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鋒 徐增洪 徐跑 何俊 水燕 張憲中
摘要:當前我國克氏原螯蝦產業的快速發展對提高漁民收入、促進養殖技術升級、農民脫貧致富等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種苗質量與市場供應能力與養殖業發展規模不匹配已成為當前限制克氏原螯蝦產業規模擴增的瓶頸。針對這一現象,從我國克氏原螯蝦種質資源現狀、種苗資源的供給能力、種苗生產現狀和生產模式進行概述和探討。同時,提出應對養殖規模擴增的現實要求,種苗產業應從加強種質資源保護、改善養殖環境、轉變養殖理念、升級換代育苗技術等多方面發力;政府、科研單位和企業應加強合作,形成產學研協同發展的商業化育種體系,加快克氏原螯蝦工廠化高效育苗技術研發,提高秋苗和早春苗的供給能力,進而實現根據生產需要“全天候”的供苗能力,為我國克氏原螯蝦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物質保障。
關鍵詞:克氏原螯蝦;產業發展現狀;種苗;繁育技術;水產養殖
中圖分類號: F326.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2)09-0001-05
克氏原螯蝦(Procambarus clarkii),俗稱小龍蝦,是當前最紅火的水產品之一,在以市場為導向、政府為推手、消費者為主導的多方努力下,近年來克氏原螯蝦產業呈現爆發式增長,形成“克氏原螯蝦經濟”這一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產業發展格局[1-2]。據《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2020)》測算,2019年我國克氏原螯蝦產業總產值突破4 000億元大關,其中養殖總面積達128.6萬hm2,與2018年相比增長14.80%[3];作為產業發展的支撐部分——克氏原螯蝦養殖業產值超過700億元,克氏原螯蝦產業規模迅猛發展,在增加農民收入、豐富居民飲食結構、促進養殖技術升級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克氏原螯蝦產業發展是由市場推動、發展并在政府主推下興盛壯大的,因入行技術門檻低、養殖期短、見效快,其發展態勢和產業規模擴增迅猛,目前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養殖[3]。受養殖技術、養殖理念和養殖規模擴大等因素影響,目前克氏原螯蝦種苗存在野生資源匱乏、種苗供應能力不足、種苗質量下降等諸多問題[4];而克氏原螯蝦種苗,尤其是優質種苗的供給能力和供給數量成為限制產業規模擴增的瓶頸問題[5]。原農業部2017年在全國漁業漁政工作會議上提出“提質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總目標,在繼續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方式調結構步伐、促進漁業轉型升級的新要求下,如何提高克氏原螯蝦養殖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尤其是養殖規模擴大發展的瓶頸(克氏原螯蝦種苗繁育的技術)和模式(蝦苗的足量和及時供應)成為當前相關技術人員和政府決策者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本研究針對當前克氏原螯蝦種苗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并對未來種苗繁育技術的發展趨勢進行探討,以期為我國克氏原螯蝦種苗產業發展提供理論指導。
1 當前克氏原螯蝦種苗資源存在的問題
1.1 野生資源捕撈過度,長期自繁自養自用,造成種質資源退化
