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炳泉,周云峰,吳喆,鄧杰華,黃招光,楊建冬
宜春市食品藥品檢驗所,江西 宜春 336000
龍膽瀉肝丸(水丸)來源于清代汪昂的《醫方集解》中的龍膽瀉肝湯,由10 種藥味組成,其中龍膽為君藥,梔子和黃芩為臣藥,其余為佐使[1],現收載于2020 年版《中國藥典》[2]。龍膽瀉肝丸具有清肝膽、利濕熱的功效,主治濕熱帶下、尿赤澀痛、肝膽濕熱、耳鳴耳聾、耳腫疼痛、脅痛、頭暈目赤、口苦等癥[2],主要不良反應有全身性紅斑、腎損害等[3-5]。
2003 年的龍膽瀉肝丸腎毒性事件使其藥品質量一直受到廣泛關注[5-6]。2021 年宜春市食品藥品檢驗所承擔了江西省藥品計劃抽驗該品種的評價抽驗工作。為了全面分析該市售制劑品種的質量水平,采用法定標準對其進行檢驗,同時對樣品進行探索性研究,從藥品安全性、有效性、真實性和均一性等方面進行質量評價,以期為進一步完善質量標準和明確監管方面提供依據和參考。
此次抽取水丸樣品共50 批次,涵蓋江西省11個地級市和藥都樟樹市,均抽于經營企業包括零售藥店和連鎖藥店,樣品有4 個規格(每袋裝6 g、每100 粒重6 g、60 g/瓶和每袋裝3 g)。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數據查詢,目前全國共有170 家生產企業獲得了龍膽瀉肝丸的生產許可,批準文號有208 個,所抽水丸樣品共涉及17 家生產企業(占10.0%)和17 個批準文號(占8.2%),樣品其他信息見表1。

表1 樣品信息
根據藥品使用說明書可知,所有樣品的質量執行標準為《中國藥典》2020 年版一部,該標準中包括的檢驗項目有性狀、鑒別(顯微、龍膽苦苷、梔子苷、甘草),檢查(水分,重量差異、裝量差異、裝量、崩解時限),含量測定(龍膽苦苷、梔子苷和黃芩苷)和微生物限度(需氧菌總數、霉菌和酵母菌、沙門菌、大腸埃希菌和耐膽鹽革蘭陰性菌)。按照法定標準中的檢測方法進行測定,所有樣品均符合規定,合格率為100%。
樣品應為暗黃色的水丸,味苦。在對樣品的外觀性狀進行觀察發現,大多數樣品的顏色與規定要求一致,但也有不少企業樣品的顏色偏棕黃色或棕
褐色。根據對生產企業進行電話調研或函調可知,藥材由于受產地來源、采摘季節、質量等影響,會導致不同批次藥粉顏色也不盡相同,難以實現不同批次樣品暗黃色單一顏色的統一,建議藥丸顏色修訂為過渡色“棕黃色至棕褐色”。
現行標準分別對黃芩(韌皮纖維)、炙甘草(晶纖維)、梔子(石細胞)、澤瀉(內皮層細胞)、鹽車前子(種皮內表皮細胞)、地黃(薄壁組織)和柴胡(油管)進行了顯微鑒別,該方法能較好地找出各藥味的特定植物細胞組織,專屬性較好,但由于各藥味的植物細胞組織數量較少,且會互相覆蓋干擾,影響判斷,可能需要消耗較長時間才能鑒別出各藥味;鑒別項還包含了3 個薄層色譜鑒別,分別對樣品中龍膽苦苷(龍膽)、梔子苷(梔子)、甘草進行了定位和顏色判定分析,結果表明,在相同的位置上,樣品均含有與龍膽苦苷、梔子苷和甘草顏色一致的斑點。需要注意的是,同一或不同企業的不同批次樣品的斑點顏色深淺不一,提示龍膽、梔子和炙甘草3 種藥味的質量可能參差不齊。
重量差異可以反映批間和批內藥物含量的一致性[7],除另有規定(含量均勻度)外,水丸需要進行重量差異檢查。結果發現不同企業的制劑規格不同,每10 丸的重量會有較大差異,但與標示丸重或平均丸重進行比較,均未超出重量差異限度;對于單劑量包裝的丸劑需要進行裝量差異檢查,對于以重量標示的多劑量包裝丸劑需要進行裝量檢查,按照要求,這類水丸樣品均符合規定;該標準未對水丸的溶出度作出規定,需要進行崩解時限檢查,所有樣品均在60 min 內崩解完全,符合限度要求,但不同企業間樣品崩解時限會有較大差異,這可能與各企業的生產工藝參數不同有關。
