯闊的輝煌歷程中,始終堅持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在不斷總結治國理政經驗與反腐倡廉方式方法中,從“運動式反腐”“辦案式反腐”逐漸走向“制度式反腐”的軌道上,更加突出制度建設在新時代黨的反腐倡廉中的重要地位和歷史作用。1926年8月,中共中央頒布《關于清洗貪污腐化分子》的文件公告,開創了黨內通過法規制度管黨治黨、清除腐敗的先河;1952年4月,中央政府制定的《懲治貪腐條例》指出,凡收受賄賂以及其他假公濟私違法取利之行為,均為貪污罪,將貪污腐敗刑事立法。鄧小平同志指出,反腐敗還是必須靠法制,“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江澤民同志強調,總結歷史上的實踐經驗,反腐敗斗爭關鍵在于建立起一整套便捷、高效、有約束力的體制機制。胡錦濤同志指出,反腐敗制度建設是懲治和預防貪腐的根本途徑,“制度面前沒有特權,制度約束沒有例外”,要不斷建立健全預防和懲治腐敗的規章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汲取制度規范權力的歷史智慧、借鑒他國廉政建設的歷史經驗,強調法規制度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要加強反腐敗法規體系建設,構建以黨章為根本、黨內法規條例為支撐的制度體系,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促進紀法銜接。通過制度建設,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的基本原則,強化“重遏制、強高壓、長震懾”的方式方法,堅定不移深化反腐敗斗爭,不斷實現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體推進戰略目標,努力換來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三)必須健全黨和國家反腐敗斗爭監督體系。《管子·立政》言:“令則行,禁則止,憲之所及,俗之所被。”黨的百年反腐歷程證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權力觀是最大的腐蝕劑。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只有層層落實管黨治黨的政治責任,重視監督制約機制的建設,運用各種監督形式全方位、多層次對黨政干部進行有效監督,規范權力運行,才能加強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保持黨的純潔性。一是堅持黨的統一領導。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堅持黨的統一領導,是決戰決勝反腐敗斗爭的根本性問題,無論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還是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主動承擔起反腐敗斗爭的主體責任,一手抓社會經濟發展,一手抓反腐倡廉建設,竭力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快速向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舉旗定向、統籌謀劃,強化黨的反腐力度,壓實黨對反腐敗工作全方位、全領域、全過程領導,以優異的反腐成績贏得了黨心民心。歷史實踐反復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核心,也是反腐敗斗爭順利推進的根源所在。二是監督監察全面覆蓋。加強黨和國家監督制度的重大頂層設計,壓緊壓實黨組織管黨治黨責任和書記第一責任人責任,加強同級黨委和下級黨組織監督,強化對領導班子特別是“一把手”的監督。創新巡視巡察方式方法,有目的性地開展專項巡視巡察、機動巡視巡察、巡視巡察“回頭看”,推進巡視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等相互統籌銜接,做到黨內監督和國家監察全覆蓋,實現對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三是深化運用“四種形態”。正風肅紀反腐倡廉必須把紀律挺在前面,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經常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約談函詢,讓“紅紅臉、出出汗”成為常態;黨紀輕處分、組織調整成為違紀處理的大多數;黨紀重處分、重大職務調整的成為少數;嚴重違紀涉嫌違法立案審查的成為極少數。抓早抓小、防微杜漸,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改變黨員干部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淪為“階下囚”的狀況,發揮懲治震懾、訓誡挽救、教育警醒的功效,實現紀法效果、政治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相輔相成、相互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