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杰
(玉溪師范學院,云南 玉溪 653100)
目前,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全國各地都在積極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以促進企業更好更快發展。玉溪市2018年啟動“放管服”改革,為了加快政府職能轉變,不斷優化辦事創業和營商環境,推動玉溪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政府各級部門多舉措并舉。經過三年的改革,作為營商環境的主體,企業的評價如何?本研究從玉溪市隨機抽取108家企業,從企業基本情況、政務服務環境、市場環境、法治環境和公共服務環境等五個方面展開調查,以了解企業對營商環境的滿意度,從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及短板,便于下一步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
對玉溪市營商環境調查,共設置政務服務環境、市場環境、法治環境和公共服務環境等4個一級指標、12個二級指標和56個三級指標。
信度是指測驗結果的一致性程度或者可靠性程度。信度檢驗分為內在信度檢驗和外在信度檢驗,本文針對問卷的內在信度進行檢驗。分析結果如下:
如表1所示,本次調查得到Cronbach’s Alpha系數為0.993,主要衡量各個變量測量結果的一致性或穩定程度。Cronbach’s Alpha>0.9表示十分可信,本文中信度系數為0.992,則表明量表測量的信度非常高。

表1 可靠性統計量
KMO統計量通過比較變量間的簡單相關系數、偏相關系數指標判斷量表的效度,通常KMO值大于0.6即通過檢驗。如表2所示,本次調查的KMO值為0.808,大于0.6,即通過檢驗,說明問卷具有良好的效度。

表2 KMO 與 Bartlett 檢驗
對玉溪市營商環境的調查,本次共收集到有效問卷108份。
(1)企業組織類型。有74家企業屬于有限責任公司,占比68.52%;有11家企業屬于個人獨資企業,占比10.19%。
(2)企業所屬行業。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制造業,占比37.96%;批發和零售業,占比14.81%;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占比9.26%。
(3)企業成立年限。有55家企業成立時間在5年以上,占比50.93%;有53家企業成立時間在5年以下,占比49.07%。
(4)企業規模。有89家企業屬于小微企業,占比82.41%;只有19家企業屬于大中型企業,占比17.59。本次調查以小微企業居多。
本次調研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法,用1~5代表同意程度,評分越高,表示同意程度越大。對于政務服務環境,將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分析。
由表3可知,調研政務服務環境的六個項目中,開辦企業的平均得分為4.58,辦理工程項目建設審批的平均得分為4.44,獲得水氣電熱的平均得分為4.45,不動產登記的平均得分為4.48,納稅的平均得分為4.47,跨境貿易的平均得分稍低,為4.39。綜合六個項目,政務服務環境的綜合得分為4.47。

表3 企業對于政府服務環境各項內容的評分情況
由以上分析可知,玉溪市大部分企業對于營商環境中政務服務環境滿意度較高,但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少數企業認為政府部門在辦理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上,效率不夠高;且企業認為綜合稅費負擔較重,此項的得分僅為4.30。政府部門今后可以在提高項目審批效率及降低綜合稅費等方面加以改進。
對于市場環境,從開發活躍度與要素費用、政府采購與招投標、融資環境與市場監管三方面進行分析。
(1)開放活躍度與要素費用。對于開放活躍度與要素費用,本次從五個方面展開調研,由表4可知其中市場準入門檻低的評分最高,為4.37;職工工資支出占企業運營成本的比重不高得分最低,為4.12;五個方面的平均得分為4.26。由此可見,企業運營成本中,職工工資支出所占的比重較高,其次是辦公場地費用,水電氣熱費用支出在合理范圍內。本次調研發現運營成本較高,是企業對市場環境不盡滿意的地方。

表4 開放活躍度與要素費用各項目得分情況
另外,評分在4分及以上的比重不及政務服務項目,開放活躍度與要素費用的五個方面在4分以上的比重,平均只有84.81%。隨著成本費用的增加,滿意度也逐漸下降,尤其是職工工資在企業運營成本的比重較高,再加上其他支出,導致企業的成本費用居高不下。
(2)政府采購與招投標。對于政府采購與招投標,從四個方面展開調研,由表6可知四個方面的得分相差不大,其中政府采購公平且功效的得分稍低,為4.37,四項平均得分為4.39。此外,評分在4分及以上的比重比開放活躍度與要素費用要高,四個方面在4分以上的比重均在93%以上,平均為94.68%。由此可知,在政府采購與招投標方面,企業的滿意度較高,只是在采購的公平、高效方面需要進一步提升。

表5 政府采購與招投標各項目得分情況
(3) 融資環境與市場監管。對于融資環境與市場監管,從八個方面展開調研,由表6可知八個方面的得分相差較大,其中政府監管廉潔的得分最高,為4.44;銀行貸款難度小的得分最低,為4.01,八項的平均得分為4.23。