水分含量的多少對制劑的穩定性、理化性狀及藥效作用等均有影響。中藥復方制劑在水分較高的環境下易發生霉變、微生物滋生、有效成分水解失活等情況,這會使藥品藥效降低,甚至發生健康安全事故,有必要對龍膽瀉肝丸(水丸)的水分含量進行測定。烘干法操作簡便,對環境幾乎無污染,能較大程度除去水分,因此采用此法測定了50 批水丸水分含量。從結果可知,樣品的水分含量均未超出限度(9.0%),合格率為100%,說明各企業能將產品水分控制在標準范圍內。同時,在對各企業樣品的水分含量分布情況進行分析發現,不同企業對水分的控制還是具有一定的差異性,這可能與各企業的生產工藝有偏差有關,如物料的滅菌方式、制劑的干燥溫度等,另外儲藏環境如溫度和濕度也會對水分的含量有影響。
HPLC 法的分辨率和靈敏度高、分析速度快、重復性好、定量精度高、應用范圍廣,適用于分析高沸點、大分子、強極性、熱穩定性差的化合物,已作為部頒標準和國家標準中測定中藥有效成分含量的常用方法。該藥品質量標準采用HPLC 法測定了方中君藥(龍膽)和臣藥(梔子、黃芩)的含量,標準規定本品每l g 含龍膽以龍膽苦苷計不得少于0.80 mg、含梔子以梔子苷計不得少于l.30 mg、含黃芩以黃芩苷計不得少于3.80 mg。結果顯示樣品均含有龍膽苦苷、梔子苷和黃芩苷成分,龍膽苦苷含量為1.09~6.74 mg/g,梔子苷含量為2.02~4.25 mg/g,黃芩苷含量為4.07~11.62 mg/g,說明這3 種藥味不存在不投料的風險,不同企業樣品中這3 種成分含量有不小差異,提示不同生產企業的水丸樣品中龍膽苦苷、梔子苷和黃芩苷含量參差不齊,推測不同企業龍膽、梔子和黃芩原料質量存在差異。另外,對同一企業的不同批次樣品各成分含量進行分析,除了個別少數企業各成分含量分布比較均勻外,大多數企業原料質量可能不夠穩定。各企業的龍膽、梔子和黃芩原料質量均有差異,但均在可控范圍內,說明現行標準對這3 種成分含量限度設定比較合理。
對中成藥中污染微生物的數量檢查是保證藥品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藥品在生產過程中難以避免會帶入一些微生物,如果滅菌不完全,對人體有毒害作用的微生物滋生可能會使藥品失效,甚至代謝產物如黃曲霉素會對人體產生強烈的致癌作用,必須使污染微生物的殘留量控制在安全水平。現行標準規定:需氧菌總數≤104cfu/g;霉菌和酵母菌總數≤102cfu/g;耐膽鹽革蘭陰性菌<102cfu/g;沙門菌不得檢出;大腸埃希菌不得檢出。實驗采用平皿菌落計數法對上述菌種進行計數檢查,結果顯示各種微生物數量均在限度要求內,這說明各生產企業的滅菌工藝可行且穩定。
藥品標準檢驗雖然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藥品質量,但由于中藥復方的復雜性,現行標準難以解決全部的中藥質量問題。所以,在評價抽驗過程中,除法定標準檢驗外,還需要做進一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對法定標準中未涉及到的與藥品安全性、有效性、真實性及質量穩定性相關的內容進行深入研究,以便對中藥產品質量有更加深入而全面的評價。
樣品方中龍膽、黃芩、澤瀉、地黃、柴胡、木通、酒當歸,及炙甘草均以根或根莖入藥,而這些藥味的根和莖易富集和吸收以銅、砷、汞、鉛、鎘為主的重金屬及有害元素,有可能會引入成藥中,帶來安全風險,造成人體器官組織損傷。探索性研究運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ICP-MS)對樣品中上述5 種重金屬及有害元素的殘留量進行測定,并采用靶器官毒性劑量(TTD)[8-9]和二元證據權重分析法(WOE)[10]兩種模型對樣品進行非致癌風險評估。按照《中國藥典》四部對中藥中重金屬的限量指導值(鉛不得超過5 mg/kg,銅不得超過20 mg/kg,砷不得超過2 mg/kg,汞不得超過0.2 mg/kg,鎘不得超過1 mg/kg)[11],50 批樣品有1 批砷超標,8 批汞超標,涉及5 家企業,總超標率約為18.0%;采用TTD 和WOE 風險評估模型對樣品整體性進行非致癌風險評估,危害指數值HI均超過安全閾值(1.00),50 批次樣品整體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非致癌風險。由此可見,樣品中5 種重金屬及有害元素的殘留量可能處在較高水平。建議企業應重視重金屬及有害元素帶來的外源性污染問題,把控原料質量和生產各環節,從源頭上減少中藥制劑重金屬污染的風險,保障用藥安全。
