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岐


天津市津南區農廣校從2016年開始按照產業結構特色、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五有”(即有較好的產業基礎、有固定的培訓場所、有必要的教學設備、有規范的規章制度、有較多的農民學員)為基礎條件,先后建立五所農民田間學校,堅持“ 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建共用”等原則,在培養農村實用人才,特別是高素質農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推動農民教育培訓高質量發展。
一、建設農民田間學校 打造津南區農民教育品牌
(一)建設農民教育培訓平臺與體系,創新高素質農民培養新格局
2015年,津南區農廣校按照中央農廣校制定的《關于加快農民田間學校建設的意見》(農播體〔2015〕108號文件)文件精神,以及本地待建農民田間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農民田間學校建設的必備條件為“五有”。通過走訪調研,采用“篩、選、分、建”的原則,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以“方便農民學習為中心,提高農民素質和能力,達到產業增效、農民增收、區域和諧”為理念,先后建設了天津市鑫龍盛地果蔬專業合作社農民田間學校(以下簡稱鑫龍盛地農民田間學校)、天津市興牧聯豐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農民田間學校(以下簡稱興牧聯豐農民田間學校)、天津市小站迎新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民田間學校(以下簡稱迎新農民田間學校)、天津市月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農民田間學校(以下簡稱月壇農民田間學校)、天津市安順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民田間學校(以下簡稱安順農民田間學校)等五所農民田間學校。這些農民田間學校建設標準高、起步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產業優勢明顯、技術先進、示范帶動能力強、田間學校負責人員責任意識強,保證了農民田間學校高效運轉。五年來,五所農民田間學校共舉辦各類培訓班32期,培訓各類農村實用人才累計2400人次,培育高素質農民586人,農作物全生長季、全產業鏈輔導培訓340人。
(二)提升農民教育質量,打造津南區農民教育品牌
津南區農廣校始終堅持“質量立校、制度理校、文化興校”的理念,夯實基礎,強化特色,不斷優化農民田間學校辦學水平和與辦學能力。每年不定期召開田間學校管理工作會議,各田間學校負責人交流培訓經驗,探討培訓模式,提出存在問題,協調解決,有效地推動了田間學校的運轉。依據產業不同、模式不同、專業不同建設農民田間學校,各有職能,各具特色,凸顯產業示范作用、獨領風騷,努力打造具有津南特色的農民教育品牌。截至目前,五所農民田間學校被評為天津市市級示范田間學校,迎新農民田間學校被評為國家級培訓基地,月壇農民田間學校和安順農民田間學校先后被中央農廣校推介為全國優秀農民教育培訓田間學校。
二、深化農民田間學校改革與創新? ?拓展高素質農民培養路徑與形式
津南區農廣校農民田間學校堅持學以致用,以用為本,創造性地提出“五型”農民田間學校的高素質農民培養模式,扎實推進高素質農民培養模式創新。
(一)拓展延伸型——鑫龍盛地農民田間學校
以蔬果種植為主的基地,占地631畝,擁有20余個溫室大棚種植各類不同新品種果蔬,配備兩間大型培訓教室可容納100余名學員。專業人員常年指導生產和培訓。開辦農民田間學校以來,從種到收全過程培訓溫室西紅柿、黃瓜無公害栽培技術,農民不僅減少了投入,提高了蔬菜產品的質量,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十分顯著。延伸至中小學生科普教育,了解農業、熱愛農民、發展農業埋下了優良的種子。
(二)種養結合型——興牧聯豐農民田間學校
以畜牧養殖和小站稻種植為主,已形成“一區四基地”:農業生產綜合服務區和生豬養殖基地、商品蛋雞養殖基地、種雞養殖基地、小站稻種植基地。總面積達3000余畝。圍繞生豬、肉雞、小站稻等產業,根據農民產業發展需求加強農民田間學校建設,種養結合、相互補充,互促發展,受到農民歡迎。
(三)綜合服務型——迎新農民田間學校
集水產養殖,小站稻、蔬果種植,觀光、休閑度假、娛樂餐飲、采摘垂釣為一體,多種業態綜合發展。田間學校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講授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提高廣大農民的種植水平,普及科學知識,傳播弘揚科學精神及現代農業管理理念,取得成效。
