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尉然
社會學雖然是一門學科,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一種方向,社會所包含的內容相對較多,所以還需對我國的社會學進行不斷地探索和探究,并且還需重在底層視角下對中國社會學的建立和發展進行推動。本文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學學科的重建和發展的歷史過程進行了簡要的回顧,并且對實踐中遇見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從而對底層視角下中國社會學的進步發展進行了研究和探討,希望能夠為我國社會學的進步和開拓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在我國新時期的背景下,隨著社會學在我國的恢復,在初期的階段是沒有任何理論準備的情況下開始的,也是靠著一些學者積極進行摸索和探究進行重建的。對于理論上的社會學,在開始的初期階段,主要是對社會變革過程中所面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如城市化鄉鎮的建設、鄉村工業的發展等,這些方面主要是直接服務于4個現代化建設,給我國的社會發展進行了有效的推動和促進,這也是中國社會學的基礎根基,同時也是按照對社會學的官方接受前提下發揮出自身作用的,也是社會學合法性來源的重點。在某一種程度上,中國社會學擺脫了特定的意識形態,突破了對社會學所產生的一些制約和限制,從而有了自己獨特的發展空間,并且在官方和學界中得到了認可,不但是策略,同時也是權宜,不但是接受,同時也是改造。因此,對于中國社會學,這種過程是可以當做是中國社會變革過程中的一個標本,在中國社會進行變革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從中去積極的發現,可以采用什么樣的方式進行變革才是最有效的,怎樣去發展才是正確的道路。中國社會的變革是循序漸進的一個發展過程,同時也是學者和國家領導人摸著石頭過河的,不斷地進步并且不斷地總結經驗,不斷地糾正發展過程中的一些錯誤和失誤,從而才能找到符合我國社會建設發展的正確道路。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以這種方式的開端,它的最終意義就是對社會學合法性空間的權益進行開拓,但是關于社會學本身的學術進行探究和確認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不夠深入的問題。
一、中國社會學的發展需要重視底層視角
在我國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過程中,什么才是我國社會學的獨特立場和特殊意義的所在?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究的問題,因此,以下我們將對如何開拓和建設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任何學科的建立和發展,都需要和價值體系進行相互結合,研究人員所處的文化價值體系,對于學科的立場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和作用,對于這種影響和作用,不只是在賦予事物以及價值意義的方面,同時也是對于這種意義的一種限定。在任何立場中,都存在著他自身所受的局限性,如自上而下的國家立場,這是一種非常強大的構建與整合社會價值體系的方式,在我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這也是一種單一的主流意識形態,同時也是價值觀念的形成,但是對于國家立場,它自身也有著一定的局限性,如對于社會底層的重視和關注等,對非主流人群的重視和關注等,所以對于人性、共同的人類命運以及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與意義等,這些就是國家立場方面的局限性。所以,由于在這個意義中,在目前社會秩序變得激烈和出現變動的情況下,中國的社會學需要重視對非主流人群、弱勢群體以及底層小人物進行關注。因此,對于中國社會學的底層視角,應該更多的投向于城市貧民、社會殘疾人、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農民等,這些方面也是國家立場中所關照不夠的一些地方,同時也是難以到達和涉及的地方[1]。
對于我國社會學的建立,還需立足于中國這片土地上的社會發展和人民。在經過多年的發展和進步,中國社會學已經形成了相對比較完善的學科細節,而目前階段中國社會學所研究的對象,其中所包含的內容相對較多,如政治社會學、經濟社會學、文化社會學、農村社會學、家庭社會學等,只要是在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就可以融入到中國社會學中。然而在事實上,對于中國社會學的建立,就是在我們中國人生活中獲得自己生命的,并且中國社會學已經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產生了非常緊密的聯系,而且也是息息相關的,這種聯系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這也是中國社會學的源頭動力。雖然是站在理論的層面上分析和研究,但是也需要根據中國社會的大多數人需求,特別是中國社會中底層人民的生存狀況,還需不斷地進行分析和總結,所以需要從底層的視角去看待這些問題,以此才能讓中國社會學得到有效的建立和完善。
