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興妙
董振堂(1895年12月21日-1937年1月20日),河北省邢臺市新河縣西李家莊人,是2009年中宣部、中組部、中央統戰部、中央黨史研究室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評選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也是河北籍參加紅軍長征的最高級別將領,擔任過紅五軍團軍團長、紅五軍軍長、中央執行委員、中革軍委委員等重要職務。曾榮獲最高榮譽獎章——紅旗勛章。在長征路上,他擔當后衛,指揮湘江之戰、阻擊敵人,勇奪婁山關、出生入死,奮戰青杠坡、力挽狂瀾。是參加遵義會議的21名領導人之一,他忠于革命、顧全大局,被毛澤東主席贊譽為“堅決革命的同志”。毛澤東、朱德、周恩來、葉劍英、徐向前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為董振堂烈士題寫詩詞,彰表功烈,深寄懷念。因此說,董振堂是新河的驕傲、河北的光榮、人民的英雄。
一、董振堂紅色文化開發和利用的價值和意義
董振堂是紅軍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之一。在長征路上,他擔當后衛,指揮湘江之戰、阻擊敵人,勇奪婁山關、出生入死,奮戰青杠坡、力挽狂瀾。是參加遵義會議的21名領導人之一,他忠于革命、顧全大局,被毛澤東主席贊譽為“堅決革命的同志”。董振堂任紅五軍團軍團長,長征路上,紅五軍團一直擔任殿后掩護任務,榮膺“鐵流后衛”榮譽稱號。董振堂和紅五軍團共同造就了“忠誠于黨、勇于擔當、愛國奉獻”的紅五軍團精神[1]。
董振堂為新中國建立立下的不朽功勛光耀千秋,他用生命和鮮血譜寫的壯麗史詩,永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奮斗不止。本課題通過挖掘董振堂紅色文化資源,弘揚董振堂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充分發揮新河縣董振堂事跡陳列館以及故居的紅色資源作用,對發揚繼承紅軍精神、培養公民愛國主義情懷、增進對國史黨史的認識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增強公民特別是青少年的愛國情感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帶動社會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董振堂紅色文化開發的現狀和存在問題
現狀:為了紀念董振堂,新河縣建成一系列的董振堂紀念設施:董振堂事跡陳列館、董振堂銅像、振堂碑林、董振堂故居、族墓等。
董振堂事跡陳列館位于邢臺新河縣城內迎賓街振堂公園內,是紀念寧都起義領導人、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全國“雙百”人物董振堂將軍的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家AA級旅游景區。董振堂事跡陳列館2005年開始籌建,2006年10月26日省委省政府在此成功舉辦全省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暨董振堂事跡陳列館和銅像落成揭幕儀式,原空軍副司令員王定烈、謝覺哉夫人王定國、李先念夫人林佳楣參加了揭幕儀式。
董振堂事跡陳列館自開館以來,在宣傳群眾,教育群眾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并以其雄偉的建筑,新穎的陳列,幽雅的環境,突出的成就,被評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北省國防教育基地、河北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河北省少先隊實踐教育基地、河北省直機關黨員干部教育基地、邢臺市廉政教育基地、邢臺市直機關黨員干部教育基地、邢臺市關心下一代教育基地、邢臺市社會科學普及基地、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河北省總隊邢臺支隊紅色教育基地。
陳列館外觀形似紅軍八角帽,高大厚重,莊嚴肅穆,建筑面積782平方米,內設序廳和主廳,共500多平方米。
序廳里,鮮花簇擁著董振堂半身雕像,兩側浮雕再現了紅五軍團戰士英勇拼殺、沖鋒陷陣的身影,左面墻壁上鐫刻著毛澤東的手書贊語“堅決革命的同志”。主廳分為追求光明、寧都起義、保衛蘇區、鐵流后衛、西征苦戰、光照千秋6部分,運用照片、地圖、圖表、圖畫、聲光電立體景觀和100多件革命文物,展示了董振堂救國救民、投身革命、英勇拼搏、血灑疆場的光輝歷程。
陳列館前,聳立著董振堂將軍全身立式紫銅塑像,高4米,重3噸,站立在2米高的基座之上。陳列館后,是一片占地3300平方米的碑林,42塊雕技精湛的青石碑樹立在蒼翠的古柏林中,碑上鐫刻著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徐向前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當代將軍、高級干部以及董振堂生前戰友、后代親屬,對董振堂將軍的高度評價和贊語。
與陳列館同期修建的紅色旅游景點還有董振堂故居和族墓。董振堂故居,位于新河縣西李家莊,一條新修的公路即可直達。董振堂將軍故居因為年代已久,又遭洪水、地震的破壞,已經面目全非。在尊重歷史原貌的基礎上,新河縣對董振堂將軍故居進行了改遷重建,根據董家后代的回憶,按照原來清末民初的故居格局樣式復原修建的,里邊珍藏著許多鮮為人知的、從未公開的關于董振堂和董家人的故事。2018年1月19日舉行“董振堂將軍故居開館儀式”并對外開放。董振堂族墓,是新河縣文物保護單位。這里埋葬著董振堂的遺孀賈明玉和骨肉同胞、祖上先輩。經過修葺,董氏墓地又樹立了董振堂將軍紀念碑。碑體高大寬厚,鐫刻著董振堂生平簡介。這里常有省內外游客專程前來瞻仰。