自開始嘗試養殖克氏原螯蝦并獲得可觀收益后,克氏原螯蝦養殖業在江蘇省、湖北省首先開始進行池塘養殖模式,該時期的養殖經驗和技術處于探索期,蝦苗基本以捕撈野生蝦苗為主(大致為1985—2005年)[6-7]。野外捕撈的蝦苗養殖后成效雖然不錯,但因養殖技術、餌料供給等均處于探索和粗放養殖時期,這在克氏原螯蝦養殖發展史上還屬于初級階段。該階段對野生種苗資源的掠奪式開發造成了嚴重后果,使得野生克氏原螯蝦數量、密度急劇下降。舒新亞認為,2003—2009年江蘇省、湖北省的野生資源量下降了70%,因野生蝦苗不足,導致江蘇省2/3的加工廠關閉[8]。雖然江蘇省在2003年、湖北省在2010年實施了野生克氏原螯蝦禁捕措施[9-10],但無法完全杜絕捕撈野生資源,且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克氏原螯蝦種苗供應仍處于嚴重不足狀態。
克氏原螯蝦繁養不分離、捕撈作業方式不合理、養殖環境惡化,是造成其種質資源退化的重要原因。當前養殖戶使用的蝦苗多以自養的成蝦作為繁育蝦苗的親本蝦,形成“季季抓大留小,輪輪自繁自育,年年近親交配”的繁、養模式,導致克氏原螯蝦長勢越來越慢,規格越來越小,成蝦的蝦螯變小,頭大尾小出肉率低,病害日趨復雜,品質口感越來越差,這些均是克氏原螯蝦優質種質資源退化的表現;同時,因環境污染、養殖密度過大造成養殖水體惡化、過度用藥等,以及纖毛蟲等病害影響,導致克氏原螯蝦生長受影響,蛻殼緩慢或蛻殼次數減少,產生“鐵殼蝦”,進而降低了克氏原螯蝦的品質和經濟效益[8,11]。
種苗生產基地的區域不平衡性和供需失衡,是苗種自繁的重要推手。當前克氏原螯蝦主要養殖區分布在湖北、安徽、江蘇、江西、湖南等省份,而種苗生產多分布在湖北、江蘇等省份[3],養殖區域和種苗生產企業分布不均衡,導致養殖戶購買的苗種每年都需要長距離運輸,受作業水平、運輸技術、氣溫等因素影響,蝦苗成活率低,從而使養殖生產成本升高;且因每年3月為投苗養殖高峰期,種苗供應市場供需不平衡,部分地區種苗價格甚至達到80~100元/kg,加劇了養殖戶的負擔,也直接推動了養殖戶自養自繁的意愿;養殖過程中病害、養殖環境惡化及超量濫用魚藥等,后期自繁過程中繁養不分離,形成帶病蝦繁育種苗,進入惡性循環的怪圈[4,12-13]。因此,保護野生天然種質資源和保護、開發、利用克氏原螯蝦優質種質資源,已經是克氏原螯蝦產業發展和種源保護的現實需求[14]。
1.2 滯后的苗種繁育體系和低效繁育技術是限制養殖規模持續擴增的關鍵瓶頸
當前克氏原螯蝦種苗的主流繁殖方式為土池繁育。養殖戶在養殖季節結束后,預留一部分成蝦繼續養殖并作為繁育蝦苗的親本蝦,此種方式繁育蝦苗的數量、質量處于“靠天吃飯”、放任自流的狀態。這種苗種繁育模式在養殖初級階段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它在不了解克氏原螯蝦繁殖習性的情況下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環境,為后續克氏原螯蝦養殖提供苗種資源[1,15-17]。采用土池繁育的模式受氣溫變化和季節影響,抱卵親本蝦在冬季低溫環境下以進洞方式度過寒冷的冬天,在來年2—3月地溫上升后才出來活動、孵化稚苗。采用土池繁育種苗常因水溫過低導致繁育的種苗出苗晚(多在3月中下旬出苗,苗種規格為100~200尾/kg)、出苗量低,在理想狀態下一般土池繁育蝦苗的出苗量在300萬~450萬尾/hm2[11],進而影響到后期養殖、捕撈上市。同時,親本蝦因其卵巢發育節奏和成熟度不同步,導致交配、懷卵、抱卵乃至孵化等出現不同步現象,孵化的稚苗規格不整齊,在生產中成為常見現象,嚴重影響了克氏原螯蝦的成蝦養殖和銷售價格[18-19]。上述原因成為克氏原螯蝦每年在5月集中上市、價格偏低的主因之一,形成“豐產不豐收”的惡性循環,嚴重挫傷了養殖戶的積極性4FA17195-34E8-4D05-B0F4-294FFB7FDC47