現行標準對澤瀉進行了顯微定性鑒別,而未對其進行定量分析。在反饋的調研結果中,有部分企業反映會不時購到含量達不到要求的澤瀉原料,這有可能會出現質量較差的澤瀉進入成藥的風險,進而無法保證藥品的有效性。為了大致考察樣品中澤瀉藥味的質量水平,探索性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串聯質譜法(UPLC-MS/MS)測定澤瀉的特征性成分23-乙酰澤瀉醇B 的含量,并根據藥典中澤瀉的23-乙酰澤瀉醇B 下限值及在制劑中原粉入藥的轉移率(90%),擬定了23-乙酰澤瀉醇B 在水丸樣品中限度值。通過檢測發現,50 批樣品中有1 批的23-乙酰澤瀉醇B 含量低于理論限值,約是理論限值的三分之一,相差較大,提示該企業的澤瀉原料在質量或投料生產方面可能存在較高風險。
查閱文獻相關資料和日常檢驗得知,當歸的摻偽混淆品有獨活、歐當歸、東當歸和日本當歸等,其中以獨活較為常見[12-14]。水丸樣品方中含有當歸,為了考察藥品的真實性,課題組以當歸藥味為探索點,篩查制劑中是否含有獨活成分。獨活的特征性成分為蛇床子素和二氫歐山芹醇當歸酸酯,當歸中不含有。探索性研究基于此采用UPLC-MS/MS 法建立了樣品中獨活成分的檢查方法。結果顯示,有少量樣品檢出了獨活的特征性成分蛇床子素和二氫歐山芹醇當歸酸酯,考慮二氫歐山芹醇當歸酸酯易水解,選用穩定性較高的蛇床子素作為轉移率指標成分推算獨活的混有量,均小于3.0%,低于藥典規定雜質的上限值,說明當歸在采集時可能是客觀因素帶入了少量性狀相似的獨活。
中藥制劑質量的均一性直接影響到臨床用藥安全性和有效性,也關系到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因此探索性研究有必要對龍膽瀉肝丸制劑的質量均一性進行檢查。中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由于具有簡便、環保、分析速度快、可定性和定量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藥品的質量分析[15-16]。本研究采用中紅外光譜技術并結合偏最小二乘判別分析法對龍膽瀉肝丸的質量均一性進行考察,將50 批龍膽瀉肝丸樣品的平均紅外光譜圖的全波段譜圖進行二階求導、多元散射校正和標準正態變量預處后,進行了偏最小二乘判別分析。結果顯示,同一企業的不同批次的樣品可以聚為1 類,說明各企業的生產工藝均較穩定,樣品質量均一性較好,而不同企業的樣品除少數能聚為1 類外,大多數不能聚為1 類,離散程度較高,這主要可能與各企業所采購的中藥材原料質量有差異有關,建議需規范各原料的來源和采收季節,并嚴格控制生產工藝,這有助于促進不同企業生產同一劑型制劑的質量趨于均一性。中藥制劑成分復雜,其療效成分不單單是一種起作用,對單一成分進行質量控制無法反映質量全貌。因此采用中紅外光譜技術對龍膽瀉肝丸進行質量均一性檢查,對中藥質量控制以及促進中藥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標準檢驗,樣品合格率為100%;進行探索性研究分析,樣品達標率為88%。這說明所有樣品的質量能達到現行標準要求,但探索性研究結果提示有部分企業的產品可能存在潛在的質量風險,可考慮提高其質量標準。企業在嚴格控制現行標準中的組分時,也不能忽視標準外未控制的藥味組分和風險因素。這是因為中藥制劑藥效的發揮往往是方中多種藥味的多種成分聯合作用的結果,一種或多種原料藥質量的失守,會直接導致成藥質量的下降,甚至造成藥品安全事故。
綜合法定標準與探索性研究結果進行綜合評分,水丸整體表現較好。但探索性研究只做了部分工作,隨著研究的深入,可能會發現更多的潛在問題。除了建議監管部門加強對原料藥材和復方制劑的監管外,更重要的是供應商和生產企業應該加強自身質量安全風險意識,誠信為本,良心經營,減少藥品安全事故的發生,保障藥品安全有效、質量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