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工業大學 馮愛玲
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是科技創新的引領者和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2016年,美國195所大學通過專利許可獲得的直接收入約為30億美元。中國高校專利申請和授權量穩居全球第一,在世界前100位專利申請人中占據14席,遠超世界500強公司和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2020年,中國高校申請專利的總數為321664項,授權專利為116923項,專利轉化率年平均值僅為3.8%左右,遠低于2020年我國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34.7%的行業水平,意味著高校有96.2%的專利為沉睡專利、低價值或無價值專利。作為中國高校領頭羊的清華大學專利申請量和有效專利量遠超MIT、加州理工、哈佛、耶魯、斯坦福等大學的專利總和,但清華大學的科技貢獻度在全球排名600名左右。國內高校的18萬件專利獲取經濟效益遠低于輝瑞公司一件專利產出的經濟效益。
當前中國高校專利呈現出嚴重的“四高四低”問題:研發經費投入、專利產出數量、專利維護費用、專利失效率高;專利運營管理水平、成果轉化率、轉化收益、專業化運營水平低。高校的課題立項和科學研究重參考文獻資料輕市場需求;大部分專利申請是為了完成項目任務和考核指標,造成大量低價值甚至無價值垃圾專利;現行科研評價政策導向體系重數量輕質量、重學術價值輕市場價值;粗放的科研管理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缺乏復合型專利管理人才等原因。中國高校專利問題與挑戰并存,如何加強專利運營和轉化,盤活創新資源,將專利數量優勢轉化為提升高校核心競爭力、助推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專利價值優勢,成為中國高校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和難題。
有學者認為,中美高校專利產出量和產業化量差異巨大,最核心的問題在于是否開展了專利申請前評估。美國大學發明首先由TTO的技術經理人(Technology Manager)評估后決定是否申請專利,故專利申請數量會比發明披露數量少得多。要破解當前高校專利管理 “四高四低”問題,在專利價值分類的基礎上構建科學的分級分類管理模式,對于提升專利質量、優化資源配置、對專利實施全生命周期動態化管理、提升高校專利運營效率、促進專利轉移轉化、實現創新驅動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專利價值影響因素眾多,具有時效性、不確定性和模糊性,目前尚未有準確的統一定義,有經濟學意義上的狹義專利價值和包含法律、技術、經濟價值三要素的廣義專利價值兩種內涵理解。
目前就專利價值評估和分級分類管理,國內外已經有不少研究成果,李小娟等提出基于專利價值分析體系的專利分級分類管理方法,結合專利生命周期,對處于不同階段的專利價值進行分析,確定專利級別,并根據不同的級別采取不同的管理和處置措施。國家知識產權局和中國技術交易所建立了基于技術、法律、市場三個要素18個評價指標的專利價值分析指標體系,包括法律價值度(7個指標:穩定性、不可規避性、依賴性、專利侵權可判定性、有效性、多國申請和專利許可狀態),技術價值度(6個指標:先進性、行業發展趨勢、適用范圍、配套技術依存度、可替代性、成熟度),經濟價值度(5個指標:市場應用情況、市場規模前景、市場占有率、競爭情況、政策適應性)。大多數學者基于上述三要素對專利價值影響因素進行了細分補充和完善。而專利價值的評價方法包括市場法、成本法、收益法、實物期權法等經濟學方法和綜合評價法。
這些專利評價體系和評價方法提出了明確的指標、模型及操作評價范例,但專業度高、操作難度大,尤其高校科研管理資源短缺、針對全部大量專利進行評估成本較高,需要根據高校自身特點和實際需求,采用科學簡便可操作性強的專利價值評價方式,實行專利動態分級分類管理,并不斷修正優化指標體系、評價方法、管理模式,建立符合高校自身需求的專利價值分級分類管理模式。
(一)深化科研分類評價體制機制改革,調整專利績效考核、利益分配政策導向和激勵措施。要強化專利高質量創造、高效益運用、高標準保護、高水平管理能力建設,充分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業活力,用好科研評價這個“指揮棒”。重視獎勵支持專利運用轉化和高價值專利,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的積極性。將專利轉化數量或轉化率融入項目立項、結題、職稱晉升、績效考核等評審體系中,引入專利市場績效考核指標,不再支持專利申請費和授權維持費,對產業化的專利獎勵相關費用,通過政策導向篩選掉大量為了完成科研指標或項目要求而申請的低價值專利,實現資源自動優化配置,以市場需求帶動專利創造、管理和運用,推進專利轉化。暨南大學2018~2020年有76項專利成果轉讓和超800項技術推廣應用于企業,合同額近20億元,通過知識產權轉讓、實施許可、作價投資等多元轉化方式,一批重大項目實現了邊研究、邊開發、邊應用、邊轉化、邊推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實施專利價值分級分類管理。
(二)基于專利價值分析實施專利分級分類的全過程管理。盤活存量專利,對已授權有效專利,由專利管理人員在專業評價機構指導下參考現有專利分析工具,協調技術領域專家按照技術方向集中評審,根據分級分類管理。對于新專利申請,建立專利申請前評估制度,而且采用簡便可操作性強的方式,在申請前、申請中、授權后三階段進行動態評審分級。在申請前組織發明人提交《發明人自評表》;申請中由專利管理人員和學校知識產權信息中心提交《審核評價表》;授權后由技術、評估、企業等領域內專家或第三方評價機構結合當前技術趨勢和市場情況進行評價,提交《專家評審表》;最后根據專利法律狀態、專利交易數據等調整指標設置和專利等級,由此實施相應的資源優化配置、專利布局或轉移轉化,進行相應的專利分級分類管理,實現個性化服務。
(三)圍繞高校優勢技術領域,構建高價值專利培育體系。組織技術專家、法律專家、發明人、市場等主體分別基于技術、市場、法律多個角度建立適合高校的科學評價體系,實時進行動態修正和評價,識別和培育高價值專利。針對高校優勢技術領域進行專利技術分析、專利技術導航、高端專利挖掘、專利策略布局、專利分析評議等工作,打造一批高價值專利組合,進而構建高價值專利培育管理體系,助力高價值專利的培育與高校知識產權價值的實現。
(四)加快培育高校復合型專利管理人才。專利分級管理需要精通理工科技術、法律、經濟、管理等學科知識的綜合性人才,高校應完善專利管理服務體系,加強對專利創新性、市場應用性等專利價值的實質內容審查,通過多種形式推動高校創新資源與市場、產業對接,打通理論研究、應用開發、中試驗證、產業化的成果轉化鏈條,強化創新項目與企業需求、科技與產業和資本的對接。引進或培訓專利代理人、律師、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專業人員等具有理工學科背景、法律和商務等專業知識的專業人才,或聘請兼職管理指導,強化專利分級分類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