隨著克氏原螯蝦全產業鏈的發展,克氏原螯蝦養殖在為漁民帶來收益的同時,也對養殖技術和產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促進了養殖技術的升級換代,并為活躍相關產業(如烹飪、冷鏈運輸、加工等)帶來新動力;在市場發力、政府相關政策扶持下,我國克氏原螯蝦養殖面積和養殖區域逐漸擴展到大部分地區(除西藏自治區等少數地區均有產量報告),尤其是原農村部自2017年推進稻漁綜合種養技術示范工作后,我國克氏原螯蝦養殖規模更是獲得長足發展,養殖面積自2012年的25.73萬hm2激增到2019年的128.60萬hm2[3,20]。養殖規模的擴大在給漁民增收致富的同時,也對種苗生產能力和供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進而加劇了蝦苗生產和供應的壓力。以湖北省為例,全省克氏原螯蝦養殖面積為52.67萬hm2(包括池塘精養、稻蝦共作/連作、藕塘養殖、魚蝦混養等),需要克氏原螯蝦種苗650億尾,而野生資源的種苗自給率僅不到8%,而湖北省克氏原螯蝦良種選育繁育中心種苗繁育廠一般只能提供30億~40億尾的種苗量,蝦苗不足部分多是養殖戶以土池自繁自足[21]。
1.3 不適宜的養殖理念和作業模式、養殖環境惡化、病蝦長期繁養用,成為蝦苗種質質量下降的主因
內部因素(帶病蝦)和外部誘因(環境惡化、養殖技術和管理跟不上等)是當前養殖效果不佳的主因。因養殖戶進入克氏原螯蝦養殖的門檻低,養殖技術缺乏,以數量取勝的理念在克氏原螯蝦養殖發展歷史上具有積極意義。“世易時移,變法宜矣。”過去的養殖觀念在當下克氏原螯蝦的養殖中已經不能滿足消費者和消費市場的需求,在養殖過程中繼續投放苗種12萬~15萬尾/hm2,形成“多投苗、多投餌、多用藥”的養殖模式,但餌料和魚藥投放過量破壞水體生態平衡,使水草長勢變差,惡化水質環境,從而造成養殖環境下降,克氏原螯蝦生長不良,雖然收獲數量多,但平均個體偏小,品質不高,形成“高投入、高產出、低收益”的養殖結果,挫傷了養殖戶的積極性[11,22]。
魚藥(抗生素、魚藥、改底調水藥劑等)多用、濫用,導致水土環境污染加重,克氏原螯蝦養殖過程中疾病多發,在水溫變化較大、環境條件不利等因素下,易誘發病蝦大量死亡,出現“五月瘟”“黑色五月”等現象,給養殖戶造成嚴重損失[23-26]。而部分養殖戶為了提高養殖產量,盲目增加種苗投放量,造成環境質量下降,且捕大留小的作業方式均導致成蝦個體生長不良、個體偏小。留下作為種蝦繁育種苗的成蝦存在帶病毒、個體小或鋼殼蝦等問題,這些問題導致繁育的種苗質量下降、種質退化。
2 當前克氏原螯蝦種苗發展中應注意的問題
2.1 加強克氏原螯蝦優質種質資源的篩選、保護和開發利用
針對克氏原螯蝦野生資源因捕撈過度、環境惡化等造成的資源匱乏、種群恢復難的現狀,已經有較多學者和地方政府推動了克氏原螯蝦優良種質資源的篩選、保護工作,如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自20世紀90年代從澳大利亞引進紅螯螯蝦等新品種,為我國克氏原螯蝦優質種源的保護、開發作出了重要貢獻[8]。同時,湖北水產科學研究所在2010年啟動良種選育中心建設,邁出了克氏原螯蝦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的第1步,2015年湖北萊克水產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建設了克氏原螯蝦良種選育繁育中心[27]。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湖北省已有稻田繁苗生產企業或合作組織46家,江蘇省建立克氏原螯蝦優良種群保護區2個、池塘克氏原螯蝦苗種繁育基地9個,江西省建立克氏原螯蝦種質資源保護區2個、種質資源庫2個[28]。
野生克氏原螯蝦資源的保護,首先要加強生態環境,尤其是克氏原螯蝦棲息地的環境保護,設立克氏原螯蝦禁捕規格、禁捕期限。如長江實行禁漁期,漁政管理等部門應該將克氏原螯蝦納入服務范圍,實行克氏原螯蝦禁捕期,如在每年10月到來年2月期間禁止捕撈野生克氏原螯蝦[14],以增加克氏原螯蝦繁殖、抱卵和孵化的成長空間;避免無序捕撈、過度捕撈和濫捕濫撈現象,確保野生克氏原螯蝦種群數量有時間、有空間、有環境條件來恢復和保存資源。同時建立克氏原螯蝦野生資源保護區域,需要政府、相關科研單位、企業聯合開展克氏原螯蝦野生種質資源的保護性開發與利用,進而有助于加快克氏原螯蝦種質資源的保存和恢復。如江蘇省洪澤湖區的圩區、洼地、灘涂、河流眾多,水草藻類豐富,是克氏原螯蝦繁育的天然場所,是我國發現克氏原螯蝦繁育、生長最早的區域之一,也是我國克氏原螯蝦親蝦的主要來源地;江蘇省泗洪縣洪澤湖的克氏原螯蝦繁育性能、生長性能強,體色青紅、蝦黃肥滿、肉味甘甜,是克氏原螯蝦優質種群,泗洪縣于2017年獲授“中國克氏原螯蝦種源保護第一縣”的稱號,為克氏原螯蝦種質資源保護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保障[29]。
