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劍蘭
購物節一茬接一茬,很多人買了不少東西,家里囤了各種商品。有專家認為,過度囤貨的人很可能患了囤積癥。
2%~5%的人患囤積癥
常在新聞上看到有的老年人喜歡收集廢品,他們把舊東西堆滿了房間和樓道。這就是典型的囤積癥(囤積癥是一種過度收集、購買以及無法丟棄物品的強迫性行為,嚴重者甚至可以引發抑郁和焦慮)。這些囤積行為極大影響和干擾了患者和他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會引發火災,造成健康隱患等。
不要以為只有老年人才得囤積癥,很多年輕人也會患囤積癥,如囤積衣服、化妝品、玩偶等。日常生活中,囤積癥患者并不少見,流行病學數據表明,有2%~5%的人患有囤積癥。
不良情緒、幼年創傷等是誘因
情緒問題會成為囤積癥的誘因。當人們感到焦慮不安、抑郁孤獨,或者在生活中經歷挫敗時,囤積物品的欲望會比平時高很多。這是因為囤積物品能舒緩人的不良情緒。
精神分析流派認為,經歷幼年創傷者更易患囤積癥。如果早期經歷過物資極度匱乏的人,他們需要通過囤積物品來消除內在的匱乏和不安全感。如果早期經歷親人離世、被拋棄等心理創傷者沒能獲得充足的依戀他人的體驗,長大后也會通過囤積物品來建立與物品之間的情感依戀,以彌補心靈的缺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雖然囤積癥是一種精神障礙,但囤積行為本身是有積極意義的。只是當過度囤積帶來的危害大于它帶來的安慰時,就要自我改變或接受治療了。
用這些辦法控制購物欲
對老年人而言,要先排除其是否患有阿爾茨海默病。出現認知障礙的老年人無法正確判斷物品的價值,也無法對其進行分類和整理,于是表現為過度囤積物品。而非腦部病變引起的過度囤積,導致無法正常生活、工作且內心非常痛苦的人,應到醫院接受相關治療。
對囤積情況相對不太嚴重的人來說,怎樣做才能有效緩解過度囤積行為呢?
首先,學會控制情緒和購買欲望,脫離對物品的執念,從源頭上減少對物品囤積。
其次,定期清理物品。清理物品的過程,其實就是認清“我是誰”“我想要什么”的過程,而了解自我有助于提高理性決策能力,不亂買、亂囤。
最后,堅持斷舍離的生活理念。斷,是不買不需要的東西;舍,是處理用不到的東西;離,是舍棄對物質的迷戀。通過斷舍離,給自己騰出簡單、自在的物理和心理空間,從而告別過度囤積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