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蕾蕾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課程游戲化已經成為當前幼兒園課程實施的基本形態。游戲化背景下的班本課程是幼兒園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倡導以幼兒為中心,以幼兒的興趣為導向,將課程和游戲有機結合,在寓教于樂中讓班級的每一位幼兒實現均衡發展,最終促進課程質量的提高。基于此,筆者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談談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如何科學、有效地實施幼兒園班本課程,以供參考。
班本課程是園本課程的一部分,構建有效的班本課程對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班本課程倡導以幼兒為中心,能讓幼兒切實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享受學習的過程,能滿足幼兒的個性化的發展需要。其次,游戲化背景下的班本課程為幼兒營造了輕松、自由的氛圍,有助于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培養幼兒的自主探索能力。再次,教師在對班本課程資源的開發過程中,優化和發展了自身的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能,提升了自身的專業形象。最后,班本課程是家長參與家園共育的新途徑,游戲化背景下的班本課程提高了家長主動參與課程建設的積極性。
游戲化背景下的班本課程為教師提供了發揮的空間,教師在實施游戲化班本課程時,要緊密結合幼兒的認知特點,更好地發揮班本課程的作用。
(一)抓住幼兒好奇心,從生活中尋找構建課程的契機
陶行知指出:“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生活中處處蘊藏著教育契機,班本課程的內容構建應該來源于生活。比如,筆者班上的幼兒偶然發現科學角的蠶卵孵出了蠶寶寶,他們對此表現出了極大的好奇。筆者為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對知識的渴望,專門設計了班本課程“我與蠶寶寶”。通過這次課程,幼兒觀察了蠶寶寶的形態和生活習性,還通過給蠶喂桑葉了解了蠶寶寶的生長過程,提升了幼兒觀察生活、思考問題并探究答案的能力。
(二)尊重幼兒主體地位,以幼兒興趣為中心設置班本課程
在開展班本課程時,教師要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提升班本課程的教育效果。3~6歲的幼兒正處于心理和思維的快速發展期,個性和愛好初具雛形。教師要主動和幼兒交流,在交流中發現幼兒的興趣和喜好,然后有針對性地設置班本課程。比如,筆者通過主動溝通,發現班上的幼兒有的喜歡洋娃娃,有的喜歡玩具車,有的喜歡貼紙,當有一個幼兒說“我最喜歡巧克力”時,很多幼兒異口同聲,紛紛表示贊同。于是,筆者順應幼兒的興趣,迅速定下了班本課程的主題——“神奇的巧克力”。在課程活動中,幼兒初步了解了巧克力的味道、形狀和顏色,還探究了巧克力融化的現象,幼兒在課程中表現出了很大的興趣和積極性,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三)注重教學與游戲相結合,構建高效班本課程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幼兒的許多知識和技能都是在游戲互動的過程中形成的。教師在設置班本主題的時候,應注重課堂教學與游戲的結合,不斷優化教學模式。比如,為了讓幼兒形成對“數”的概念,筆者在班上組織開展了“數字蹲”的游戲活動。游戲前,筆者為每名幼兒編了序號。游戲開始了,當筆者說出“1號蹲”時,編號是“1”的幼兒就要蹲下,當筆者說“2號蹲”時,編號是“2”的幼兒蹲下,以此類推,中間可以打亂順序。一輪游戲下來,幼兒不僅強化了對“數”的概念,還提高了肢體協調性和反應能力。這種寓教于樂的游戲形式,不僅簡化了教學內容,還提高了班本課程的質量。
(四)融入角色扮演,讓幼兒身心多維發展
幼兒天性愛玩,角色扮演游戲是他們最喜歡的游戲之一。幼兒在角色扮演游戲中,需要盡最大努力解決在游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能讓幼兒的身心得到發展。比如,在小班幼兒的班本課程“交通安全”中,筆者創設了過馬路的情境,讓班上所有的幼兒都參與其中。首先,筆者讓幼兒學習“紅燈停,綠燈行,黃燈亮了等一等”的順口溜,讓幼兒初步認識了三種顏色信號燈所代表的含義。然后,筆者在教室里張貼了一些交通標志,以加深幼兒對交通規則的理解。最后,筆者讓幼兒分別扮演交警、過馬路的人群、司機等角色。如果有“行人”或“司機”闖紅燈,“交警”要對其給予警告,并讓其從1數到100作為懲罰。通過這一游戲化的班本課程,幼兒既能感受到游戲的樂趣,又加深了遵守交通規則的意識。
(五)開展親子活動,家校共育構建高效班本課程
教師是家校共育的紐帶。教師應不斷創新家校共育的途徑,主動向家長傳遞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措施,以取得家長的支持。比如,筆者組織開展了“制作巧克力”主題親子活動。在活動中,筆者提供了制作巧克力的材料,并播放了制作巧克力的視頻教程,鼓勵幼兒和家長大膽創新、勇于嘗試。在活動過程中,幼兒品嘗著自己親手制作的巧克力,現場歡聲笑語不斷。親子活動既增進了家長和幼兒園之間的互相了解,也提高了班本課程的課堂效果。

為了提高班本課程的效果,教師還需要注重對課程的總結和評價。在新課改深入推進的背景下,班本課程的評價應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以便教師在第一時間了解班本課程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進行優化。
(一)教師實錄評價
教師要在班本課程中觀察、記錄幼兒的活動軌跡,以分析幼兒的行為,及時給幼兒提供學習方面的支持,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方法。教師要預設明確的觀察目標,并使用適當的記錄方式。比如,在“制作巧克力”班本課程中,筆者以視頻直播的方式記錄幼兒的學習過程,并將課程內容轉發至家長群,讓家長直觀地看到幼兒的表現和教師的教學方式。課后,筆者以視頻為依據,對幼兒的表現進行總結。
(二)幼兒參與評價,提高參與意識
幼兒的認知是不斷發展的。教師應鼓勵幼兒對班本課程發表自己的看法,以鍛煉幼兒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同時提高幼兒參與班本課程的積極性。比如,筆者在每周的“我成長,我快樂”主題活動中,對本周的班本課程進行總結,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評價,以學習內容、上課表現等為依據,引導幼兒學著評價自己、評價小伙伴。筆者還會將下一周班本課程的教案公布出來,讓幼兒發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議。這種讓幼兒參與評價的方法,不僅能讓幼兒成為班本課程的主體,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還能讓班本課程更加豐富多彩、立體生動。
綜上所述,班本課程的開展為教師提供了發揮的空間,有效的班本課程能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教師在實施游戲化的班本課程時,要始終緊密結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多創新、多研究、多開發適合幼兒個性發展的游戲,同時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以更好地提高班本課程的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幼兒園西湖路分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