二、對于中國社會學實踐中的一些問題分析
在中國社會學實踐的過程中,大多數學者會有這樣的一種傾向,這種傾向來源于美國社會學家所說的一個觀點:“在目前現代化的學院派社會科學中,存在著一種人為的貧血化傾向。”在這句話中,“貧血癥”的意義就是埋沒于瑣碎的事物和調查實習的過程中,對于宏觀問題的矮小化沒有進行重視;而其中所謂的“人為的”,就是指一種可稱之為社會學者職業病的懦弱,對于和那些全國規模權力結構具有重要關聯的問題沒有進行重視,而是選擇了有意識的回避。對于社會學的研究人員,社會底層具有著一定的“隱蔽性”特點,而社會的上層是難以進行接近的。因此,縱觀我們中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所遇見的問題基本上也是相同的,我們可以仔細回想一下,在目前很多實證調查的過程中,我們提倡去對一些弱勢群體進行重點關注和關懷,這種情況下是社會正義的一種主要表現,這也是無可指摘的。但是在實際落實的過程中,我們就會發現,在社會學人員進行調查的過程中,對于農村調查相對較多,對于弱勢群體方面的調查和研究也相對較多,但是在開展城市調查的過程中,對于城市的強勢群體沒有進行深入的了解和調查,對于這種看似表面上的社會正義,歸根結底就是關懷弱勢群體的時候,我們容易方便著手和介入其中,但是當我們想介入一些強勢的時候,就顯得更加困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姑且不論在實際上的關懷是出于哪種介質的性質,是否能夠對真實的社會事實進行揭示,是否能夠完成學術的使命等,對于其中的主要問題,是這種處于無奈的狀況下,在現實中卻經常被炫耀成為學者的價值立場。因此,這種情況可以意味著弱勢群體可以被“他者化”,并且存在著這方面的可能。對于憐憫性廉價的關注,多少會產生一些標榜的嫌疑,所以,有些人可以占據在道德的制高點中,可以讓他們的同情心得到滿足,并且能夠撫慰自己的良心。然而,這種真誠的同情和慈善也具有著非常廉價性的特點,但同時也是非常容易是壓迫性的,可以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把弱勢群體從而歸置成為了一個被動的位置上。然而在學術的意義上,對于這種傾向,可以代替和忽略真正的歷史和現實的分析,對于目前城鄉巨大分化的時代大背景沒有進行重視,對于促進這一分化的社會結構因素進行了忽視,這種學術具有一定的危險,它的危險在于抹殺了弱勢群體作為社會病理的殘酷色彩和社會的責任。然而,要在實際行動中進行落實,這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在目前這樣的一個體制中,特別是在目前這樣一個商業化的時代背景下,是更加困難的[2]。
對于中國社會學研究人員的價值立場,他們的立場應該是自下而上的對今天的中國社會變革進行關注和透視分析,特別是在目前中國社會底層人民在變革中的命運,把自己的命脈和社會的變革進行有效的聯系,否則這就是一種逃避的現象。在面對劇烈動蕩的中國社會,對于知識分子的孤獨將是一種可恥的現象,因為這已經不是現代主義文學意義上的一種孤獨,這個詞語早已喪失到了它的批判性功能,從而蛻變成為作秀主義,同時也是對人的一種蔑視,所以是沒有任何根基的。在西方的社會學發展過程中,便被賦予了社會學批判性的名稱,所以在中國社會學發展和建立的過程中,也需要對批判性這一特點進行強調和重視,因為在我們中國社會中,一直沒有重視這個傳統,雖然在目前進行了相應的重視,但是對于重視程度還存在著一些不足。開展學術,是保證我們能夠介入現實的主要方式,也是我們想要表達對于現實社會苦難的一些關注和批判,同時也希望這個表達能夠發揮出重要的作用,也是對社會方面的訴求,這便是民主,同時也是政治。在目前階段,只要是對底層人民進行重點關注,最終都會觸碰到政治,所以,目前我們中國社會學的建立和發展也需要樹立起自己的根基,在這個方面,還需進行不斷的探索和研究。在很大的程度上,如果對中國的農村不懂,那就無法懂得中國的社會變革,更加無法懂得中國的農民,對于中國人也無法進行深入的了解,所以,需要走出的城市,把自己的思想和觸角需要伸進中國的農村中,這些區域也是我們中國社會學的基礎,所以對于中國社會學的建立,是和底層人民有著非常直接的聯系的。
三、總結
中國社會學不只是一種學科,還應該是中國社會和中國人自己的一種觀念,因此,還需對中國社會學的建立和完善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只有不斷的總結和前進,才能讓符合我們中國社會的社會學得到建立和完善。
參考文獻:
[1]葉啟政.社會學理論的本土化建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2]龐樹奇.社會學“中國化”的前提與使命:對社會學學科地位的再思考[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88(2):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