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潤花 張敏
摘要:沁陽盆窯黑陶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有獨特的藝術特點,但是傳統型制的盆窯黑陶與日新月異的發展潮流格格不入,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本文通過對盆窯黑陶的發展歷史、發展現狀進行梳理分析,總結盆窯黑陶在傳承與創新中所面臨的文化底蘊不足、裝飾繁復、材料應用單一的問題,并結合實例提出融入地域文化、使用綜合材料以及對造型裝飾進行簡化等相關策略,為盆窯黑陶的創新發展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關鍵詞:盆窯黑陶;沁陽;創新
盆窯村地處河南省沁陽市山王莊鎮,因世代燒制陶盆得名。2009年,黑陶燒制技藝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重新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當前,盆窯黑陶在發展中面臨著可持續發展等諸多難題。對盆窯黑陶在生產方式與創新設計方面所面臨的問題加以分析和整合,有利于更好地探索出適合盆窯黑陶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一、盆窯黑陶的發展歷史
沁陽盆窯黑陶藝術歷史悠久,隋朝時沁陽被稱為河內縣。唐武德三年(620年),萬善村村民發現村北部山坡荒地上的紅色土質非常易于制陶,于是開始建立窯洞,燒制陶盆,盆窯村因此得名,盆窯黑陶自此開始發展。
民間流傳唐朝女皇武則天非常喜歡盆窯村燒制的黑陶,把它列為御制黑陶。在當時,御用的黑陶以陶盆等實用器具為主。此時,盆窯村制陶者也開始了對其他黑陶器型種類的探索。到了宋代和元代,瓷器的快速發展給黑陶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精美的瓷器使黑陶逐漸被上層社會淘汰,僅在民間流轉。
明清時期,沁陽黑陶以古樸的特點完全由民窯生產。隨著黑陶在民間的普及,盆窯黑陶制作工藝也逐漸精進。到了清朝,盆窯黑陶因品種繁多、色澤明亮、聲音脆響,又逐漸獲得官員們的青睞。經過一番曲折發展,在清末至抗戰前期,盆窯黑陶又一次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產品種類不斷更新,做工逐漸精細,裝飾技藝也變得更復雜。
二十世紀初,盆窯村的制陶師傅廣采博納,對盆窯黑陶進行改良創新。之后,魚盆(圖1)作為盆窯黑陶的特色器物,于1914年在南洋馬尼拉世界工藝品展覽會上展出,備受國外嘉獎,盆窯黑陶因此名揚海外,銷路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寬。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河南遭遇了大災荒,再加上戰爭,百姓不堪重負,經濟蕭條。在民不聊生的情況下,盆窯黑陶產業就此衰敗。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盆窯村經濟恢復,又開始發展黑陶產業。1982年河南發生洪災,大量窯洞被洪水浸泡而坍塌,黑陶產業的發展又遭遇嚴重沖擊。盆窯黑陶的發展歷盡坎坷,直至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人們開始關注傳統文化。2009年,盆窯黑陶制作技藝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盆窯黑陶制作技藝和文化價值開始受到人們重視。
二、盆窯的發展現狀
(一)制作工序
盆窯黑陶泥料將紅膠土作為原料,制作工序有制泥、拉坯、雕刻、陰干、燒制等多道工序,通過高溫滲碳技術燒制而成。在眾多黑陶產品中,魚盆為特色器型,體型較大,分為上下結構,上、下部分分開燒制完成后再進行組合安置。小型器物用手直接拉坯成型,器型較大的比如魚盆,會采用泥條盤筑的手法。先做魚盆底部,稍微晾干后,在底部的基礎上往上接,使用石錘在內側旋轉敲打,按尺寸做好大體造型后再進行修型。在修型結束后,用特制的工具對器型表面進行反復摩擦,直到陶坯表面達到光滑如鏡的效果再進行雕刻。沁陽盆窯黑陶常采用線雕、淺雕、深雕、鏤空等技法,手工雕刻出復雜的圖案,然后裝置配件,再將器物放在通風處自然陰干,最后在窯洞中進行柴燒。至此,黑陶的制作工序才算完全結束。
(二)工藝特色
“質如墨玉而光若珠璣,有金石之聲而具鴻毛之輕”是對黑陶質地的總結。經過對黑陶工藝的不斷嘗試和創新,無論是在器型方面還是在裝飾方面,盆窯黑陶都形成了獨有的特色。以魚盆為例,魚盆的主要用途是盛水養魚,以供人們娛樂消遣,因而魚盆成了盆窯黑陶的主要特色產品。并且,對于魚盆表面的裝飾紋樣,盆窯黑陶也有一套自己的選用方法。
