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恒雷

金曉宇本來有個無憂無慮的童年,知識分子的家庭也讓他擁有良好的家庭環境。可是剛上高中不久,他就不幸患上了躁狂抑郁癥,也叫雙相情感障礙,病人會抑郁和躁狂交替發作。
精神科專家說,此病來得快去得也快,但可怕之處在于,不知何時會發病,吃藥也無法控制,唯一能做的,就是及時送醫。于是,父母從1992年起,基本每年都要送金曉宇去醫院。
而此時,金曉宇也像迎來了轉機一樣,開始埋頭自學,他對語言產生了興趣。他報考了浙江大學英語系的自考專業,而后發奮苦讀,用了兩年即拿到了畢業文憑。隨后,他要求父母給他買書——英語、日語、古文、圍棋、音樂、繪畫、地理等等,各種書籍累計兩百多本。當時,是金家最為困難的時期,因為金曉宇到處治病需要花錢,打砸自己家的東西尚且不要緊,關鍵還偶爾打砸別人家的,自然需要賠錢。可就是在如此困境之下,父母仍然咬牙支持他自學。
1993年,金曉宇父親冒著被砸壞的危險,花了一萬兩千塊錢給金曉宇買了一臺電腦。那天,久未露出笑容的金曉宇高興地對著父親說:“爸爸,謝謝你!”
之后,雖然金曉宇還會發病打砸東西,但他堅決不會觸碰兩樣東西:一個是父親給他買的電腦,一個是母親為了節省親自給全家人做四季衣服而使用的縫紉機。并且,他用電腦從來不是打游戲,主要用來做兩件事:自學外語和看原聲電影。他用了六年時間自學了德語、日語,鞏固英語。看原聲外語電影時,他先看帶中文字幕的,看懂后,做一個紙條擋住字幕再看。一部電影這樣訓練無數遍,直到完全能聽懂為止。
這算是上天開始補償金家的不幸了,恰如這種疾病帶來的兩大安慰一樣。第一,金曉宇的確不再尋求自殺。第二,他的語言能力逐漸增強。他的語言訓練法,儼然他自我康復訓練法,不僅大大降低了他的發病頻次與破壞力,還訓練了他越來越強的外語翻譯能力。
老話之所以常常被人提起,是因為老話常常是金玉良言,比如,機會從來只留給有準備的人。2010年,金曉宇母親前往南京大學參加50周年同學會。當一位留校任教的同學聽說金曉宇因生病在家待業時,問金曉宇是否可以在家做翻譯。金母立刻表示可以試試,她說自己的兒子英語日語都很棒。
很快,南京大學出版社寄來了美國女作家安德烈婭·巴雷特的八篇短篇小說,讓金曉宇嘗試翻一篇。他以最快的速度翻譯了其中的《船熱》。交稿時跟出版社說,如果審核通過,剩下的也請交給他翻譯。
金家父母雖然知道兒子這些年很刻苦在學習外語,可從來沒見他實戰過,心里很沒底。于是金父問道,你翻譯的這是文學啊,等于是再創作,一篇還不知道行不行,一整本書你能翻譯好嗎?
金曉宇自信地回道:“爸爸,你放心,我翻譯的不會比別人差,這些年我出門就是到浙江圖書館,不是去玩,你到浙圖查下借閱登記卡,我借過的每本書,都有金曉宇的名字。”
“那你看過幾本小說?”
“我看完了圖書館里所有的外語小說。”
事實證明,金父的擔心完全是多余的。因為書稿寄到南大出版社后,編輯部沸騰了。眾位編輯掀起了爭搶當責編的“混戰”,因為金曉宇的譯稿全書居然沒有一處錯字、錯句、錯譯。一位翻譯新星就這樣橫空出世。南京大學出版社迅速與他建立合作關系,并陸續給他一項項翻譯任務。從此,他開始了翻譯人生。十余年間,他以每年兩本書的速度出稿,一共翻譯出22本書,近七百萬字,每本書都好評如潮。這短暫又高產的翻譯生涯,是金家最難得的幸福歲月。
南京大學的教授同學打電話祝賀金媽媽,說你們養了一個天才。面對金曉宇取得的可喜成績,金家父母自然是無比欣慰。
金家父子現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盼著新書到來,因為金曉宇還要拿著它讀給母親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