在進行克氏原螯蝦種源保護時,要重視遺傳距離、環境誘導與長勢規格品質相關性的研究探索。如通過調控養殖密度,破除“一塘繁殖,近親繁殖”的局面,通過引進境外原種來境內適應馴化,或通過將長江系、漢江系、洞庭系、淮河系、鄱陽系等的原種進行遠距離引進,實行養繁分離、種蝦捕小留大,延長其遺傳距離,延緩并解決近親繁殖與品種退化的問題[30-31];同時營造并保護良好的養殖生態環境,減少田間池塘用藥量,避免水土污染,培育良好的生態條件,采用多管齊下、多措并舉的方式,為我國克氏原螯蝦產業的健康、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和資源支撐。
2.2 克氏原螯蝦種苗繁育技術亟需進行升級
針對克氏原螯蝦苗種繁育存在的問題,2010年湖北省研發出蝦稻生態種養及繁育一體化技術,在不減少成蝦產量的同時,突破克氏原螯蝦規模化苗種繁育,該技術在江蘇、江西等地進行推廣,有效解決了克氏原螯蝦規模化苗種供應問題;江蘇省通過熟化完善池塘結構、親蝦選購、水質調控、水草設置、孵化方式優化等關鍵技術參數,有效提高了池塘克氏原螯蝦苗種繁育的質量和產量[28]。近年來,眾多科技工作者和養殖戶在土池繁育的基礎上,嘗試采用水泥池、水池+土池、簡易大棚+土池等繁育模式[32-38],以期在嚴格控制試驗條件下,找到克氏原螯蝦種苗繁育同步化、高密度繁育種苗的措施。相關研究結果[5,15-18,32-33]表明,采用水泥池、水泥池+土池的繁育方式時,因溫度、水環境狀況及克氏原螯蝦自身的生物學特性等多種因素影響,克氏原螯蝦高密度繁育效果取得一定的進展,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親本蝦因環境變化等死亡率高,尤其是孵化蝦苗的不同步問題無法解決。在采用溫室大棚+土池繁育種苗的技術下,目前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筆者所在課題組于2018—2020年在江蘇省無錫市惠山農場的實地研究發現,在保持微流水、控養水生植物條件下,親本蝦投放密度設置不低于2 250 kg/hm2,試驗取得的效果較好,大棚平均育苗數量和產量分別不低于300萬尾/hm2和 15 000 kg/hm2,實現了高密度繁育蝦苗的目標;更重要的是因冬季大棚育苗池水溫要比同期露天土池水溫高出5 ℃,蝦苗生長迅速,比同期稻田育苗長速提前20~50 d。大棚育苗不但有效縮短了育苗時間,由“大養蝦”轉變為“養大蝦”,為提前捕撈上市奠定了物質基礎,同時為將來錯峰上市、提高養殖收益、開發養殖新模式轉變提供了新思路。大棚育苗方式雖然有較好的保溫措施,但在粗放育苗方式下,仍然無法解決蝦苗發育不同步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找出相應措施,爭取繁育出整齊、健壯的蝦苗;大棚建設一次性投入較高,需要政府給予相關政策、資金等扶持,以期能形成規模化發展。4FA17195-34E8-4D05-B0F4-294FFB7FDC47
當前實行以溫室大棚育苗為主、土池繁育為輔的苗種繁育方式,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苗種供應中出苗晚、苗種規格不齊的問題,且可以在育苗過程中養殖大規格蝦,將繁育出的苗提前養殖、提前上市(4月25日前即可上市,該模式2019年已在江蘇省盱眙縣開展,并取得較好效果),錯峰上市,從而獲得較好的收益。