不同地區的黑陶工藝特色不同,且各自都有獨特的特點。沁陽盆窯黑陶在工藝特色方面一般采用硬雕、鏤雕、剔花、畫花、堆貼、起線等方法來裝飾紋樣。通過這些裝飾手法,盆窯黑陶在整體上呈現出層次分明、深淺不一的視覺效果。盆窯黑陶在塑造觀賞器具中常采用鏤雕的裝飾手法;在傳統器型魚盆上則采用剔花、堆貼等方法??偠灾?,制陶師傅會根據黑陶的器型以及用途決定采用什么樣的刻畫手法,目的是使器物整體達到統一、均衡的視覺效果。
盆窯黑陶的裝飾紋樣大體分為花卉類、瑞獸類、文字類?;ɑ茴惗噙x用牡丹,在器物表面采用二方連續的方式排列,使之布滿器物表面,整體給人雍容華貴的視覺效果;瑞獸類所表現的大多數為民間喜聞樂見的一些具有吉祥意義的動物形象,例如龍、鳳;文字類以“福”字為例,工匠采用不同寫法的“?!弊謥硌b飾整個黑陶表面,也稱作“百福盆”。黑陶的裝飾紋樣都蘊含著吉祥富貴之意,所以盆窯黑陶作為百姓傳遞情感的載體,也寄托了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祝福。
(三)生產方式
盆窯黑陶從上層階級落沒以后開始在民間流轉發展,現代大多數人對其知之甚少。黑陶雖然推出了“文房用品”“茶具”等系列創新產品,但是造型和裝飾多數仍較為傳統,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所以,盆窯黑陶至今還未被大眾廣泛接受,無法融入當代大眾生活。從盆窯村的經濟發展角度看,盆窯村所處地市并不發達,在經濟條件的制約下,盆窯黑陶的生產模式多是以家庭為主的小型手工作坊和企業統一生產。以家庭為主的小型手工作坊多為自產自銷,或者經銷商上門收購。在經濟和發展問題的雙重制約下,盆窯黑陶產業規模和生產方式并沒有得到良好的擴大與發展。近幾年,雖然當地打造了宣揚傳統黑陶文化的“黑陶小鎮”,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黑陶文化的宣傳以及發展,從中也可以看出當地對黑陶產業的扶持,對傳承黑陶傳統工藝所作的努力,但是由于盆窯黑陶傳統生產方式和工藝特色難以掌握,且在造型和裝飾上缺乏有效創新,與現代人的生活仍有一定距離,所以,目前盆窯黑陶仍面臨創新發展問題。
三、發展盆窯黑陶面臨的問題
(一)文化底蘊不足
沁陽當地豐富的太行山脈旅游資源以及歷史人物和民間工藝,在盆窯黑陶中沒有得到體現。百姓多將黑陶作為盛放米、面的容器,在造型和裝飾上并沒有要求,百姓大多自給自足,學習制作黑陶也主要以謀生為目的,以生產出黑陶為目標,缺乏將黑陶作為傳遞當地特色文化載體的意識。陶瓷的發展壯大,塑料、玻璃以及金屬新材料器皿的出現,對利用傳統工藝制作的黑陶發展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二)裝飾繁復傳統
盆窯黑陶目前的裝飾還以沿襲傳統紋樣為主,以吉祥瑞獸和花卉造型、文字雕刻為主,再輔以簡單的幾何紋樣,這導致黑陶在裝飾風格上千篇一律。當下流行極簡風格,人們不再追求繁復的裝飾手法,而盆窯黑陶繁復的傳統裝飾與現代人的極簡追求背道而馳,造成現代人在視覺上的審美疲勞,無法達到使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在器型方面,盆窯黑陶目前還以魚盆為主,但是魚盆體形碩大,在現代生活中缺少實用性。雖然當前也推出了小型魚盆,但是在裝飾紋樣方面沒有貼合現代人所追求的極簡風格。所以,盆窯黑陶的裝飾手法和器型設計上都存在一味遵循傳統、創新不足的問題。
(三)材料應用單一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新材料出現,這為設計帶來新的表現方式與造型創意,不但拓寬了設計師的表達思路,也增加了消費者在選擇產品上的可能性。陶瓷領域已經出現了許多將新材料與陶瓷結合的實例,例如德國設計師Pia Wustenberg設計的“Stacking Vessel”系列花瓶(圖2),由木材、金屬和陶瓷三種材料組成,使陶瓷脫離了以往單一的色調而產生色彩繽紛的視覺效果,同時簡潔的造型也非常貼近現代人的審美。盆窯黑陶一直以紅膠土為主要原料進行燒制,材料類型單一,所呈現的視覺效果一直以黑色為主。恰當地運用材料,將不同的材料加以結合,能使物品蘊含的思想內涵更好地表達出來,引起人的情感共鳴。綜合材料的運用不但可以使黑陶產品更加豐富,帶給人不同的視覺體驗,也可以使黑陶在原料的選擇和設計師思想表達的方式不再單一,而是變得多元化。
四、盆窯黑陶的創新發展策略
對盆窯黑陶發展現狀進行總結和分析,可以看到現代盆窯黑陶的發展面臨文化底蘊不足、裝飾繁復傳統、材料應用單一等問題。對傳統的盆窯黑陶進行創新,與當地特有文化相結合,緊跟社會發展步伐,生產符合現代人審美的黑陶產品,是當前盆窯黑陶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道路。