表6 融資環境與市場監管各項目得分情況
另外,評分在4分及以上的比重八個方面也不盡相同,對于市場監管的四項內容滿意度較高,4分以上的比重均在90%以上;但融資環境的四項內容滿意度稍低,4分以上的平均比重為75%左右。可見在市場監管方面,企業的滿意度較高;但在融資環境方面,企業的滿意度較低。今后政府部門可以在擴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降低銀行貸款難度方面下功夫,多渠道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境。
綜合以上三個方面,市場環境的平均得分為4.29,企業在政府招投標、市場監管方面的滿意度較高,但在成本費用、融資環境方面較不滿意。
對于法治環境,本次調研從解決商業糾紛、辦理破產清償兩方面進行分析。
由表7可知,解決商業糾紛的四個方面得分接近,平均得分為4.39。對辦理破產清償的分析,四個方面的平均得分為4.41。由此可知,在解決商業糾紛和辦理破產清償方面,企業的滿意度較高,綜合以上兩個方面,法治環境的平均得分為4.40,但低于政務服務環境的綜合得分4.47。

表7 解決法治環境各項目得分情況
對于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環境,本次調研從交通便利、生態環境、人才獲取、醫療養老、科技水平五個方面進行分析。
對于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環境,由表8可知五個方面的平均得分為4.30,其中“生態環境質量好”得分最高,為4.41;“人才獲取難度小”得分最低,為4.16。

表8 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環境各項目得分情況
另外,評分在4分及以上的比重五個方面也不盡相同,比重最高的為交通便利和生態環境質量好,比重最低的仍然為人才獲取難度小。可見,企業對玉溪市的交通、環境等方面滿意度較高,但因為人才招聘難度較大,滿意度較低。
本次課題組從政務服環境、市場環境、法治環境和公共服務環境等四個方面對玉溪市營商環境開展調查,以了解企業的滿意度。
根據以上對營商環境四個方面的調研、分析可知,政務服務環境的綜合得分最高,其次是法治環境,第三位是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環境,排在末位的是市場環境(見表9)。玉溪市營商環境的優勢、劣勢總結如下。

表9 營商環境四個方面綜合得分情況
(1)企業對政府服務環境滿意度較高。本次調研的四個方面,企業對政務服務環境的綜合得分最高,尤其是對開辦企業、辦理工程項目建設審批、獲得水氣電熱、不動產登記、納稅這幾個方面的滿意度較高,同時企業對法治環境也較為滿意。
(2)市場環境中企業對政府招投標、市場監管的滿意度較高。對于市場環境調研的三個方面,企業對市場開發活躍度、政府采購與招投標及市場監管方面的滿意度較高。
(3)公共服務環境中企業對交通、生態環境的滿意度較高。企業認為玉溪市交通便利、生態環境質量好、醫療養老保障水平較高。由此可見,玉溪市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為企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
(1)政府在項目審批上效率較低。在調研中發現,少數企業認為政府部門在辦理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上,效率不夠高;在辦理破產清償過程中,還不夠司法公平且高效。
(2)成本費用較高,企業負擔較重。企業認為綜合稅費負擔較重、運營成本較高,尤其是職工工資和辦公產地費用較高,給企業帶來較為沉重的負擔。
(3)融資難仍然是阻礙企業發展的瓶頸。大部分企業認為融資渠道狹窄、融資成本較高、銀行貸款難度較大,阻礙了企業的持續發展。另外,人才緊缺也是制約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企業是營銷環境的主體,營商環境是否真正改善,企業最有發言權。需要進一步強化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以滿足企業需求為出發點,以提升企業獲得感和滿意度為目標,高度關注企業發展和切實感受,建立以企業為中心的營商環境優化機制。玉溪市可以搭建營商環境企業服務平臺,研究制定符合企業需求的政策措施,并梳理營商環境優化的企業需求清單,集中解決一批企業反映的突出問題。
2021年以來,玉溪市各級政府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積極推行程序簡化、網上辦理等簡政措施,創新工作及服務機制,讓企業辦理各項手續更加便捷、現時辦結。從調研結果來看,企業對政務服務能力及法治環境滿意度較高。今后,政府應繼續秉承為企業服務的理念,著力提升服務水平,為企業提供高效、優質、無償的服務,優化企業發展環境。
本次調研發現企業的綜合稅費負擔較重、運營成本較高,給企業帶來較為沉重的負擔。2020年,我國連續發布實施7批28項減稅降費政策,幫助中小企業應對挑戰、渡過難關。今年,為幫助市場主體恢復元氣、增強活力,我國繼續優化和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持續提升政策的精準性和有效性:繼續執行制度性減稅政策;進一步加大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稅收減免力度。在此背景下,玉溪市政府也應積極減稅降費,切實減輕中小企業負擔。
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主要是因為信息不充分、缺少抵質押物、擔保導致債權融資風險較高,企業前景不確定且信息可靠性有待提升,導致股權融資不足。要根本解決玉溪市民營企業融資難題,需要民營企業、金融機構、政府部門、社會團體等多方面共同發力。一是創新中小企業金融服務考核激勵機制,二是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三是加快推進中小企業信用信息平臺建設,四是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上市融資。只有這樣,才能多渠道、多措施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