然而,當前種苗繁育技術總體處于粗放階段,尚無法做到精確化、精準化,與我國克氏原螯蝦產業發展規模、技術裝備的發展需求不匹配,尚無法達到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要求。因此,必須努力開發克氏原螯蝦種苗繁育新技術,對克氏原螯蝦種苗繁育全過程采用精準、高效的繁育技術,通過對抱卵蝦選擇、受精卵的一體化孵化(受精卵的剝離、識別、消毒、孵化、冷藏、運輸等)、出苗時間調控等進行精準控制,從而達到工廠化、高效化、規模化、智能化的種苗孵化目標,乃至生產具有無特定病菌攜帶者的SPF苗,將成為未來克氏原螯蝦種苗生產的發展方向。當前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研發的克氏原螯蝦種苗離體孵化技術已經取得初步結果,不久必將取得長足進展,從而促進我國克氏原螯蝦種苗繁育技術進步[39]。
2.3 重視養殖環境,改變養殖觀念,提升養殖質量
雖然2020年因新冠疫情影響,克氏原螯蝦產業發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40-41]。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疫情過后,必將對當前克氏原螯蝦全產業鏈的發展進行深度思考,進而促進克氏原螯蝦產業更加健康發展。尤其是隨著消費者的生活質量提高、消費需求的轉變,對克氏原螯蝦的品質、口感、大規格蝦需求量加大。在這種環境轉變下,必須更加重視養殖環境,提升克氏原螯蝦品質和風味、口感,這就要求養殖戶轉變養殖觀念,采取相應措施,以滿足市場需求。
首先,要把“大養蝦”觀念轉變為“養大蝦”的理念。大規格商品蝦依然有旺盛的市場需求。通過控制種苗投放量,提高蝦的養殖規格(如從投苗量12萬尾/hm2降低到4.5萬~7.5 萬尾/hm2,養殖成蝦規格從平均30 g/尾提高到平均45 g/尾)。通過觀念轉變,養殖過程中種苗投入成本降低,飼料、生態制劑等成本投入隨之降低,有助于改善養殖環境,將利于養殖出高品質、大規格成蝦,達到豐產豐收的目的,從而有助于養殖業的提質增效目標的實現。其次,養殖時間要調整。通過配套的苗種繁育模式,實行反季節養殖、早投苗早養殖、提早捕撈上市、獲得較高收益的養殖理念,才能以大規格蝦和錯峰上市的養殖銷售新理念在養殖中獲得可觀收益,也能避免因集中上市、扎堆上市導致價格低廉的收益受損,從而保證我國當前克氏原螯蝦健康可持續發展[41-42]。最后,要重視互聯網和大數據在生產中的作用。要做好克氏原螯蝦大數據跟蹤、分析和信息的整合、發布,為克氏原螯蝦種苗和成蝦的及時供給、銷售、貨源調配做好信息情報工作,降低產銷區域不平衡、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通過物流、金融、數據等向養殖產地、流通渠道、消費市場進行無縫銜接,達到供需平衡的狀態,實現養殖戶收益好、消費市場有蝦源、消費者有蝦吃的格局[43-44]。
3 展望
克氏原螯蝦產業發展及拉動的相關行業發展在水產業中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其在漁業生產上的提質增效、促進養殖技術升級換代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須更加重視克氏原螯蝦種苗業的保護、發展和開發利用。需要盡快開展克氏原螯蝦野生資源的保護、現有資源的遺傳育種和良種選育,做好人工繁育、工廠化高效育苗等技術儲備;政府要加大對克氏原螯蝦種質資源研發的資金扶持,加快克氏原螯蝦規模化苗種繁育技術研究,構建以科研院所技術研發、企業為生產推廣主體的產學研的商業化育種體系,加快提升良種自主研發和供給能力;同時加快克氏原螯蝦真正意義上的工廠化、智能化高效育苗技術,提高秋苗和早春苗的供給能力,達到足量供苗、及時供苗、訂單供苗的目標,同時研發克氏原螯蝦養殖的新型模式,實行早春養殖的保溫措施,實現成蝦錯峰上市,并加大互聯網大數據在蝦資源調配中的作用,切實有效推進漁民增收致富、漁業發展提質增效、漁業生產技術轉型升級,進而推動我國克氏原螯蝦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嚴維輝,唐建清,劉 煒,等. 克氏原螯蝦高效人工繁殖技術[J]. 農技服務,2008,25(3):74-75.
