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煦
“眼看來到五月中,佳人買紙糊窗欞……”侯寶林先生把這個謎語用在自己詼諧的相聲中,使之家喻戶曉,這謎底分別是半夏、防風等幾味中藥。單說這半夏,它是中藥化痰散結的要藥,廣泛用于痰濕導致的肺病、胃病等。
那它又因何得此半夏之名呢?農歷五月,夏天剛過一半,它的球莖開始出芽,長出三片嫩綠的葉,頂出一支紫色的花,雖多不見結果,但在葉柄上會孕育一個珠芽,然后枯萎倒下,讓球莖睡去,等待明年,此時夏天剛好過完?!侗静菥V目》中說:“五月半夏生,夏之半也,故名?!?/p>
我從小對地下能長出一個“球兒”的植物特別感興趣,當得知半夏的植株下面也有一個圓圓的球兒(塊莖)時,就琢磨著挖一顆出來玩兒。那時,我家住在北京的西邊,頤和園自然是個絕好的游玩之地。我喜歡它那后山無人打理的荒野,雖說園林建筑幾乎被燒毀了,但我到那里是純為采藥和逮蟲子去的。后山的路修在半山腰上,向下看,能看見掩映在樹叢中的后湖,向上看是遮天蔽日的參天古木,道路兩旁是各種各樣自然狀態下生長的雜草,其中生長著好多罕見的植物。
很快,我便從路邊找到一小叢半夏來,那半夏剛剛長出三片葉。我揀了一棵最壯實的植株,判斷它的球莖會相對大一些。我在植株下面的泥土上認真地挖起來。后山的土壤表層是陳年的腐葉土,松軟又潮濕,挖起來很容易。不一會兒,我就得到了一枚像煮熟的雞蛋黃般大小的球莖。
回到家,我把這枚圓圓的球莖種在花盆里。沒想到,這球莖還挺爭氣,沒幾天又齜出一枚可愛的綠色葉芽出來,展開果然三片葉,這也是它“三葉老”俗名的來歷。再后來,這只長三片葉的家伙從根腳里又齜出一根紫色的毽子,那是它的花,有點像馬蹄蓮,但比馬蹄蓮瘦小得多,也長得多。再后來,這花盆里就長出了更多的半夏。
當半夏地面上的植株葉子榮而又枯、枯而又榮之時,那些土壤下面的小小球兒早已長成了質地堅實的塊莖了。這些塊莖就是半夏的入藥部分,其味辛、辣,有毒。藥店里作為飲片的半夏多用明礬或生姜炮制過,使毒性降低,稱法半夏或姜半夏,是化痰、祛濕、止咳的良藥。經配伍可制成止咳化痰的橘紅丸、理氣化痰的二陳丸、化痰熄風的半夏天麻丸、溫胃化痰的小半夏合劑等多種成藥、湯劑。
所謂“二陳丸”,其中有放陳了的半夏和橘皮(陳皮),這兩種藥材只要保藏得當,儲存的時間越久,入藥的療效越好。以前就有老中醫讓徒弟把藥炮制好,儲存起來讓徒弟老了再用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