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誼洪,張永泉,陳曉意,王昆
(華南理工大學附屬第六醫院 甲狀腺血管外科,廣東 佛山 528200)
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多為中青年女性,全乳暈入路腔鏡下甲狀腺手術用于治療Ⅱ度腫大的甲狀腺功能亢進,能滿足患者對美容的需求[1]。相比其他甲狀腺外科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腔鏡術中操作的兩個關鍵難點是:出血多[2]和腺體大[3],術者需采用相應的技巧,才能安全、順利地完成手術?,F報道如下:
本院于2018年8月-2019年4月期間,共為34例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實施經乳暈入路腔鏡下手術。其中,男8 例,女26 例;年齡18~63 歲,平均(34.3±12.2)歲;病程3~12年,平均(5.5±2.4)年。術前診斷: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23 例,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5例,結節性甲狀腺腫伴甲狀腺功能亢進6 例;患者均有美容需求,既往無頸部手術史。根據美國甲狀腺學會指南[4]要求,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患者術前服用復方碘溶液0.5 mL,1 天3 次,共10 d,術前需控制游離甲狀腺素和基礎代謝率在正常范圍內。術前除行常規檢查外,一律行頸部CT 平掃,本組病例的甲狀腺腺葉左右徑為2.7~4.5 cm,前后徑為2.8~4.8 cm,最長徑為5.6~9.5 cm。
根據標準的方法[5]建立操作空間,男患者適當調整戳孔位置[6],用絲線懸吊雙側頸前帶狀肌協助暴露,先切除甲狀腺峽部及錐狀葉,對于腺體較大者,峽部連同雙側部分腺葉同時切除(圖1)。分離腺葉的基本順序為“內外結合、由下而上”。遇到粗大的甲狀腺下血管,予以7 號絲線結扎(圖2)。上極體積大或高位者,予以分塊切除,充分顯露上血管(圖3)。手術方式均為近全切除術,雙側腺葉殘留約1 g,腺體保護喉返神經入喉點,切除的腺體經隧道用標本袋取出,術中送快速病理檢查。

圖1 峽部切除示意圖Fig.1 Diagram of isthmus resection

圖2 術中處理5 mm粗的甲狀腺血管Fig.2 Thyroid vessels with 5 mm thick were treated intraoperatively