[2]周 鑫. 克氏原螯蝦人工養殖中存在的誤區與解決方法[J]. 科學養魚,2008(4):36-37.
[3]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 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2020)[R]. 中國漁業報,2020.
[4]吳國正. 小龍蝦產業痛點分析[J]. 中國水產,2019(1):50-52.
[5]張家宏. 種苗供應或成小龍蝦發展瓶頸[J]. 當代水產,2012,37(1):39-40.
[6]成 器. 發展龍蝦養殖大有作為[J]. 海洋信息,1999(11):10.
[7]方天治. 養殖克氏鰲蝦是漁民的增收致富路[J]. 農村百事通,2007(1):9-10.
[8]舒新亞. 克氏原螯蝦產業發展及存在的問題[J]. 中國水產,2010(8):22-25.
[9]湖北省人民政府. 省政府通告9月1日起禁止在天然水域實施小龍蝦捕撈[EB/OL]. (2010-09-02)[2020-10-20]. http://www.hubei.gov.cn/zwgk/hbyw/hbywqb/201009/t20100902_172079.shtml.
[10]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省政府辦公廳關于貫徹實施長江禁漁期制度有關工作的通知[EB/OL]. (2003-03-10)[2020-10-20]. http://www.jiangsu.gov.cn/art/2003/3/10/art_46144_2545588.htm.
[11]陶忠虎,鄒葉茂. 高效養小龍蝦[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4FA17195-34E8-4D05-B0F4-294FFB7FDC47
[12]承 旭. 種苗,湖北小龍蝦發展的痛[J]. 漁業致富指南,2014(15):4-5.
[13]陳旭妍.? 湖北省小龍蝦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9.
[14]施冠玉. 小龍蝦資源保護的必要性及措施[J]. 現代農業科技,2016(15):248,254.
[15]高 峰. 小龍蝦池塘精養與種苗繁育技術[J]. 科學養魚,2014(6):50-51.
[16]李洪進,蔡建中,唐玉華.克氏原螯蝦土池苗種繁育技術初探[J]. 漁業致富指南,2011(5):43-44.
[17]徐 崢,陸文浩,周曉東,等. 克氏原螯蝦苗種高產繁育試驗[J]. 水產養殖,2012,33(8):5-7.
[18]譚理琦,劉棟梁,黃建華,等. 關于小龍蝦蝦苗差異化現象研究及解決方案[J]. 中國水產,2020(5):81-84.
[19]舒新亞. 淺析小龍蝦產業中的幾個重大問題(一)——“自繁自養”“育養分區”和“繁養一體”[J]. 漁業致富指南,2021(11):35-37.
[20]農業部辦公廳. 農業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17年稻漁綜合種養技術示范工作的通知[EB/OL]. (2017-03-20)[2020-10-20]. http://www.yyj.moa.gov.cn/bjwj/201904/t20190419_6197430.htm.