(四)高新技術型——月壇農民田間學校
依托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核心區,園區占地4000畝,秉承健康、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致力于綠色有機蔬菜、優質小站稻、健康水產的生產,同時注重新技術研究開發,在水培蔬菜的生產研究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
(五)傳統服務型——安順農民田間學校
以種植小站稻米為核心,涵蓋米、面、雜糧三大類20余種農作物,種植面積高達1.2萬畝,以“土專家”“農把式”為主進行信息技術交流,學中干、干中學。采取“參與式、啟發式、互動式”組織農民田間技術培訓活動,在農民田間學校開展過程中技術指導員除手把手,面對面的培訓指導學員,還利用電子設施將更全面的知識分享給大家,并將一些趣味性游戲融入培訓中,以此激發學員學習興趣,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
三、農民田間學校聚焦主責主業? ?突出特色重點
津南區是小站稻故鄉,為落實好天津市優質小站稻振興規劃,培養更多小站稻種植人才,2021年津南區農廣校開辦小站稻技能服務型高素質農民班,在農民田間學校全生長季、全產業鏈培訓,根據季節及各個節點逐步推進,實現專業課程“生產化”。
專業課程“生產化”,是指根據學員來源的特點,形成專業能力課的所需要的知識點,編排成課程學習內容,開展教學工作。前期通過對學員的來源、學歷層次、產業知識的掌握,開展專業課程內容調研,把農民學生反饋的要求進行梳理,形成教學內容。
對每個環節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培訓一次,每次2-3個小時,且只要農民在操作中發現問題,可隨時開設田間課堂,探討解決之道。采取讓農民帶著問題來探討研究,實踐實驗,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和決策能力,讓農民回去后更好地實際操作。
四、農民田間學校體制機制充滿活力? ?工作體系扎根大地
一是得到了農民的認可。農民田間學校使農民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變成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主角”,輔導員也不是照本宣科的傳輸者,而是根據農民的興趣適時地引導和講解。體驗式、參與式、啟發式、互動式、求證式的教育方式;以農民為中心,以實踐為手段,自下而上的田間學校推廣理念;實操性、針對性、時效性、實用性的田間學校培訓特點,使農民對田間學校新穎的授課方式興趣濃厚。
二是農民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明顯提高。受訓農民提高了自覺學習能力,提出問題和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田間科學管理能力。據調查,受訓學員通過農民田間學校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平均提高30%。
三是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通過農民田間學校組織的多形式的系統培訓,使廣大的專業戶明確了發展方向、更新了觀念,調整了結構品種,學習了科學管理技術。參加培訓的農民學員普遍獲得了增產增收,畝效益增加15%,病蟲害發生率降低10%。
四是提高了學員的團結協作能力。農民田間學校的培訓,改變以往“老師講,學員聽”的傳統方法,采取互動式、參與式輔導方法,學員參與,輔導員與學員互動,充分調動學員學習積極性。注重引導學員積極參與討論,展示自我,介紹經驗、互相學習,提高學員團隊意識,培養了學員發現問題并正確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是農民田間學校延伸培訓有特色。津南區農民田間學校的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農民田間學校、固定課堂互相促進,為農民終身學習提供了有力支撐;農民田間學校的建設植根于農村,服務于農民,也帶動了農村科普教育的發展,為中小學校進行農耕文化教育提供了優質的基地;田間學校的建設立足本區、面向全市、輻射京津冀,不僅服務本區,也為全市、北京市和河北省農民教育培訓交流搭建了平臺。
六是提高了學員對環境保護的認識。農民田間學校提高了學員對農業環境保護的意識,使其更好地掌握了農業生產技術及病蟲害的綜合防治,降低農藥、化肥的施用量,推動綠色生產方式落地生根。
七是達到了預期的建設目標。通過農民田間學校的建設和培訓的順利開展,達到了預期的“五個一”的效果。即開辦一個學校、建設一支隊伍、培養一批能人、壯大一個產業、探索一套機制。
(作者單位:天津市農廣校津南區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