存在問題:①紅色文化資源發掘工作有待于進一步深化。為了紀念董振堂,新河縣建成一系列的董振堂紀念設施:董振堂事跡陳列館、董振堂銅像、振堂碑林、董振堂故居、族墓等。董振堂任紅五軍團軍團長,長征路上,紅五軍團一直擔任殿后掩護任務,榮膺“鐵流后衛”榮譽稱號。董振堂和紅五軍團共同造就了“忠誠于黨、勇于擔當、愛國奉獻”的紅五軍團精神,所以挖掘董振堂紅色文化資源在對紅五軍團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待進一步加強;②紅色文化資源研究力量有待進一步增強。近年來參觀董振堂事跡陳列館的人員批次和數量越來越多,特別是黨史學習教育以來,涉及區域越來越廣,人員層次越來越提升,文化內涵越來越高,這就要求對董振堂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賦予其更加深厚的革命底蘊和更加寬廣紅色教育內涵。目前董振堂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和利用這一方面的研究機構與人員數量較少,理論研究人才匱乏,研究成果少,缺少相應的理論體系,不能給紅色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給予理論指導。有待鼓勵和發動更多的紅色文化愛好者參與黨史研究,從而凝聚一批專門從事董振堂紅色文化和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的人才隊伍,使董振堂精神薪火相傳;③對董振堂紅色文化資源所蘊含的“見人、見史、見精神”新時代價值挖掘遠遠不夠,比較局限地定位于董振堂事跡陳列館及故居,主要停留在一般的參觀講解上,總結提煉、內涵拓展較少。在教育形式上,采取情景式、體驗式、融入式教育上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如何開發利用和傳承好董振堂紅色文化資源
(一)加大紅色文化資源的宣傳推廣
一是在縣城重點路段和區域設置董振堂紅色文化標志牌、文化墻、電子屏等街景,用文字、圖片、影像、音效等方式宣傳董振堂將軍事跡,營造紅色文化氛圍;二是拓寬宣傳推廣的渠道,利用報紙書刊、廣播電視、移動通訊等媒介,開辟董振堂紅色文化資源專欄、專題、網頁搭建紅色文化資源宣傳的立體平臺,以此擴大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宣傳推廣力度和提高知名度;三是開展形式多樣的董振堂紅色文化研究、宣傳活動,出版、拍攝以“董振堂紅色文化”為主題的文集、畫冊和影視作品,全力打造紅色旅游文化品牌,吸引文化旅游投資,使紅色文化旅游資源開發躍上一個新臺階[2]。
(二)形成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和利用合力
一是以中共縣委黨校為主體,以教育部門為依托,建立紅色文化課程培訓師資隊伍。推選政治思想好、知識儲備好的領導干部及教師加入紅色文化課程培訓隊伍,注重教學內容的整理打造,以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為主線、以紅色文化教育為特色,采取切實有效的舉措抓好人才隊伍培訓建設;二是以縣委黨史辦為主體,縣檔案館、縣文體旅游局為依托,建立紅色文化、黨史研究隊伍,不斷挖掘董振堂紅色文化內涵。充分利用新河豐富的紅色資源和生態資源,深入挖掘收集、編撰有關紅五軍團的文獻資料,研究董振堂、研究紅五軍團、豐富館藏資料,加大紅色文化研究,弘揚董振堂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三)開展董振堂紅色文化進校園
充分發揮董振堂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在核心價值觀培育中的育人功能,引導青少年弘揚振堂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董振堂紅色文化進校園,革命精神代代傳。一是在新河縣每個學校建董振堂紅色教育長廊、懸掛振堂精神條幅等董振堂烈士元素無處不在,讓每個師生對先烈事跡耳熟能詳;二是每年利用新生入學、清明、十一等重大節日,組織學生到董振堂事跡陳列館重溫革命歷史,緬懷革命先烈,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紅色德育之路[3]。
(四)修建紅五軍團紀念館
建議以現有的董振堂事跡陳列館為基礎,修建紅五軍團紀念館。與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紅色文化的打造與影響相比較,挖掘董振堂紅色文化資源在對紅五軍團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待進一步加強。進一步拓展到宣傳紅五軍團群體革命精神,建立起北方獨一無二的土地革命、長征精神紅色教育基地。籌建紅五軍團紀念館既可以在董振堂紅色教育的基礎上滿足紅色教育需求和革命軍人紅色基因傳承,又可以延伸為縣域紅色文化特色旅游。
今年正值建黨100周年,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作為董振堂將軍的故鄉,新河縣將大力弘揚先烈革命精神,積極打造董振堂紅色文化名片,提升新河、邢臺、河北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參考文獻:
[1]南振國.中共邢臺市委新河縣委隆重紀念董振堂將軍百年誕辰[J].黨史博采:上,1996(2):39.
[2]鞠毅.董振堂傳[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3.
[3]蔣正,蔣國棟.董振堂:堅決革命的同志[J].黨史博采(紀實版),2020(8):4-8.
科研項目:河北省黨校(行政學院)系統科研協作項目。