[21]湖北省小龍蝦良種選育繁育中心——“全國蝦王”助推器[EB/OL]. (2016-06-14)[2020-10-20]. http://www.shuichan.cc/news_view-285097.html..
[22]于忠誠. 幾種不合理的小龍蝦養殖方法[J]. 水產養殖,2010,31(2):43.
[23]姜中華,陳 霞. 小龍蝦“五月病”的發生特點及防治措施[J]. 漁業致富指南,2019(11):54.
[24]魏文燕,楊 馬,劉家星,等. 小龍蝦“五月瘟”成因及防控措施[J]. 科學養魚,2020(6):50-51.
[25]肖 倩. 水產養殖中抗生素濫用問題研究[J]. 養殖與飼料,2020,19(10):46-48.
[26]徐日俊,顧澤茂,李莉娟,等. 池塘與稻田養殖小龍蝦感染WSSV的流行病學比較研究[J]. 中國水產,2020(6):63-66.
[27]小龍蝦良種中心在湖北潛江掛牌[J]. 科學養魚,2015(7):47.
[28]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 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2017)[N]. 中國漁業報,2017-06-12(A03).
[29]裴凌曼,徐明澤. 宿遷泗洪獲評中國小龍蝦種源保護第一縣[EB/OL]. (2017-06-13)[2020-10-20]. http://m.people.cn/n4/2017/0613/c1549-9133990.html.
[30]毛澤俊. 淺談小龍蝦養殖業的兩大核心問題:提質增效與種質資源保護[EB/OL]. (2020-03-08)[2020-10-20]. https://www.sohu.com/a/378465924_120044866.
[31]譚云飛,蓬國輝,熊禮靜,等. 長江中下游流域13個克氏原螯蝦群體遺傳多樣性和遺傳結構分析[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20,39(2):33-39.
[32]王勁鋒,劉遠征,蔡建斌. 克氏原螯蝦工廠化人工育苗試驗總結[J]. 科學養魚,2007(6):7.
[33]徐增洪,劉國鋒,任金民,等. 克氏原螯蝦溫室大棚高效繁育技術試驗[J]. 科學養魚,2020(2):8-9.
[34]石小平,張厚冰,隋 燚,等. 克氏原螯蝦大棚與稻田苗種繁育技術對比試驗[J]. 中國水產,2020(2):66-68.
[35]丁 娜,強曉剛,常國亮. 稻田繁育克氏原螯蝦苗種試驗探析[J]. 科學養魚,2020(4):7-8.
[36]嚴維輝,唐建清,許志強,等. 克氏原螯蝦大棚育苗試驗總結[J]. 水產養殖,2019,40(12):8-9.
[37]文玲梅,趙 偉,金芳華,等. 克氏原螯蝦溫室大棚苗種繁育技術[J]. 湖北農業科學,2018,57(S2):168-169.
[38]張家宏,王守紅,寇祥明,等. 克氏原螯蝦繁育與養殖標準化的研究、實踐與示范推廣[J]. 江蘇農業科學,2011,39(6):393-394.
[39]許洪杰,陳 浩,王曉鵬,等. 克氏原螯蝦工廠化離體育苗技術研究[J]. 科學養魚,2020(9):11-13.
[40]劉凱文,趙恒彥,朱建強,等.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小龍蝦產業發展對策——以湖北省荊州市為例[J].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20,22(10):10-17.
[41]陳莉莉. 2020年,小龍蝦面臨的危機和出路在哪里,這里告訴你答案[J]. 當代水產,2020,45(3):56-58.
[42]王曉鵬,施冠玉,毛國慶,等. 2020年上半年淮安市小龍蝦養殖漁情分析報告[J]. 科學養魚,2020(8):7-9.
[43]郝晨光,王冬梅. 小龍蝦產業在互聯網+背景下創新發展的思考[J]. 河北漁業,2019(4):57-59.
[44]馬明明. 互聯網背景下農業產業化發展路徑研究——以潛江小龍蝦產業為例[J]. 現代經濟信息,2017(15):476-477.4FA17195-34E8-4D05-B0F4-294FFB7FDC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