(一)融入地域傳統文化
河南博物院從2019年開始推出“考古盲盒”“錢幣巧克力”“玉佩棒棒糖”等一系列文創產品,并在2021年受邀入駐天貓,在短短的時間內河南文博受到了成千上萬人的喜愛。河南博物院文創產品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巧妙地結合現代年輕人喜愛的營銷方式,例如設置盲盒,將傳統文化符號以一種全新的、有趣的方式傳達給人們,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出文物所蘊含的價值,既繼承了傳統文化又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河南博物院的成功為盆窯黑陶的發展提供了參考。盆窯黑陶的發展可以通過發掘沁陽當地的特色文化,提取黑陶文化符號,將這些傳統文化符號運用到黑陶的創新設計中,將黑陶作為有形的載體,使沁陽地域文化在支撐黑陶制造產業發展的同時,承擔起傳承并創新沁陽當地黑陶文化的重任,促進盆窯黑陶的可持續發展。
(二)綜合材料的運用
綜合材料指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中使用的不同材料,使產品呈現出不同的視覺效果。綜合材料的運用不但可以提高黑陶的藝術表現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黑陶適應發展潮流,向現代設計的轉化。設計者在使用綜合材料的同時要考慮不同材料搭配是否諧調。例如,木質材料的紋理非常漂亮、精致,呈現出樸素的感覺,黑陶茶具“寧靜致遠”(圖3)將木質材料用于制作壺把、托盤等配件,木質本身具有的質樸感以及變化豐富的紋理為黑陶茶具的創新設計增添了更加豐富的創新思路。
(三)簡化造型、裝飾
現代人追求極簡風格,將簡單到極致作為目標。在裝飾與造型上,極簡風格則表現為減少裝飾,保留基本的幾何造型以及產品的實用功能,整體簡約、整潔。以日本陶藝大師森正洋的“旋梅”系列陶瓷作品為例,森正洋運用了梅花元素并將花瓣放大,大面積的花瓣既簡約又美觀,側重和式陶瓷的傳統風格。然而,盆窯黑陶的造型以及裝飾多沿襲傳統,以繁復滿鋪為主,這與極簡風格所遵循的設計原則形成強烈對比,與現代人的審美取向相背離。因此,盆窯黑陶產品應該圍繞新造型開發、造型簡化以及外觀裝飾進行創新設計。
五、結語
當前,盆窯黑陶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功能逐漸弱化,審美價值日漸增加。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背景下,黑陶產品創新刻不容緩。只有開發出符合現代人審美和具有一定實用性的產品,才能為傳統盆窯黑陶的傳承和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本研究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分析歸納了盆窯黑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部分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旨在通過具體實踐,讓黑陶更好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讓盆窯黑陶的制作技藝得到傳承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在豐富盆窯黑陶產品創新種類的同時,為后續研究提供可靠的經驗參考。

作者簡介
王潤花,1998年生,女,河南焦作人,河南科技學院藝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工藝美術。
參考文獻
[1]商亞敏.基于傳承與創新的沁陽黑陶當代設計探索[J].中國陶瓷,2020(10):93-98.
[2]欒輝,黃晶,陳興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以沁陽黑陶產業為例[J].設計,2015(19):94-95.
[3]趙婭雯.沁陽盆窯黑陶的生產現狀與對策[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0(2):6-8.
[4]吳雁.河南沁陽盆窯黑陶文化與典型器型分析[J].新西部(理論版),2014(20):45.
[5]欒輝.沁陽黑陶文化創意產品設計開發研究[D].焦作:河南理工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