圖3 術中分塊切斷上極后處理上血管Fig.3 Intraoperative block transection of the upper pole and post-treatment of the upper blood vessel
本組34 例均完成腔鏡下甲狀腺手術,無中轉病例。手術時間95~275 min,平均(128.9±28.6)min;術中出血量1~600 mL,平均(75.3±28.4)mL;術后2~4 d 拔除胸壁引流管;住院時間5~7 d,平均(5.3±0.7) d。 術后2例出現甲狀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低于正常值,2周后復查血鈣和PTH 均恢復正常;本組無聲嘶、失音、飲水嗆咳、胸壁皮下瘀斑和術后出血等情況發生。術后第1天開始服用左甲狀腺素鈉片替代治療。
2.2.1 出血本組術中發生血管活動性出血6 例(17.6%)。其中,甲狀腺下靜脈出血1 例,甲狀腺中靜脈出血1 例,甲狀腺上動脈出血1 例,甲狀腺最下靜脈(峽部氣管旁)出血1例,出血量均在200 mL以上;腺體斷面及甲狀腺下動脈大出血600 mL者2例。
2.2.2 分塊切除27 例(79.4%)術中因甲狀腺太大影響觀察和操作,將甲狀腺進行分塊切除。其中,21 例共32 側腺葉行上極分塊切除,11 例行峽部+腺葉分塊切除。
術中出血是腔鏡手術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首先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點。與開放手術不同的是,腔鏡手術中,術者必須在沒有他人協助的情況下,自己反復切換吸引器、超聲刀和分離鉗,才可解決出血問題。而出血后超聲刀無法在血泊中工作,整個視野變成紅色,導致難以辨識解剖結構,且煙霧多,需反復擦拭鏡頭,加重了術者的心理負擔,在出血沒有止住之前,任何手術操作都無法實施。因此,解決出血問題至關重要。
3.2.1 腺體表面出血最常見于表面張力高的甲狀腺區域,為牽拉和抬舉腺體時器械擠壓所致,也可為刺戳后甲狀腺纖維囊表面血管破損所致。超聲刀試圖止血時,會因擴大破損而加重出血。
3.2.2 腺體斷面出血多因切破腺體或用力牽拉后腺體破裂所致,若合并腺體表面血管的斷裂則出血更嚴重。超聲刀快擋切割腺體時,凝血不充分也會發生出血。
3.2.3 腺體供應血管斷裂出血當超聲刀未能可靠凝閉血管,或是沒有觀察到腺體血管而誤燒,以及牽拉用力時,可能導致血管斷裂,血管的近心端和遠心端都會發生出血。
3.2.4 甲狀腺上血管出血該類出血最為兇猛,多因未能直視下可靠操作所致。
3.3.1 腺體表面出血術者應減少反復更換位置鉗夾腺體的動作,也要避免用腔鏡器械頭端暴力推擠腺體,若必須推擠可用小紗塊覆蓋在腺體表面隔離。若超聲刀難以電凝止血,可用小紗布塊壓迫止血[7],出血創面較大時,腔鏡下縫扎止血較為可靠。早期開展該類手術時,筆者術中反復用超聲刀燒灼,試圖止血,但止血效果不佳,且煙霧大,視野不清,導致手術時間耗費較多。
3.3.2 腺體斷面出血慢擋切割能凝閉腺體內和進入腺體的表面血管,從而避免腺體斷面出血。若腺體牽拉或表面燒灼后斷裂范圍較大,出血量往往較大,應盡快將腺體從甲狀腺窩內拖出,將其頂在氣管水平面以上,否則出血難以控制。本組1 例出血600 mL 的病例,因甲狀腺左側葉內3 cm 鈣化結節表面與帶狀肌粘連,牽拉后腺體斷裂,又無法將整個腺體頂出腺體窩,腺體斷面和表面的血管彌漫出血,最后將腺體拖出后才止住血。另外1例因牽拉腺體造成大范圍撕裂,多支血管破損后持續出血,一邊壓迫,一邊切除腺體后,成功止血。
3.3.3 腺體供應血管斷裂出血腺體的供應血管需反復凝閉,直徑5 mm 左右的血管,需要絲線結扎或可吸收血管夾來處理。超聲刀的頭端應在術者視野內,并超出擬切斷的組織。腺體端的較粗靜脈也需要反復凝閉,否則,出血不亞于近心端。本組1例中靜脈出血,其腺體端約4 mm 粗靜脈出血洶涌,予以多個紗布塊壓迫解決。
3.3.4 甲狀腺上血管出血較大的腺體一般上血管都很粗,術者務必在直視下進行處理。本組發生1例上動脈出血,因為上極較大,無法觀察到整根上血管的走行,超聲刀未能完全凝閉,導致發生大出血。后來筆者改進方法,先切斷上極,留下一段2.0~3.0 cm的腺體,再處理上血管。
3.3.5 甲狀腺下極血管出血多見于腺體較大,下極位于鎖骨下的情況,向上牽拉過猛時,會拉斷較細的靜脈。本組1例甲狀腺最下靜脈撕裂后出血,甲狀腺窩積滿血液,無法繼續操作,筆者先用多個紗布塊壓迫控制出血,待切除腺體后獲得足夠空間,再返回止血操作,將雙側帶狀肌間白線向下切開,牽拉出血側帶狀肌,暴露鎖骨下區域,左手拎起頸總動脈鞘表面軟組織,右手持吸引器尋找出血點,此時,需仔細操作,避免盲目鉗夾,誤傷喉返神經。
對于較大的腺體,空間被占據,腔鏡下操作較為困難。首先,皮瓣空間可適當擴大到雙側的胸鎖乳突肌外側緣,借助橫向的空間擴展來增加空間的高度。若腺體下極較大,位置低于鎖骨平面,且鎖骨頭還較高時,需充分切斷Berry 韌帶、外側筋膜和附著血管的束縛,才可將其向頭側牽拉出鎖骨下平面。下極的牽拉切忌暴力,一旦血管斷裂回縮,出血不易控制[8],應該保持適當的力度,邊分離邊牽拉,本組1 例血管斷裂回縮出血,止血時間約1.5 h。
分塊切除是腔鏡甲狀腺手術的常用方法[9]。筆者常采用的兩種分塊切除方法是:①在切除峽部的過程中,連同雙側的部分腺葉一并切除,取出標本后,再分別切除雙側剩余的腺葉;這種方法特別適合峽部腫大和突出于氣管水平之上的腫大腺葉,在快速安全地減少腺葉體積之后,可獲得良好的操作空間,以處理剩余的腺葉;②分塊切除腺葉上極:在處理較大的腺葉上極時,由于空間不足,不能較好地觀察到上甲狀旁腺、喉上神經和上血管,而分塊切除上極后,操作變得極其簡單和安全。本組分塊切除的比例占79.4%(27/34)。筆者觀察發現,若術前CT顯示腺體的甲狀軟骨下角平面腺體最大徑≥3 cm 或腺葉的最長徑≥7 cm,則采用分塊切除為宜[10]。
早期開展腔鏡技術時,因未能妥善控制出血,導致視野不清,畏懼損傷背側喉返神經和甲狀旁腺,筆者直接在下極切進腺體試圖做次全切除,結果腺體斷面廣泛出血后,無法判斷殘余腺體量,導致術后復發1例?,F在改為先用“全被膜剝離法”游離腺葉的下極[11],分離到喉返神經入喉點下1.0 cm才開始切入腺體,僅僅留下1.0 cm的腺體,類似近全切除,確保術后不會復發。近全切除的術式,目前也得到了很多術者的認可[12]?;颊吣苷J同術后的甲狀腺功能減退,補充左甲狀腺素鈉片,并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但筆者認為,術后復發意味著手術失敗。
綜上所述,腔鏡手術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與開放手術具有同樣的治療效果[13],但對術者的技術和心理素質要求都較高。醫師需掌握控制術中出血和腺體切除的技巧,還要通過一定數量病例學習曲線的練習,方能保障手術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